︿

黎蝸藤專欄:中國刻意抹黑布林肯「餐桌菜單論」

黎蝸藤 2024年02月28日 07:00:00
布林肯「餐桌菜單論」的正確理解只有一個:只有坐在談判桌上,才能爭取自己的權益。(美聯社)

布林肯「餐桌菜單論」的正確理解只有一個:只有坐在談判桌上,才能爭取自己的權益。(美聯社)

日前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年度慕尼黑安全會議中,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一個對談中的一句話,「if you’re not at the tab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you’re going to be on the menu.」。在中國媒體和自媒體中引發反美狂潮。

 

在中國媒體中,形容布林肯說是「餐桌菜單論」,中國中央電視台形容為「不是座上賓,就是盤中餐」,認為這反映了美國那種「不是刀俎,就是魚肉」的「弱肉強食」的外交思維。中國不但在中文輿論開足輿論機器,還通過新華社、環球時報英文版、中國香港南華早報等御用英文媒體和「大外宣」,齊齊「唱衰」美國。

 

然而,只要我們對英文諺語有一些了解,就會知道布林肯說的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更何況,當時的上下文都在,即便不那麼了解英文諺語,從上下文也可以得知,布林肯不是那個意思。

 

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說的那句話其實是一句英文諺語(proverb),意思是:在談判中,如果你不積極參與,那麼你的利益就會被無視甚至被犧牲。或者說:如果你要影響一個決定,那麼你必須參與在談判桌上。

 

一個專門研究英文中引用(quote)的網站「引用研究者」(Quote Investigation),在2020年有一篇文章,研究了這句諺語的來源,出現的場合,以及其意思。

 

根據這篇研究,把「餐桌」和「菜單」並列起來,「在餐桌上還是在菜單上」的說法,其文本的出現,可以追溯到1993年。在一篇有關中東和平談判的評論中。評論家討論到敘利亞和以色列談判,就用到了「黎巴嫩:在談判桌上還是在菜單上」。

 

2002年,美國教師聯合會的主席在一篇文章中,又寫道,「我經常被提醒: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那麼你就可能在菜單上。如果我不走出來,讓我的聲音被那些決策者聽見,那麼我就對不起我的工作。」在這裡,其意思顯然就是「如果不積極參與,那麼利益就會被無視」。

 

到了2003年,又有一句引用,那是一個房屋建築商在言及政府房屋政策時,要求參與討論。他說,「正如有人說過:『你要不在討論桌上,要不在菜單上』。」可見,在2003年,這種說法已經廣泛流傳,已經被作為「正如有人說過」的諺語了。

 

此後,這句諺語繼續出現。比如2014年美國參議員沃倫在一個支持婦女墮胎權的團體Emily’s List舉辦的集會的演說中也說「如果你沒有坐在餐桌上,你就可能在菜單上」。這裡的意思是鼓勵更多支持墮胎權的人士參加競選。只有參加這個「遊戲」,才能爭取到自己的權益。

 

顯而易見,這句話的正確理解只有一個:只有坐在談判桌上,才能爭取自己的權益。權益不是從天而降的,自己不參與不發聲不爭取,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幫你爭取。

 

在英文中,這句話毫無歧義,根本連上下文都不需要。何況在上下文中,布林肯說的就是為什麼美國不能走孤立主義路線,而要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布林肯這段話,就堂而皇之地放在美國外交部的網站上。這是回答主持人提問,關於在中美對抗年代,美國如何應對全球「碎片化」(fragmentation)帶來的挑戰。

 

布林肯的回答就是:美國必須拋棄孤立主義的思維,必須投資在自己的盟友、夥伴、和全球多邊關係上。布林肯強調四個「再」:再投資、再參與、再激活、再想像。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單獨地」應對這些挑戰,即便美國再強大,再資源豐富,也無法單獨應對。美國有眾多自願的盟友和夥伴,這是美國的相對優勢。「在國際關係中,如果你不在談判桌上,就會在餐牌上」。所以,「再參與國際多邊關係,對我們至關重要」,而我們做到了。

