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大戰後或社會百廢待舉 高生育率就會出現

鄭立 2024年04月09日 07:00:00
現實情況就是,高薪的事業型人才其實更難生育。(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現實情況就是,高薪的事業型人才其實更難生育。(資料照片/攝影:陳愷巨)

雖然網絡上常有人抱怨不生孩子是因為社會環境差,薪水低、房價高、被專制統治、沒有法治、不夠民主、沒有希望之類,但是我們永遠不要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生育率高的時代是甚麼時代。比方說中國從四億人漲到十億是1950-1980年,難道那個年代的中國富裕民主法治充滿希望?

 

事實上臺灣生育率高的時代,是戒嚴與白色恐怖的年代,香港生育率高的時代,是連公共房屋都未有,一堆人在住在籠屋寮屋連食水供應都不足,住進徒置區後浴室廁所要共用的時代。說現在過得苦,那時代過得好充滿希望,或者以前民主現在專制,真的是說不過去,我們明明過著比以前的人好的生活,說任何事的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得比以前的人苦,未免太過厚顏。

 

更不要說放眼世界,生育率高的國家是哪些呢?答案不意外是非洲國家,例如尼日,索馬利亞,查德,剛果,馬利,安哥拉,埃塞俄比亞之類;那些地方的年收低於臺灣的月收,一大堆真的低薪的國家,生育率都很高。

 

生育這一件事,主要分為兩種原因,一種是意外,另一種是故意的。意外這件事,主要受避孕措施影響,只要有效避孕的話可以減少大部份的意外。所以生育率問題,自然是取決於「故意想生孩子的人多寡」。

 

為何要故意生孩子呢?

 

在我們的現代社會裡,會教你是因為愛,因為你想愛你的孩子所以你才把生命誕生到世上。這個美妙的理由讓我們覺得必須善待兒童,你如果無法好好善待兒童,負不了對他們的責任,你就不應該把生命生下來。而這個責任並不是給他兩餐一宿,還有需要時間去伴他們,要給他們耐性,愛心,以及可以繼承的遺產使他不要一生出來就當無產階級,窮人生仔正仆街之類,做不到就別生了。

 

請各位忘了上面那一段過於理想東西。

 

事實是,自古以來人類生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年輕的勞動力。農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農業社會通常都是人丁興旺,古代的農民從沒有甚麼不生育的理由,一個母親動不動就生十個八個,每一個人只要能成為勞動力,可以分擔父母的農活,也可以增加土地的生產力。當然也不要忘了老弱時要多子多孫,才會有人照顧,有人送終。

 

哪怕不是幹粗活的農民,而是那些坐享共成的地主貴族,他們也努力的生育,他們生這些少爺公主們並不是為了要他們勞動,而是為了讓他們繼承與經營土地,成為保衛財產的戰士,或者成為政治聯婚結交盟友的籌碼。上層不是增加生產力,但保衛與擴張自己的特權,也是靠生育。另外,他們也會鼓勵他們底下的佃農生育,甚至幫他們找伴侶,做媒人,當然是因為他們也樂於充實自己土地上的勞動力。至於那些地主的後代,自然也是樂於生育,就是為了取得土地的繼承權。

 

表面看起來不一樣,但你仔細看的話,其實下層的農民與上層的地主,他們生育都是因為有強烈的經濟誘因,對於農業社會來說,新生的血親是創造財富或保住財產所必須的。生育在大部份情況下是增強家族經濟上的籌碼。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經濟利益給予人類做任何事的動力,包括生育也沒有分別。

 

故此,傳統農業性質越高的社會,生育率就越高。一堆人均收入極低的非洲國家,就因為他們大部份人口還是農村狀態,所以生育率就會高;中國文革時期,臺灣戒嚴時期,日本昭和初期農業人口佔的比率較高,自然也會有較高生育率。

 

非洲今天還是農業,但中臺日這些在二十世紀都經歷從農業兌變成工業的過程,基本上都是靠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的工業。大家都應該聽過六十七年代的勞動密集工廠,做塑膠,做紡織,這些勞動密集的工業很適合將農業社會的農業生產力,輕易轉成工業生產力,在中國八九十年代時也是這樣。

 

這樣的時期的社會有甚麼特徵呢?第一,是工人們都是無產階級;第二,這些勞工教育程度都不高;第三,這些勞工都給予下一代教育;第四,他們發展了一種文化,叫作「家用」或「孝親費」,其實就是將農業社會年輕勞動力供養上一代的關係,在工商業社會以貨幣代之,事實上勞動密集工業時期,還是套用部份農業社會的形態。也就是所謂的「養兒防老」,生孩子還是有經濟效益的。

 

為何勞動密集的工業還是能有利生孩子呢?因為這種工作的門檻低,大部份人只要生出來都可以做,而且上一代沒甚麼資產,對物質的要求也比較低,因此生孩子還是對經濟正面的。之後的事情,就是整個社會變富裕了,先是香港臺灣,然後是中國大陸,勞動密集的工業也因為工資與成本的上升,而開始做不下去。而走向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的工業,即是像電腦,汽車,晶片之類。

