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專欄:「龍的傳人」是非常當代的中國民族主義構建

黎蝸藤 2024年03月08日 07:02:00
把早在13世紀就已出現,將「龍」翻譯為「dragon」的實踐,絕非什麼「西方要醜化中國人」的工具。(美聯社)

把早在13世紀就已出現,將「龍」翻譯為「dragon」的實踐,絕非什麼「西方要醜化中國人」的工具。(美聯社)

中國最近掀起了是否繼續把「龍」翻譯為「dragon」的爭議。很多中國人認為: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不是同一種生物,不應該這樣翻譯;還認為中國的龍是友好和善的動物,西方的dragon是一種兇殘醜陋的動物,西方國家這樣翻譯「龍」,「醜化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更有人提出,這是西方故意抹黑中國人的輿論手段。他們認為「龍」應該翻譯為「loong」,還說這是英文最早對「龍」的翻譯。

 

筆者此前撰文分析了中文輿論界流傳的幾個謬論。第一,「龍」和「dragon」並不那麼不同,它們都沒有單一的固定形象,是一類虛構生物的集合,那些虛構生物都是蛇、蜥、鱷等爬行動物。第二,「龍」翻譯為「dragon」源遠流長,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馬可波羅時代,到十六世紀利瑪竇時代已成為「雙向翻譯」的標準了。第三,所謂英國最早用「loong」翻譯「龍」,完全是一個謊言。「loong」只是字典上對「龍」的「發音標注」,和「翻譯」毫不相干,而字典上對「龍」的解釋就是「dragon」。第四,「龍」和「dragon」能對應起來,中國自己至少承擔一半責任:沒有中國人的認同,西方的「dragon」在中國就不可能翻譯為「龍」。而中國這樣翻,正源於「中國式翻譯思維」和「造詞方式」。第五,中國龍並非都「友好和善」,西方龍也並非都是惡龍。

 

筆者希望在本文繼續探討一下。

 

在十二生肖中,其實翻譯值得推敲的不止龍,比如有一年是羊年,就有疑問,到底中國的「羊」是英文中的goat還是sheep。中國特別強調「龍」的翻譯錯誤,還上升到「辱華」、「醜化中國人」、「外國處心積慮抹黑中國」的高度,無疑是因為中國人現在自稱「龍的傳人」。

 

然而,「龍的傳人」可能只是非常現代的發明,肯定遠遠晚於把「龍」翻譯為「dragon」。

 

中國龍並非都「友好和善」,西方龍也並非都是惡龍。(美聯社)

 

古代根本沒有「龍的傳人」的概念

 

在早期中國文獻中,龍是一種兇殘的動物。《易經》說「龍戰於野」,龍是一種好勇鬥狠的動物。《韓非子》中說,龍有「逆鱗」,一旦碰到了,就不會放過你。漢朝的「葉公好龍」的故事,龍把葉公嚇得半死。「屠龍」、「降龍」被看成是義舉。《莊子》說「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晉朝「周處除三害」,第二害就是蛟龍。佛教中有「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痕跡一直延續至今,金庸武俠小說中還有「屠龍刀」,「降龍十八掌」,相反「神龍教」是個邪教。

 

最早的轉折點大約是,漢朝初期。中國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說夢見自己是赤蛇的後代,斬了白蛇,最後做了皇帝。於是漢朝學者就編出《緯書》打造了一套五行學說,把史前的伏羲神農等人物,說成是物種不同德性的「龍」:伏羲氏是青龍;炎帝神農氏是赤龍;黃帝是黃龍;秦朝是白龍等等。劉邦的夢,說明劉邦是「赤龍」之子,把白龍(白蛇)斬殺,是順意天命,讓漢朝取代秦朝。

 

這套五行學說還有很多變種,但大致上就是為王朝替代打造理論基礎。在漢代,主要的關注點在於「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和對應的顏色)。龍在這裡只是一種載體,並非最關鍵的東西。於是,雖然開始有皇帝是龍的兒子的說法,但「龍」的意象還並非禁忌。於是「葉公好龍」、「周處除三害」,「降龍伏虎」還在漢朝和之後出現。

 

到了唐朝,中國皇帝進一步把「龍」神化。隋朝開創了「黃袍」,緊接著唐朝把龍繡在了黃袍上變成「龍袍」。同時,「龍」還廣泛地被用作圖案和雕刻,出現在諸多御器(龍床龍椅龍冠)、高級官僚服裝、飾品和建築裝飾中。皇宮、陵墓和寺廟等宏偉建築尤要加上龍,以彰顯皇權的威嚴和氣勢。經過有唐一代對「龍形象」的經營,宋朝就繼續把龍從一種「高端統治階層」的「高大上」之物,進一步集中變成皇帝和皇族專用,官員穿繡龍官服必須得到皇上特許(作為恩典)。到了元明清時期,皇家再把這些規則制度化文字化,還發明了「五爪金龍」(唐宋都是三爪),作為皇帝專用符號,把其他四爪龍,三爪龍留給官僚和民間,以防僭越。

 

就這樣,從唐朝開始,龍被一步步特化為「皇家專用」,只有皇帝才能稱「龍的子孫」,所以,從來沒有聽說中國普通人會把自己成為「龍的傳人」。

 

其實,即便到了明清,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龍也不見得形象那麼好。中國四大名著的《西遊記》以及《封神演義》之類的神話小說,龍是種很差勁的物種。比如,涇河龍王為打賭私自降雨犯天條由魏徵監斬(這樣才有唐僧取西經)。龍王三太子做壞事,哪吒三太子看不過眼,把他抽龍筋做皮帶。孫悟空大鬧東海龍宮,四海龍王都不得不把武器珍寶奉上。而且,中國傳統上「萬惡淫為首」,但偏偏說「龍性本淫」。明朝《五雜俎》有:「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明朝《懷麓堂集》說的「龍生九子」,就是說龍非常濫交,和九種不同動物交配生出不同後代。

 

由以上種種中國古代民間對龍的態度,試問,如果龍是古代中國大眾的圖騰,那麼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神話和民間傳說怎麼會如此貶低龍呢?

