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本次訪中的舞台上積極扮演著「老朋友」的角色,且似乎願意為了這份特殊的情誼支付更多。(圖片取自馬英九基金會)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不僅是一個中國外交正式用語的詞彙,而是一種載有深厚情感和歷史重量的標籤,它像一座橋梁,連接著中國與世界各地友好人士之間的深情厚誼。在冷戰的浪潮中,這個詞彙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成為封閉中國對外溝通的一個重要符號。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當世界被隔絕和誤解的牆壁所包圍,中國領導人以這個稱號,向那些深具洞察力和勇於跨越文化隔閱的外國友人致敬。如1965年,當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史諾的會面成為了一道明亮的光芒,試圖打破中美之間的冰封僵局,傳達出一個和平共處的訊息。
然而,這些刻意傳達訊息並非總是受到重視。史諾(Edgar Snow),這位坐在國慶閱兵台上,被故意安排在毛澤東身旁的記者,雖然被用來傳遞對話的橄欖枝,但他的報導和訊息卻未能打動當時的美國政府。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的身影則標誌著一個轉捩點,他的秘密訪問北京,開啟了中美之間正式對話的新章節,並為後來的外交關係正常化鋪平了道路。季辛吉被譽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這一稱號反映出他在推動兩國關係發展中所作的貢獻。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稱號的影響力也面臨著考驗。在天安門事件後,美國對中國的人權記錄提出了質疑,這種批評對中國外交政策造成了壓力。儘管如此,江澤民時代再次邀請季辛吉訪華,試圖通過這位「老朋友」來緩和緊張關係,顯示出中國在外交上的靈活和策略。
當川普執政期間,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變得更加強硬,即便是季辛吉這樣的「老朋友」也無法為兩國關係帶來突破。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符號意義似乎顯得力不從心。
當兩位領導人再度握手,彼此以「老朋友」相稱,這個滿載情誼的稱呼在兩岸的空氣中回響,帶著某種特殊的意義。習近平和連戰的會面,習近平稱連戰為老朋友,台灣的媒體和評論界對「老朋友」這一詞彙賦予了特別的關注,仿佛這兩個字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外交語言,宛如等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般。
2023年,當習近平踏上美國的土地,出席APEC會議並會見幾位他稱之為「老朋友」的美國農場的主人時,這份私誼的強調似乎在告訴世界,即便在國際舞台上,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情感連接仍然存在。
而當夏立言對馬英九訪問中國表示肯定時,這種個人間的友好關係似乎被看作是穿透政治迷霧的一束光。對於馬習會,這種能夠見到「老朋友」的機會,被解讀為一種樂觀的人性光芒,照亮了兩岸關係中的一角。
這「老朋友」的稱號,雖然在外交層次上與「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不同,但同樣承載著重要的「大外宣」角色。它們是某種策略的展現,如同2015年馬習會安排在台灣大選前夕,目的在於影響選舉結果,展現出的是一種軟實力的運用。
而當習近平選擇在關鍵時刻與馬英九會面,這不僅是為了展現軟性的一手策略,更是在國際舞台上發出的一個明確信號: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透過馬英九,習近平似乎在用另一種方式重申兩岸同屬一中的立場,試圖塑造台海局勢的新解讀,平衡美日菲高峰會的安保條約。
馬英九,在這場訪中的舞台上積極扮演著「老朋友」的角色,似乎願意為了這份特殊的情誼支付出更多。他的首次(2023年)訪問時,要五毛給一塊,自走砲的超預期的演出,顯示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姿態,而這正是北京所期待觀察的——馬英九能夠展現出怎樣的上限?最終馬英九連政協主席王滬寧都未能見上。
當馬英九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這次旅程是習近平所需要的舞台,其實馬英九本次是不再需要任何「通關密碼」,但他迫不及待地出賣台灣表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荒腔走板的發言,不是說給台灣人聽,而是繼承連戰這位習近平的「老朋友」的資格,所有的表現成了他爭取習近平認可他這位「老朋友」的籌碼。但說到底馬英九成為習近平口中的老朋友,也只是大外宣的籌碼而已。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系中國大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