 

由此可見,布林肯從頭到尾,都是用這句諺語,說明美國走出「川普主義時代」那種鄙視盟友鄙視夥伴的重要性,強調美國必須依賴盟國,重視多邊關係。「不參與,就無法確保自己的利益」。

 

很明顯,從上下文看,也根本沒有中國抹黑美國時所說的那種所謂「不吃掉別人,就被別人吃掉」、「不是刀俎,就是魚肉」的那種「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意思。

 

順便說一句,在國際關係場合「table」這個詞,就是指「談判桌」。比如在同一個對談中,無論德國外長還是印度外長,都使用了「table」這個詞。至於把table和menu並列,倒是用上了table既可以指談判桌,也可以指餐桌這個一語雙關。這應該可以視為一種修辭方式。

 

客觀地說,「不參與,就無法確保利益」,儘管是鐵一般的事實,但多少也帶有「黑暗感」。然而,這和中國抹黑的「刀俎魚肉論」有本質區別。

 

中國抹黑時用上的「刀俎魚肉論」,重點在於「實力」,有武力就能橫行吃肉,沒有武力就只能被吃。「餐桌菜單論」所強調的是「參與」,而參與是一種態度,即便實力不強,也可以參與,也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中國用上的是十九世紀「叢林法則時代」的思維,而美國用上的是二戰之後,各國勿論大小,都有參與國際事務權力的思維。正是在美國式的思維下,美國才帶頭創建了聯合國,鼓勵各國積極參與,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都能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

 

中國如此歪曲布林肯的發言,自然不是「無心之失」,也更不是「不懂英文」,而是有意再在國內國際煽動反美主義的操作。

 

本來,在前一段時間,中國的戰狼外交已經有所緩和。但自從哈瑪斯對以色列發動「十七大屠殺」,引發了以哈戰爭之後,中國又看到了新的「抹黑美國」的機會,還能鼓動「全球南方」反美反西方,拉攏在自己身邊。於是剛剛緩和下去的戰狼,又重新勃興了。

 

其實,中文媒體就是這樣:自己腦袋中是怎麼想的,就會怎麼解讀別人的話。自己一心想著「弱肉強食」,欺壓欺凌弱小國家,卻忙不迭地把這個大帽子扣在美國頭上。

 

中國的這種抹黑,剛好和中國古代一個禪門故事的寓意暗合。

 

相傳蘇東坡和佛印互相問:「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回答蘇東坡:「我看閣下像一尊佛。」蘇東坡卻說:「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臉上微微一笑,便又繼續打坐了。蘇東坡卻認為佔了便宜,沾沾自喜。

 

後來蘇小妹告訴蘇東坡:「佛書上說,心中有佛,則觀看萬物皆是佛。佛印因為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尊佛。那敢問大哥你,當時你的心中到底裝了什麼?」蘇東坡才知道,原來自己才是愚蠢的一方。

 

中國如此歪曲布林肯的發言,自然不是「無心之失」,也更不是「不懂英文」,而是有意再在國內國際煽動反美主義的操作。(美聯社)

 

中國「不由自主」地暴露自己所想的例子還有不少。

 

去年也同樣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王毅發表演講。在視頻5分40秒左右,王毅說,「世界不能富者恆富,貧者恆貧」。

 

不能貧者恆貧,這句話都好理解,也絕對支持。但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呢?憑什麼要剝奪富國人民希望繼續繁榮富裕的權利?這難道不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時,「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嗎?大批中等富裕以上的國家的人民,如果認真聽了,恐怕都要颼颼發抖了。

 

其實,當時中國正要拉攏歐洲(不少國家甚至比美國更富),而中國習慣說漂亮話,也有很多那樣的話語,比如什麼「把蛋糕做大」等等。中國就算這麼想,也不太可能會故意直接說出來。但王毅偏偏把中國心中所想的,「富裕國家不能富下去」這種不能明言的心思,給透露出來了。用香港話說就是「鬼拍後尾枕」,不由自主地說出了心中的話。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