 

中國人(特別是漢人)變成「龍的傳人」,經歷了三個近現代構建事件。

 

第一個事件:晚清的黃龍旗。

 

晚清時期,清朝把黃龍旗作為「國旗」。本來,在滿清,黃龍是皇帝的象徵。「黃龍旗」上面那條龍,就是皇帝所屬的鑲黃旗(以及掌控的正黃旗)上面畫的那條龍。這本來反映了清朝「朕則國家」的專制帝國思想。但由於成為「國旗」,又正好發生在民族主義開始勃興之際,於是這算是第一次把「龍」和「中國」(其實嚴格說來是清國)聯繫在一起,成為一種文化符號。當然,這個因素可能對後來的影響並不大,只能說是「建立了最初的聯繫」罷了。

 

第二個事件:民國時期,聞一多的「龍圖騰」理論。

 

二十世紀初年,西方的人類學中的「圖騰學說」傳入中國。中國學者當年處於引入西方學說研究中國問題,或曰「本土化」的階段。於是受圖騰學說影響,中國不少學者也先設定,相信中國人(祖先)也有「圖騰」,再從典籍和考古中尋找「中國的圖騰是什麼」?筆者自己倒是傾向認為,漢人根本沒有那種以動物祖先崇拜的圖騰文化。

 

早年這些中國學者的研究是相對粗糙主觀的,主要就是根據考古和典籍中出現的某種動物,就認為這種動物就是中國人的「圖騰」。不出意外,各種理論非常多,不少動物都被認為是中國人的圖騰。在這些早期的圖騰研究中,龍只是十幾種圖騰之一,沒有特別顯著的地位。

 

把圖騰「定於一尊」為龍,還「出圈」的,是民國時期的詩人(兼學者)聞一多。他在1942年寫了一篇文章叫《伏羲考》,構建打造了中國「龍圖騰」理論。

 

當時的圖騰學者都在學術界,影響力沒有出圈。聞一多剛好相反,本身是個著名詩人,還是社會活動家,卻偏偏不是什麼正宗的學者;是到了中年之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才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即便是開始了研究的生涯,他也最多算是一個「文學學者」,在民族、人類學和圖騰等領域都缺乏專業訓練。在這些領域他自稱學者,就正如現在某些文學家自稱「歷史學者」的那樣。

 

聞一多提出的「龍圖騰」理論有三大缺陷。第一,政治功利性很強,因為聞一多開宗明義是要「團結救國」,「有共同的來源,民族意識才能產生」,所以才必須定於一尊,找一種圖騰(即龍)作為「立國的象徵」。第二,論證很粗糙,激情多於邏輯,感染力多於論證,關鍵地方都邏輯都基於「假設」。這方面詳細可以參考中國學者施愛東的《中國龍的發明》一書。第三,即便忽略其論證邏輯粗糙,他實際上得出的結論,把龍或蛇作為圖騰的民族也不是什麼「諸夏」,而是主要是兩個非漢民族:苗族和百越族。聞一多的「三段論」不外乎:苗族和百越把蛇作為圖騰,苗族和百越都是中國人,所以中國人就把龍作為圖騰。這完全反映了其「所有民族是一個」的主觀願望。

 

聞一多的設想中,自己的龍圖騰理論是和「醒獅」、「東亞病夫」等一道,要成為塑造民族主義的符號。但事與願違,這個理論在學界中遭冷淡。雖然由於聞一多的「跨界」,以致有了「出圈」影響力。可以,短短兩年後,聞一多又寫了一篇文章斥責龍為「窮凶極惡而詭計多端的蛇」,等於自己拆了這個符號(根據《中國龍的發明》所言,是要否定蔣介石的《中國的命運》於是故意唱對台戲)。更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反對「封建迷信」,於是建政後什麼「圖騰」說通通式微了。所以實際上,聞一多的「龍圖騰」理論是1980年代「龍的傳人」勃興之後,才重新被挖出來奉為經典的。

 

第三,1980年代歌曲《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的說法是19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在「構建大中華」的運動中,才重新建立起來。關鍵事件就是台灣歌手侯德健創作的歌曲《龍的傳人》的流行。歌曲經過台灣歌手李建復,香港歌手張明敏、關正傑等的人傳唱,紅遍台灣、香港和中國大陸。「龍的傳人」於是深入民心。

 

這個「構建大中華」的過程,展開的話又可以寫一整本書,限於篇幅只能打住。無論如何,直到這時,聞一多最初所夢想的心願,把龍作為中國人的「圖騰」,讓中國人成為「龍的傳人」,這時才大功告成。

 

總之,「龍的傳人」並非「自古以來」就有的,而是非常現代的中國民族主義構建的產物。它在1970-80年代和「陳真」、「大俠霍元甲」、「我的中國心」等民族主義符號一道在中國建立起來。這比起上一批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建立的民族主義符號,諸如「中華民族」、「睡獅」、(反向符號)「東亞病夫」等要晚得多。

 

由此可見,把早在13世紀就已出現的,把「龍」翻譯為「dragon」的實踐,絕非什麼「西方要醜化中國人」的工具。

 

※作者為旅美學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