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起把「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當成「民進黨的華府智庫」,反而暴露當下國民黨的政黨發展盲點。(圖片擷取自GTI官網)
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前不久舉辦第55周年年會,表示該會已有超過半世紀歷史,既是歷史悠久,自然存在組織老邁問題,組織老邁,難免再又反映到參與者身上,以至當天會場放眼望去多見白髮蒼蒼。不過,它「奇異」之處,就在席開3、40桌的餐宴上,有至少三桌平均年齡僅約30歲(一桌10人)。這當然是不少老僑刻意為之(包括會長等幹部年輕化),對他們來說,此刻為同鄉會「注入新血」,又更勝老朋友間藉著年會聯誼取暖,畢竟,台灣同鄉會「責任未了」,還需要再有年輕力壯者接棒走向下個半世紀。
台灣人移民美國,經數十年演變而有今日「台派」、「中華民國派」之分。前者主要為宣傳台灣本土文化,並支持台灣主權獨立;後者則強調「反台獨」,或稱堅守「孫中山創建的中華民國」。過去以來,雙方立場迥異,但同樣都會策略性地和美國政界交涉,和台灣不同政黨間亦多有合作經驗。
本次舉辦年會的「台灣同鄉會」(是為前者)成員來來去去,整體脈絡,不脫早年聯手抵抗蔣家政權(威權、戒嚴),進而協助形塑台灣本土意識,過程中,再又同時疊加欲促成台灣成為一個受承認國家的渴望。他們的行動,於是也被視為一種由下而上的「台灣人海外草根外交」。
這群台派人士基於自我政治意識,從70年代開始在美聲援台灣的「黨外」,投身救援在台政治犯,且於80年代成為民進黨創黨後盾之一,他們和民進黨的關係自不再多言。但相對於「海外中華民國派」,唯一以「國民黨」或「國民黨治下的中華民國」為依歸,台派台僑的「台灣本土化」抑或「獨立國家信仰」,其實一直是相當程度大過「支持民進黨」(一如他們也曾支持過當年的黃國昌和柯文哲)。
「在美台派」和「海外中華民國派」這方面差異,便又帶出了一現象。「海外中華民國派」雖然在幾次總統大選,皆成立了藍營候選人美國後援會,但不容否認,「馬英九時代」的出現,儘管曾為他們帶來擊敗李登輝、陳水扁等台獨勢力的興奮感,旋即,卻也因為馬英九執政後期帶著整個國民黨轉向「唯一親中」,然後,「堅定支持中華民國論述」便遭到「國民黨九二共識」大舉稀釋。當「海外中華民國派」跟台灣的連結,長期無涉台灣本土,而是更著眼於一種大中國情懷,很快地,在國民黨、共產黨經九二共識確立雙方共同認可「彼此同為一中」,近年,「海外中華民國派」遂多有轉向直接投往「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有傳統中華民國僑社「不演了」換掛五星旗,已不啻為一種在美親藍僑胞特有的尷尬。
「在美台派」一直以來就沒有這類認同轉移,也正因為沒有「認同轉移」,代表了雖走過半世紀,仍有未盡之事(如讓台灣以國家身分受到國際承認),有未盡之事,就必須找到人傳承,大紐約區台灣同鄉會年會上平均年齡約莫30歲的那三桌,就是一個重要暗喻。但不可能只靠著一年一度的聯誼,就讓責任有效交付,所以,也才另有台僑在2016年,以每人出資10萬美金,集資2000萬,買下位於華盛頓(DC)一處辦公室,成立「GTI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創舉,由其扮演華府唯一聚焦台灣議題的智庫。
以GTI經營取向,確實是有意識地避免自己變成某種「台僑長輩俱樂部」,否則也無須大費周章,一邊招募年輕人,一邊在美國建構和新一代知台派(政界、學界、企業界)的連結。可以說,GTI的成立,更像是部分老台僑對自我政治信仰的最後實踐,而且,就如同台灣同鄉會所寄望,組織實際領銜者、參與者最好能夠是下一代的台美人。至此,其與「民進黨」何干?
偏偏蘇起卻在他年初出版的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中,在提到GTI的一段時寫道:「…另有美國專家在民進黨的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刊物上撰文…」。「民進黨的華府智庫」用詞,當然是刻意為其貼上「綠營」標籤,好減損它話語份量,這和凡把與民進黨意見相同者(GTI撰文作者未必都和民進黨人思考一致)全歸為「綠營側翼」、「1450」心態相近,實際上,卻是直接暴露當下國民黨的政黨發展盲點,甚而以為海外僑民組織多是為國內政黨而生。
於今,在美台派台僑縱有凋零老邁之憂,仍努力藉由培養下一代、下下一代接續志業,但自蘇起創造九二共識以來,早已間接造成海外中華民國派不知為何而戰,遑論還有直接轉揮五星旗,那已不只是逐漸凋零,還是自我終結。眼看台僑看似正在做著孫中山當年所稱「華僑乃革命之母」之事,蘇起於新書中表現出對世局的見地,顯然還陷在「那是民進黨的華府智庫」這類偏狹中。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