 

其中最大的改變,在於工作的門檻提高了,所有工作對於技術,知識,紀律都有相當的要求。「勞動力」本身變得欠缺價值,經濟利益來自證照,資產,人脈,特權,這樣的社會中,生了一個孩子,除非他是個優秀的人才,否則對於父母而言,孩子絕對是經濟上的負數。

 

在農業社會中,孩子可以天生天養,不用讀書識字,不用考才藝班,也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勞動力;在工業社會中,孩子只要一點小學教育,讓他們懂操作機器的程度,也可以給得起孝親費;這些社會都不需要投入十幾年的教育成本,可是在高科技社會中,為孩子投入十幾年的教育成本卻成為了最低門檻,而出來的結果還很有可能是沒甚麼競爭力的,養大一個孩子在這種社會是高成本的,可是產出卻非常隨機,連填回教育成本都很看運氣,讀了十幾年書考了一堆學位的結果,可能也只是在超級市場打工。

 

可以像農業社會一樣天生天養嗎?那全世界都會說是你父母的錯,你竟然連教育責任都不負。如果達不到任何工作的門檻,直接成為米蟲吃家裡的機會很大,也就是說經濟上的負數,好了,現在請喚回上面我們丟掉了的愛心,事到如今畢竟再談經濟也無益了,只有靠愛去養活他,所謂愛,當然是指媽媽的鈔票。

 

經濟上的期望值,值博率很低。

 

所以生不生孩子,絕對是個經濟問題,但不是甚麼「薪水低薪水高」,而是社會形態當中,生出一個勞動力的期望值的問題,數式就是「勞動力價值/教育成本」,生孩子就是買彩票,教育成本是每注價值,勞動力價值則是中彩機率。

 

在農業社會中,教育成本低勞動力價值高,期望值高,所以,生;在工業社會中,教育要貴一點但勞動力價值也高,期望值還很好,生;但在已發展社會中,教育成本太高,低技術勞動力卻常常毫無價值,期望值很差,生孩子就變成了一種高風險低回報的行為了。大家進行之前都很慎重,更不要說養孩子會犧牲的社會資本不僅是錢,還有時間,自由,外貌這些都是競爭籌碼。

 

然後在已發展社會中,卻有一種人還是在生的,是甚麼人呢?領援助金的人,因為大部份國家的社會安全網中,單親媽媽養孩子,養的孩子越多領的錢越多,分配的福利也越好,結果諷刺地他跟農業社會的「多生多利」這一點是一致的,所以窮人窮到領援助度日的話,反而又回復了生育率了。結果各國的社會安全網都養了一堆很會生的單親媽媽,美國有所謂的「福利女皇」 Welfare Queen 就供獻了不少生育率。

 

當然他們也遵從農業社會那一套,那就是「養育成本低」,所以通常這種家庭會節省養育成本,孩子多但吃穿都差,天生天養,甚至虐兒也很常見。但在已發展社會中,這樣的養育環境之下成長的孩子,出來社會謀生的本錢也不會好到哪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當然這反而是福氣,因為他們很可能下一代不是自己成為了單親媽媽,就是讓別人的女兒變成單親媽媽,一個上一代靠社會安全網生存的人,往往也只有能力把下一代交給社會安全網,但好歹維持了生育率。

 

高薪的事業型人才其實更難生育,在二十至五十歲,正是事業的拼博時期,如果事業上有很大的發展機會,薪水不錯,受到重用的人,因為生育而必須經常請假,工作時也必須分心育兒,甚至因為育兒而不方便在各國出差,加上對外貌與健康的改變。都是把那個經濟的負數變得更大,值博率走到極低。只有極受制度保障的人,例如公務員,教師(特別是懷孕更不能炒),這些才比較有本錢去生,那些在私人中小企中拼博的人,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育這件事值博率打到地底去。

 

試想想,誰會希望結果是這樣的,為了孩子,中斷事業,然後下一代長大後才能平庸,再抱怨爸媽為何沒賺幾個房子給他繼承呢?爸媽要告訴他們,本來可以投資房子的錢,投資了在你閣下的教育費了,可是投報率好像遠不如房子嗎?這倒不是開玩笑,多的人覺醒到,只要把自己的大學學費連同大學花掉的時間換成打工時間早點買房子,好像最後得回的錢比較多。

 

這是社會質素提高的必然副作用,那是因為「生命誕生」跟「成為對社會有經濟價值的人」兩件事的距離變遠了,如果人工智能真的能代替大部份人勞動,而人類只能做更高級的工作的話,那恐怕大部份人出生後只能當廢物,甚至別出生了,因為他們就是沒本事爬上那些更高級的工作的最低門檻。有辦法改善嗎?其實沒有,除非出現一種方法真的讓所有人「只要有國籍就有價值」的,所以結果是.... 假結婚去幫人移民...

 

因此,通常一場大戰大亂之後,社會百廢待舉時,出生率又會重新提升,因為社會又再需要質素不高的勞動力了。(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關鍵字: 生育率 勞動力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