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廢死與虐童──請把死刑這塊遮羞布拿掉

崔家瑋 2024年04月10日 00:01:00
當死刑成為所有社會問題的唯一解方與最後防線,則大眾的關注焦點就會從解決問題,變成解決出問題的人。(圖片取自pixabay)

當死刑成為所有社會問題的唯一解方與最後防線,則大眾的關注焦點就會從解決問題,變成解決出問題的人。(圖片取自pixabay)

2024年4月3日,匯流新聞網記者於 Yahoo 新聞發布報導「憲法法庭將辯死刑違憲 民團轟廢死幫加害者找藉口」,筆者不同意相關報導與受訪者觀點,故希望以本文說明為何死刑不應該作為社會問題的遮羞布,以及澄清支持廢死的相關主張。

 

反對廢除死刑的人往往會以當下或近期發生的重大社會案件,試圖說明亂世用重典的重要性。不論是之前的台南殺警案,抑或是最近的新北市保母虐童案,皆常常被反廢死方當作是抨擊廢死立場的工具。但這些說法往往都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目前的台灣刑法尚未廢除死刑,如果死刑真的如其所說如此有嚇阻力,為何在死刑尚存的當下,這些社會案件仍然發生?

 

有些人會進一步反駁死刑制度缺乏嚇阻力的原因在於死刑判決的減少,以及判決定讞後沒有執行。然而從過往的執行案例來看,與政府執行死刑最為相關的數字恐怕不是犯罪率,而是政府的支持率。馬英九政府與蔡英文政府任期內均曾在政府支持率低迷的情況下執行死刑的新聞。而且如果死刑執行真的具有嚇阻力,為何在 2014年開始,雖然每年平均的死刑執行的人數遠低於前二十年,台灣的犯罪率卻仍出現連續的下降趨勢?

 

社會是否準備好廢死,比起媒體報導所形塑的「社會很亂」的主觀感受,更重要的應該是客觀的數據與資料。事實上,媒體對於特定社會事件的大量報導,往往無助於解決事件背後的社會問題,而是藉由事件激起的情緒用來換取流量。社會亂象的背後是尚未解決的社會問題,而堅持死刑存續並無助於解決,甚至會讓問題持續存在。

 

當死刑成為所有社會問題的唯一解方與最後防線,則大眾的關注焦點就會從解決問題,變成解決出問題的人。但是社會問題未見解決,對於處在社會邊緣的人無法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幫助,利用死刑翦除從社會秩序中脫軌的人,就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行為而已。只要有另外一個人不幸落入無力承擔又無法求助的境地,最終的結果就只是不斷製造出需要翦除的對象。廢除死刑除了是廢除這個將人視作枯枝雜草加以去除的殘忍手段,更是讓大家將焦點重新放回社會問題上的重要改革。

 

這也能說明為何廢死團體比起關注這些犯罪人的行為,更關注犯罪人行為背後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徐妮妮在訪問中提到行為背後是個人選擇,並以此作為責任的基礎,我們不會否認個人的選擇對於行為的影響,但我們更不應忽略環境對於個人選擇的影響。如同韓國電影「寄生上流」片中所說:「如果有錢,我也可以善良。」個人選擇的背後往往是無數條件的積累,而這些條件有多少是當事人得以控制的?如果不對此加以釐清,就只是「天下之惡,盡歸紂矣。」,並無助於解決社會問題,而是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單一人事物身上,不外乎是另一種的鴕鳥心態。

 

中世紀的法國,面對無法解決的案件或問題,解決方式是將一隻豬綁在處刑台上,當豬被處死的時候,意味著案件也加以解決。死刑的存在正是如此,彷彿將人送入死牢,永久隔離於社會之外後,社會問題就會隨著這樣的獻祭一併消失。但是處決社會案件的當事人,並無助於解決背後的社會問題,而僅僅是在問題爆發,釀出悲劇之後,讓社會大眾暫時安心的遮羞布。

 

而廢死團體在努力的,正是將這塊遮羞布拿掉,讓大家能夠正視問題。

 

※作者為台大法律研究所研究生,律師與司法官考試及格

關鍵字: 廢死 虐童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