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艦可以選擇的商源增加,但同時廠商間的競爭關係也加劇烈。(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近日許多媒體不約而同出現針對潛艦國造特別預算、海軍淪盤仔?傳7艘國造後續艦逾2800億等新聞,背後的操作有廠商,更有中國的在台協力者,紛紛運用媒體進行相關操作,其目的就是劍指潛艦國造特別預算。
由於賴清德總統當選人曾表達「要做,就一次做完」避免夜長夢多,所以接下量產的七艘潛艦將會以特別預算方式循行政程序進行編列並送立法院審查,目前情勢如下:
一、國際環境轉變廠商競爭激烈:原先海鯤艦建造時很多廠商都婉拒台船的接觸或提供產品選擇,海鯤艦成功下水測試後,很多廠商態度轉向為希望可以出售產品,使得量產艦可以選擇的商源增加,但同時廠商間的競爭關係也加劇烈。
二、立法院朝小野大:不幸的是年初立法委員選舉,執政黨的民主大聯盟無法取得過半席次,加上某些特定委員對於潛艦案有新仇舊恨的糾葛,所以立法院相關審查勢必成為一場激戰,尤其藍白陣營更是會藉機惡意栽贓抹黑以達成政治目的。
在今年初的選舉期間,藍白陣營都針對潛艦造價有所質疑,甚至扭曲相關預算內容,以純造艦費用計算為261.3億元,因為是原型艦,以潛艦主要戰備功能設計建造為優先,許多如消音瓦、鋰電池、潛射飛彈都沒有先排除,相關分析如下表:
現後續量產艦造成潛艦量產價格變動因素分析如下:
一、規模經濟效果浮現:賴總統希望一次編列預算分年執行,是希望能比照日本、韓國造艦計畫,同一級潛艦直接規劃分年執行,如此創造規模經濟,降低裝備原物料的採購單價,因一次簽訂七艘的裝備採購價格一定低於一批一批、一艘一艘的採購。
二、通貨膨脹及全球產業鏈缺工缺料嚴重:由於受到疫情及烏俄戰爭影響,造成許多原物料及裝備單價上漲、交貨期程拉長,所以許多廠商開始將延遲導致的罰款納入成本報價內,所以目前媒體報導內容非常合理。
三、風險承擔方式改變:原型艦由黃曙光前總長一肩扛下、中科院擔任系統承包商、再由台船以公司名義對外採購,尤其潛艦國造是商售(有罰則),並不是軍售(FMS無罰則),所以才會有媒體報導有關於部分裝備報價上漲的狀況,且若改為軍售就要請美國海軍來管理的話那就更貴了。
四、許多廠商開始藉由媒體造勢:由於供應商增加,所以廠商為了得標獲選現在就開始帶風向;以潛望鏡為例,美國的L3HARRIS因為是美國現役維吉尼亞級核能攻擊潛艦的供應商而成為是首選,但其他廠商也希望被採用,所以像美國的雷神公司(RTX)、德國蔡司也都會希望在量產艦獲選,而想盡辦法手段盡出,但是若論技術仍然是L3HARRIS功能最為強大與成熟,看來相關系統的競爭已趨於白熱化。
五、潛艦武裝:2017年宣布出售的46梅MK-48重型線導魚雷是給劍龍級用的,2020年宣布出售的18枚MK-48重型線導魚雷是給海鯤艦,所以後續量產就必須另外採購武器裝備,另外還有增加展術運用的潛射魚叉飛彈甚至垂直發射系統等潛射武器。
六、鋰電池:之前很多自稱專家的人刻意操作沒有AIP絕氣動力系統,殊不知AIP系統占空間、效率低、系統複雜、技術壟斷需要高昂授權金,所以全世界各國紛紛放棄,改採用鋰電池取代原來的鉛酸電池,就可以延長水下作業時間,但是潛艦專用的鋰電池系統這是需要研發與整合的,所以當然就會增加費用。
七、消音瓦:為了進一步降低潛艦噪音,所以量產艦會加裝中科院研發的消音瓦,甚至海鯤艦也會另外編列預算加裝,以降低潛艦噪音。
八、附屬岸勤設備:由於台灣長期缺乏潛艦,所以相關配套設施並不完備,因此潛艦國造並不是純買船,還包含相關武器後勤設施:左營水星碼頭及蘇澳第二母港的碼頭、人員辦公宿舍等設施、消校磁站、潛艦通信站、訓練設施、聲紋中心……,都必須經由特別預算來完成。
※作者為大學助理教授、軍事部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