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仍有3大關鍵點需待釐清。(資料照片/ 陳愷巨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截止至昨天傍晚,累計29件通報,2人死亡、5人重症仍住在加護病房。台北市今天(2日)稍早公布環境及生物跡證驗出米酵菌酸的陽性反應,但仍有3個疑點仍待釐清。
衛福部長薛瑞元認為,米酵菌酸毒素從國外飄洋過海,或故意添加的可能性較低,不排除廚師在烹飪過程的操作出現狀況,造成毒素被分泌出來的可能性,米酵菌酸源頭還需調查結果綜合研判。
王必勝指出,針對烹調過程,檢方正持續調查,希望透過錄影監視器畫面,了解可能形成適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的環境,也就是攝氏溫度22至33度、中性pH值的環境,而衛福部角色就是協助警檢評估。
據《中央社》報導,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謝廷芳分析,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種病原型,其中僅有「椰毒病原型」才會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但這種病原型在國內無危害農作紀錄、也沒有發生過中毒事件,因此較少針對其進行研究。
謝廷芳也說,椰毒病原型過去多是發生中毒事件後,在食物上被驗出;這次會發生中毒事件,代表一定有菌來到了台灣,推測可能是藉由食材進口等途徑,從國外進到台灣。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則解釋,椰毒病原型具有特殊的基因,使其具有合成米酵菌酸能力,過去未曾在台灣驗出具有這種基因的細菌。不過儘管缺乏相關報導紀錄,未必代表這是該細菌首次出現在台灣。
謝廷芳說明,米酵菌酸在食物上生成時,必須具備適當的水分和發酵過程,細菌才能夠生長到一定量,並產生足夠的毒素,而且這也僅止於食材上;至於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是否會生存於土壤或台灣其他自然環境中,則尚待科學實證。
孟孟孝則表示:「會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很多,如果要列個排行榜,唐菖蒲伯克氏菌不算榜上有名。」低溫、高濃度的食鹽、酸性環境等條件,都能抑制大腸桿菌或黴菌等可能微生物生長,其中也包含唐菖蒲伯克氏菌,因此只要注意食物製造及保存過程,不用特地針對其進行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