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國認為,西方把中國的「龍」翻譯「dragon」是故意「醜化中國」,而認為應該用「loong」這個詞。(美聯社)
近年來,陰曆新年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同。美國幾乎每年都有總統祝賀陰曆新年,美國一些州比如亞裔眾多的紐約州,更把陰曆新年定為公眾假期。近年更是聯合國首次把陰曆新年定為公眾假期。加上今年的生肖是龍年,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本來這個陰曆龍年新年,對中國人來說,是雙重喜事。然而,剛剛過去的龍年陰曆新年,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並不平靜,還引發雙重不滿。
不滿之一:不少中國人認為,西方(包括聯合國)沒有把「中國新年」稱呼為「Chinese New Year」,而是用了「lunar new year」即「陰曆新年」這個詞。中國人認為這是刻意「去中國化」。
不滿之二;不少中國認為,西方把中國的「龍」翻譯「dragon」是故意「醜化中國」。他們認為,應該用「loong」這個詞。
這兩個不滿都牽涉到翻譯的問題。「中國新年」還是「陰曆新年」的爭議,最近幾年已很常見,但有關「龍」的翻譯,以前主要停留在民間或者學術討論中,只有極少數極少數人關心。今年爭議特別大,這當然和今年是龍年所以流量大了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一些國家級的英文媒體已開始採用「Year of Loong」去翻譯「龍年」。這標誌著中國正在把爭議上升為「文化戰爭工程」,是更大規模的「彰顯文化自信」工程的一部分。
那些認為不應該把龍翻譯為「dragon」的理由主要是:第一,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是完全不同的生物。根據BBC的報導,中國官方媒體有指: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中國龍則是「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第二,西方「dragon」「形象負面」,是邪惡的象徵,而中國龍「友好和善」,代表「好運吉祥」。第三,因為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這下子相當於醜化中國人,變成「辱華」,「不利國家形象」,後果就更嚴重。
他們認為應該把龍翻譯為「loong」。其實對他們而言,翻譯為「long」(即龍的漢語拼音)最好,無奈long這個詞是英文極常見的詞(「長」),用「龍」不免混淆,於是退而求其次才用「loong」。他們的依據是,在19世紀早期的一個傳教士編撰的字典中,就把「龍」翻譯為「loong」,所以那個才是「正宗的翻譯」。不少陰謀論還認為,當年西方國家不用「loong」而把龍翻譯為「dragon」,已經是故意進行一場醜化中國的系統工程了。
中國想用什麼方法翻譯「龍」,筆者都沒有太大意見。然而,以上說法中的謬誤甚多,應該加以糾正和駁斥。
第一,「龍」和「dragon」並不那麼不同。
實際上,無論「dragon」還是「龍」,都不是真實的動物,而是想像中的動物(imaginary animal)。它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形象,大致上都是一些大型的蛇型或者鱷魚型的爬行動物。
以中國龍為例,在中國有好多種冠以「龍」之名的想像動物,在維基上一查就有一大堆。諸如燭龍、螭龍、鼇龍、蛟龍、虯龍、蟠龍、蚑龍、應龍等等,以及沒有龍的名字但和龍密切相關如虺、蜃;更不談還有「龍生九子」之類的九種動物。這表明,龍的形象本來在中國也是不固定的,但共同之處就是大都是爬行動物。
無獨有偶。「dragon」也不是光指那種會噴火長翅膀的恐龍式的動物,其形象也是不固定的。Dragon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drákōn),原意就是大蛇。後來羅馬時代變成拉丁文詞根(draco),意思也是巨大的蛇。因此,從一開始「dragon」就是一種蛇。後來,也把其他長蛇形、蜥蜴型的動物都歸在「dragon」之中。這和中國的「龍」的含義是不謀而合的。而且,正如「龍」一樣,「dragon」的形象都不固定,很多神秘的、奇異的、想像中的生物也都歸到「dragon」中。
在歐洲十三世紀一本書中有dragon的形象。顯然,除了長了翅膀,頭、角、身體、四肢都和中國的龍很像(而中國的龍生九種中的不少種類,也是有翅膀的。)一本十七世紀討論蛇的書,也說dragon形象不統一,有沒有翅膀、有沒有四肢、會不會噴火都存在。由此可見,最早把「龍」和「dragon」對應起來的那個人,其理由一定還是非常充足的。
第二,自古以來,「龍」就對應為「dragon」。
目前誰最早把「龍」和「dragon」對應起來,已經不可考。但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就已經把中國畫像中的龍,寫成「dragon」。雖然馬可波羅最早的文本(用古法語寫成)已經失傳了,現在流傳的都是翻譯本。但由於dragon這個詞,在西歐各種主要文字的詞根都高度相似,因此,現存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的「dragon」不太可能從一個其他的字眼翻譯過去。
比馬可波羅稍晚但也是同時代的傳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在14世紀初期到過中國,在《鄂多立克東遊錄》中寫過中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他也是用「dragon」去指代「龍」,他甚至在「dragon」後面用括號加上「Loung」這個音譯。毫無疑問,他書中寫的「dragon」就是中國的「龍」。
再後來,16世紀的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編著的葡漢辭典,把「蛟」對應為「draco」。17世紀的傳教士龍華民在翻譯聖經章節時,把「dragon」翻譯為中文的「龍」。17世紀傳教士曾德昭撰寫《大中國志》也把封禪書中的「龍」翻譯為「draco」。到了181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以中文全譯《聖經》,同時編撰了第一本《華英字典》,也用了「dragon」翻譯「龍」。
由此可見,把「龍」和「dragon」對應起來,是自古以來的實踐。當時的中西交往者,對中國文化大多頂禮膜拜,哪裏有可能故意要「辱華」。他們這樣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的共性是非常大的。
至於中國有人說,把「龍」翻譯成「loong」的例子,是出自1814年的英國傳教士馬希曼出版的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中國言法》)一書。然而,這是中國常見的「曲解」史料的例子。在查證之後(見圖),裏面所謂「把『龍』翻譯為『loong』」,其實只是把「龍」注音為「 loong」,在解釋一欄中,還是說「dragon」。
至於還有些人說的把「龍」翻譯成「loong」的例子,絕大部分都是人名音譯。比如李小龍的英文拼寫是「Lee Siu Loong」。這裡的所謂「翻譯」根本不是什麼翻譯,只是一個譯音。如果說,這也算是把「龍」翻譯成「loong」的例證,那麼李小龍為什麼不是「Plum Small Loong」?
