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大規模補貼國產電動車近十年,把外國電動車封殺在外,現在,歐洲醒覺過來,要展開反補貼調查。(美聯社)
家用電動汽車產業被預期為下一輪激烈競爭的產業,過去一兩年,有關電動車的貿易爭議不斷。這尤其以美歐、美中、歐中三方爭議最引人注目。
2022年,美國推出《通貨膨脹削减法案》,規定北美地區(即美加墨)本地生產的電動車能享受聯邦補貼(通過稅務扣減方式),但進口整車,或者一定比例重要部件是進口的車,就不能享受補貼。歐洲很生氣,認為美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並非「一視同仁」,違反了世貿(WTO)規則。當時韓國也抱怨美國的削減通脹法案,認爲對韓國電動車不公平,還説什麽 「必須杜絕這種可能導致韓美同盟變成『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事情發生」。中國輿論則在配合旁敲側擊,說什麽「華盛頓捅刀韓國,『價值觀』碎了一地」。
2023年10月,歐盟正式開始對中國電動車進口傾銷調查。歐盟認為,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廉價電動車衝擊歐洲市場,威脅著歐洲電動車行業。調查將在13個月內完成,在調查開始之後的九個月內,歐洲可以施加臨時性反補貼關稅。這時輪到中國商務部「強烈不滿」歐盟委員會的決定,指控歐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有違世貿易規則。
上個月,美國白宮指示商務部對中國製造的「互聯汽車」進行國家安全風險調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對媒體說:中國的互聯汽車收集大量關於司機的敏感數據,包括個人信息、生物識別信息和汽車去向等,對美國國家安全和公民的隱私構成嚴重風險,甚至可能讓三百萬輛電動車同時癱瘓。同時美國國會也在研究法案,把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關稅從目前的25%升到125%。美國的這些表態,被中國猛烈抨擊為「打壓」中國電動車產業。
在剛過去的中國「兩會」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記者會中發出「四問美國」,其中最後兩問「美國如果只讓自己保持繁榮,不允許別國正當發展,國際公理何在?美國如果執意壟斷價值鏈高端,只讓中國停留在低端,公平競爭何在?」雖然沒有直接提及電動車,但電動車無疑是最重要的爭議焦點之一。
如何理解有關電動車的貿易戰的是非呢?
首先,各方的立場取態都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目前三地電動車發展相當不平衡。美國品牌特斯拉是全球最早推動純電動車的品牌,也是全球最知名的電動車品牌,在美國市場一枝獨秀,但其他品牌的純電動車銷售都不如預期。眾所周知,蘋果已退出了秘密研究十年的電動車開發項目,各大車廠也紛紛削減了生產計劃。實際上,這種情況並不意外,因為正如筆者曾撰文論述,由於氣候(寒冷天氣)、人口分布(較散)、出行習慣(長短途均嚴重依賴汽車)、駕駛偏好(喜歡大體積的皮卡和SUV)、能源價格(油價便宜電價貴)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美國的使用情境並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好像特斯拉那樣的純電動車,插電混動可能已是最「節能減排」又能兼顧實用情境的首選了。
相反,在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下,中國的電動車生產和消費市場都全球領先的,各種「造車新勢力」品牌層出不窮,市場已早早陷入割喉式的價格戰中,據說賺錢的不過是極少數,堪稱全球「最卷」(重複勞力而無進展)。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輸出國。
這裡值得指出的是,「中國製造」、「中國出口」,不等於「中國品牌」。中國之所以成為最大的電動車出口國,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在中國上海設立工廠的特斯拉:所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電動車」,基本上都是在中國生產的特斯拉,而並非中國本土品牌;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電動車比較多元化,除了走高端路線的特斯拉,還包括走低端路線主打廉價的中國「新勢力」。
歐洲大約位於在美中的中間。一方面,歐洲各本土車廠也大力發展電動車,歐洲電動車市場也比較蓬勃,但另一方面,歐洲卻面臨中國出口的廉價電動車的激烈競爭。雖然中國出口的電動車在歐洲比本國市場售價高,但仍明顯低於歐洲本土生產的電動車。這就是為何歐洲要對中國出口電動車進行反傾銷調查之故。
儘管三地的生態位有很大差別,但各國都還在推動電動車產業。尤其是美國,即便推動電動車困難極大,民主黨政府還有希望有所作為,這已相當不容易了。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推出政策抵制「不公平的競爭」,保護自己的產業和市場,這也是完全合理的。
第二,中國在指責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時,實際上中國早已貿易保護十幾年。
在特斯拉推出純電動車roadster之後的第二年,即2009年,中國就開始決定扶持電動車產業,2010年就開始提供補貼。當然,中國更大規模的補貼政策還是在2015年之後。事緣2014年,特斯拉一下子完全公開300多項電動車技術,特別是涉及純電動車核心的三電系統(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的專利技術的細節都全部公開。這相當於把最難的技術探索部分,一下子都白送給別人,從而把造電動車從一項只有極少數人掌握的高科技,極大降低了技術門檻,變成了「組裝工程」。這進入了中國企業最熟悉的節奏,最擅長的領域。
