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此次運用EC-130H型電戰機,對胡塞防空旅搜索雷達及無線電通信實施干擾,形成大區域的雷達及通信干擾區。(維基百科)
根據《Newtalk》新聞,英、美兩國在紅海對葉門的胡塞武裝控制區,發射150 枚各類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的空襲,一共擊中了28個目標,並炸毀了多個設施。攻擊期間,美國對胡塞組織的7個防空導彈旅雷達系統實施電子干擾,致使其全數攔截失敗。
空襲發起前,美國即對胡塞武裝雷達進行電子干擾,使其無法發現英美攻擊的飛機,除了電子干擾外,胡塞組織透過葉門軍手中接收 7個防空飛彈旅,主要裝備是蘇制「天空」(北約代號SA-6)及「黃蜂」(Osa,北約代號SA-8)防空飛彈,並將戰機上的中、短程空對空飛彈改裝成地面防空使用,此次,英美兩國在胡塞防空飛彈射程外打擊,故其無法實施攔截。此時,英美的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已約在50公里外的距離完成發射,彈體的飛行或滑行時間短,又其雷達截面積小,很難被雷達偵測,美軍又加以電戰干擾其雷達,幾乎無法對彈體進行攔截。
SA-6防空飛彈,射程為2至35英里(3至56公里),升限為50,000英呎,三枚19 英呎長的飛彈裝在履帶式運輸車頂部發射架(TEL),雷達和火控系統安裝在相同型式的車上,每輛車至多可架設四枚飛彈,這些飛彈使用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導引頭須持續追蹤目標雷達反射回波直至命中,此雷達之波束及飛彈飛行軌跡一致,如遭電子干擾,飛彈攔截目標的能力將受影響。
SA-8防空飛彈,低空短程戰術地對空防空飛彈系統,飛彈發射車上裝有4個升降導彈發射導軌並各裝有1枚9K33A飛彈,系統有3座雷達,1個敵我識別系統、光電追蹤器以及飛彈導引鏈路天線,飛彈射高5公里,射程為1.5至12公里,兩側雷達為H波段(頻率6至8GHz)對目標的搜索範圍為30公里,另位於陣列中央的大脈波J波段(14.5 GHz)接戰雷達追蹤範圍20公里,可干擾其追蹤雷達,使其飛彈導引鏈路失去作用。
R-73紅外線空對空飛彈,最大射程30公里,紅外線鎖定距離3.4公里,在紅外線鎖定能力範圍外,可以雷達追蹤,飛彈鏈路引導方式攻擊,此鏈路與飛彈軌跡成一線。
R-27空對空飛彈,射程因構型不同,分別可達60至110公里不等,有主動、半主動雷達導引,或是半主動雷達導引末端轉紅外線導引,主動及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以電子干擾其導引雷達影響其接戰。
R-77空對空飛彈,射程為80至190公里,為中段半主動雷達導引和數據鏈更新的慣性導航方式,終端為主動雷達導引或紅外線導引(R-77T型),上述的三種空對空飛彈改為地對空飛彈後,由於無飛機發射時提供的初速及地面發射須對抗地心引力等因素,飛彈射程將減少至1/4。SA-8防空飛彈可搭載R-27空對空飛彈、R-77空對空飛彈及其他飛彈。
空對空飛彈研改,如以俄羅斯Zhuk radar被動相位陣列(Passive Phased Array, PESA)雷達為例,該雷達對戰機目標,正面可搜索達140公里,最遠可在65公里內提供數據鏈路引導飛彈攻擊。將原裝載至米格29戰機的Zhuk radar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設置於地面操作,執行搜索、追蹤及引導飛彈攻擊,或僅用飛彈本身紅外線及主動雷達導引搜索頭,執行追蹤攻擊,可實際偵測約25公里的目標。
英美此次所運用的EC-130H型電戰機、EA-18G「咆哮者」(EA-18G Growler)電戰機及其他裝備,依過去英美作戰之步驟與原則,可能的作戰場景如下:
EC-130H型機於戰前實施電子偵蒐,針對葉門地區胡塞組織防空旅各型雷達位置偵蒐定位,以確認各型雷達及飛彈涵蓋區域,運用電子戰戰場模擬系統,導入數位地圖、衛星偵蒐胡塞組織雷達上方發射之電子參數、EC-130H型機所測獲的各雷達搜索範圍及低空地球曲度產生的死角等資料,並在電子戰戰場模擬系統中規劃空中攻擊航線,使部隊能於威脅範圍外執行,以獲得至當作戰行動計畫。
作戰中,運用EC-130H型機,對胡塞防空旅搜索雷達及無線電通信實施干擾,形成大區域的雷達及通信干擾區,並派遣EA-18G型機(攜掛AN/ALQ-99電戰莢艙),對飛彈搜索及追蹤雷達,形成多條電子干擾走廊,同時以電子複發技術製作大量假目標,造成胡塞防空飛彈盲目接戰。
隨後,任務打擊編隊,從胡塞較弱的雷達搜索及干擾走廊(區域)方向行動,並於防區外完成飛彈(或滑翔導引炸彈)射擊後脫離。
彈體飛行階段的這2至3分鐘(50公里以速度0.85馬赫換算),續由EC-130H及EA-18G型機執行電子戰干擾及欺騙,使敵雷達射控系統運作不及甚或超載,造成胡塞防空旅全數攔截失敗。
胡塞組織防空飛彈系統,為接收葉門軍事武裝庫存,均較為落後,中短程防空飛彈,防禦區域無法涵蓋重要目標,易有漏洞,又加上無空中兵力搭配,更形成不對稱作戰態勢,因此,電子戰作戰規劃容易成行,由此案例可以獲得一些具體想法及做法:
我國遠中近程防空飛彈陣地須彼此搭配掩護,並能靈活部署,陣地勿形成固定據點。
建構並開啟誘餌雷達,當飛彈陣地遭受敵電子干擾時,能使敵方產生目標困惑,而中止階段攻擊。另依台海距離,遭敵飛彈攻擊約10分鐘,各飛彈雷達系統須於此時間,轉移安全距離它處繼續接戰。
規劃重要目標及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如北斗衛星定位及飛彈雷達、光電導引的干擾能力。
飛彈或滑翔導引炸彈,在終端攻擊階段,利用紅外線特徵及雷達反射面積的可能情況,亦須運用電子戰戰場模擬系統列入行動前評估考量,此部分可規劃後續與美方或友盟合作精進。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委任助理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