可見,從古到今,「龍」在西文中對應的詞都是「dragon」或者其變形;根本沒有什麼「loong」的翻譯,即便真的有,那也是極為罕見的。
第三,翻譯是雙向的,把「龍」和「dragon」對應起來,還讓這種翻譯流行,只靠西方人肯定辦不到。
比如,外國人固然可把「龍」翻譯為「dragon」,但如果中國人不把西方的「dragon」對應為「龍」,那麼「龍 = dragon」肯定不會如此成為標準。
事實上,西方對外國的事物,以當地語言的發音,羅馬化拼寫出新詞,最後成為外來語融入自己語言的一部分,這種例子極為常見。以中文起源的詞,比如Kungfu(功夫),dim-sum(點心),kowtow(叩頭)都是例子。英文外來詞中,這些把東亞起源的詞以音譯方式引入英文,其最大的來源國非日本莫屬。中文來源的詞相形大大見拙。
有趣的是,中國引入外國概念的方式也和日本不同。日本採用直接用片假名按發音拼寫外來詞(這和上面說的「羅馬化」異曲同工)。
相反,在中國式翻譯思維裡面,不喜歡直接音譯,而喜歡「意譯」。很多時候採取用現成的詞加上修飾的方式。比如,「洋蔥」、「番茄」、「國際象棋」(西洋棋)等等。在「龍」相關的例子中,中國把「dinosaur」翻譯為「恐龍」。「恐龍」正是很多「西方惡龍」的長成的樣子。
因此,如果一定要說「dragon」和中國的龍是不同的動物的話,即便沒有「西方醜化中國龍」,那麼中國根據「中國式翻譯思維」,在引入西方「dragon」時也大概率會用「洋龍」「番龍」之類。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中國社會完全接受「dragon=龍」之故吧。
第四,中國龍「友好和善」是一個笑話,西方龍也並非都是惡龍。
龍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兇惡的動物,長期不是什麼好東西。《易經》說「龍戰於野」,龍是一種好勇鬥狠的動物。《韓非子》中說,龍有「逆鱗」,一旦碰到了,就不會放過你。漢朝的「葉公好龍」的故事,龍把葉公嚇得半死。
「降龍」、「屠龍」向來被視為正派人物除害的壯舉。《莊子》說「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晉朝的「周處除三害」,第二害就是蛟龍。佛教中有「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痕跡一直延續至今,金庸武俠小說中還有「屠龍刀」,「降龍十八掌」,相反「神龍教」是個邪教。
在民間故事中,龍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中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以及《封神演義》之類的神話小說,龍是種很差勁的物種。比如,涇河龍王為打賭私自降雨犯天條由魏徵監斬(這樣才有唐僧取西經)。龍王三太子做壞事,哪吒三太子看不過眼,把他抽龍筋做皮帶。孫悟空大鬧東海龍宮,四海龍王都不得不把武器珍寶奉上。萬聖龍王、萬聖龍公主、加上駙馬九頭蟲,偷舍利、偷靈芝,最後被孫悟空滅門等等。
中國傳統上「萬惡淫為首」,但偏偏「龍性本淫」。明朝《五雜俎》有:「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明朝《懷麓堂集》說的「龍生九子」,就是說龍非常濫交,和九種不同動物交配生出不同後代。相傳西周的「紅顏禍水」褒姒就是淫龍之後。
同時,西方的龍也不見得就是惡龍。比如,威爾斯的國旗上就是紅龍。總不能說,威爾斯人故意把自己象徵成大壞蛋。
其實,中國喜歡把龍叫做什麼,沒多少外國人會在意。他們要硬推「loong」,筆者也樂見其成。但事實必須要澄清,更要駁斥所謂的「西方要醜化中國」的陰謀論。而且,筆者覺得,在dragon已經用了幾百年,深入人心的情況下,中國這樣做,註定是徒勞的。
※作者為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