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重點扶持一批「中國智造產業」,新能源汽車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從2015年開始,中國出台了諸多大力扶持電動車的政策。它們包括:1)直接補貼電動車生產商;2)對電動車減免購置稅;3)電動車不但不限購,還可以即時免費上牌(或非常寬鬆的搖號政策);4)高油價低電價政策推動電動車取代油車。
中國對電動車的補貼全部都是本國電動車品牌。外國生產的電動車,無一能享受這些補貼。中國對外國品牌電動車的歧視,直到特斯拉在上海建廠,本土生產電動車本土賣,不再從美國進口,這樣才被「一視同仁」。
購置補貼一直維持到2022年12月31日,之後才被取消(換言之,特斯拉開始在中國銷售中國製造的車不久,中國政府就取消補貼了)。可以說,從2009年開始算,中國已貿易保護本土電動車長達十幾年,即便從2015年開始算,也長達七年。至於直接上牌和不限購等隱性優惠措施,至今還有省市在執行。
順便說一句,韓國也抱怨美國「市場保護」,然而韓國和中國一模一樣,早就在保護自己的電動車市場,其獲得補貼的電動車型全部也都是韓國品牌。
第三,儘管歐洲也有補貼,但那些補貼乃「一視同仁」,沒有歧視。
歐洲對中國生產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時,有中國人指責,歐洲自己也補貼電動車。不錯,歐洲也補貼電動車,但歐洲對電動車補貼是一視同仁的,無論是哪個國家生產的電動車都能獲得補貼。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出口到歐洲,和歐洲車一樣,平等享受歐洲的補貼。相反,中國市場對電動車的補貼是補貼本土生產的電動車,外國生產的電動車休想獲得同等待遇。這就是不同之處。
很明顯,在2023年之前,中國製造的廠商把車出口到歐洲,實際有雙重補貼。第一是在中國市場獲得中國政府的補貼,排擠外國車;第二是在歐洲市場獲得歐洲的補貼,用歐洲人的錢壯大自己。雙管齊下,不但中國市場不讓歐洲電動車進入,還排擠歐洲電動車在歐洲的市場。這真是「雙贏等於中國贏兩次」的最佳寫照。
由此可見,中國政府大規模補貼國產電動車近十年,把外國電動車封殺在外。現在,歐洲醒覺過來,要展開反補貼調查,中國說「有違國際貿易基本規則」。豈非搞笑?
第四,美國保護電動車產業合法合理,歐洲的指責也不合理。
首先應該指出,美國在實施《通貨膨脹削减法案》前,也和歐洲一樣對所有電動車,包括本土生產和進口電動車一視同仁。當時美國有很多進口電動車,特別多的是從日本進口的插電混動車。直到《通貨膨脹削减法案》才規定,只有本土製造的電動車(即包括美墨加)才享有優惠。這樣才被歐洲、韓國和中國指責。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無論中國還是韓國,都沒有資格指責美國。因為早在美國「保護主義」之前,中國和韓國都已經實施了好多年的「本土優先」的保護主義了。當然,中國和韓國也確實和美國有所不同。它們的「聰明」之處在於:它們把能享受補貼的車型公佈在一張列表名單上,實質性地把外國車排除在外;而不像美國那樣公佈一個標準(比如規定在本土生產),直接把外國生產的車排除在外。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個國家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根據以上討論,大概只有歐洲有資格抱怨美國,畢竟,歐洲還實施原先的「一視同仁」政策,美國卻改為「本土優先」。但筆者認為,美國改變政策也無可厚非。
首先,根據世貿規則第XX條例外規則,各國有權制定旨在保護環境的政策;根據世貿規則第XXI條安全例外規則,各國有權制定政策,保護國家安全。電動車補貼政策,正是為了保護環境,符合第XX條。因此,在電動車領域,制定保護政策,並不違規。對歐洲,美國完全可以反駁,如果電動車不進行補貼,就無法實現氣候達標;但如果對外國車也大規模補貼,相當於用本國人民的錢倒貼外國公司,這樣在國會也不可能通過,同樣無法實現氣候達標。其實,相比美國,歐洲國家對地球處於「氣候危機」的共識更高。它們有理由理解美國這樣做符合XX條的規定。
其次,歐洲強烈抱怨美國在前,對中國抱怨在後。中國對國產電動車大規模補貼十幾年,但在2023年10月前,歐洲沒出過半句抱怨。美國法案剛剛訂立實施,歐洲立即就大聲反對。其實,中國才是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歐洲不去抗議,美國電動車市場還在耐心地培養中,歐洲卻立即跳出來。兩相對比,歐洲的反應之大,真是莫名其妙。
當然如前所述,大規模補貼本土電動車的始祖中國居然也指責美國補貼電動車違反世貿規則,這更是何其搞笑?
第三,歐洲還批評,法案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電動車網開一面,違反了世貿非歧視原則,換言之,和墨西哥加拿大相比,歐洲覺得自己被歧視了。
這種說法當然更莫名其妙。世貿是「低水平」的貿易協議,在世貿之外,還有各類的「高水平」貿易協議,簽訂國互相給予更優惠的政策。無論歐盟、美墨加、CPTPP、東盟、乃至各類雙邊貿易協議,都是如此。按照歐洲人的邏輯,這些貿易協議都是違反世貿非歧視原則。這些貿易協議難道就該通通作廢?
一些中國人嗆聲,說美歐原先不是提倡自由貿易嗎?現在不是自打嘴巴?問題在這裏,自由貿易是一個規則體系,是必須各方都遵守,遊戲才能玩下去。它絕對不是一個單方面的自我道德約束,更不能成爲一些國家永遠要佔便宜的藉口。你不能一方面自己大規模補貼,又封鎖市場,另一方面又要求其他國家要自由貿易,開放市場。天底下沒有這種道理。
※作者為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