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林肯訪中 美國的「二桃殺三士」能否如願

湯名暉 2024年04月30日 07:00:00
美中保持戰略耐性的接觸仍是必需,同時也是為既競爭又合作的美中關係定期釋放壓力。(美聯社)

美中保持戰略耐性的接觸仍是必需,同時也是為既競爭又合作的美中關係定期釋放壓力。(美聯社)

距離2023年6月19日不過10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次訪問北京,相較上次印太地區與全球地緣衝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美中關係也並未在貿易戰和其他競爭領域降溫,但是美中雙方卻又個別更需要對方。除了全球氣候問題與維持國際秩序的共同需求,缺乏兩岸政治對話氣氛的中國,更希望美國能協助管控520後的台海風險。即使美國在會前的4月之間高調推動美日菲峰會與AUKUS第二支柱,北京仍以王毅為邀請方的口吻,提出本次布林肯訪中的行程。

 

施壓全餐不掩態勢

 

作為一場高層次的兩國對話活動,雙方理應減少競爭的層級與多釋放善意的辭令,今年以來美國卻未減少任何與中國競爭的氣氛與口吻。從美中關係的格局來看,美國參議院對抖音通過「不出售就禁止」的法案,美國商務部也準備提出禁止廠商為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進行關鍵零件維修的規範,財政部長葉倫剛結束訪中行程不久,同樣也提出回應太陽能、鋰電池,與電動車領域的過剩產能傾銷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僅在非軍事領域,美國在網路、半導體與新能源三大產業全線出擊,精準瞄準中國的產業要衝進行「卡脖子戰略」。根據北京官方的數據,中國的31個省級經濟體,有17個未能達成2023年GDP目標,2024年幾乎各省的經濟增速目標都低於去年或與去年持平,官方亦尋求「5%左右」的經濟增長。

 

美國亦在貿易戰現有的成果乘勝追擊,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經濟發展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未有的挑戰,在外交首腦會議之前也不掩蓋的多點施壓,為布林肯的出訪營造形勢。北京仍只能表達美國在出口管制、投資審查和制裁的不滿,以政策和補貼推動的產能傾銷手段,至今仍看不到GDP目標的回報。

 

北京不得不會

 

去年8月美日韓大衛營峰會之後,美國在印太地區出現QUAD和AUKUS之後的第三個多邊安全平台,而且還是基於「美日安保」與「美韓共同防禦條約」既有的法律基礎,幾乎與北約第五條的「對一個成員國的武裝攻擊,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只有一步之遙。美日會峰會的前夕,日相岸田文雄於4月11日在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演講,指稱中國是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性挑戰,「AUKUS第二支柱」啟動與日本的談判,幾乎將日本視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架構核心,實現一個沒有北約之名的多邊安全架構。

 

在美國的組織之下,任何中國對日本的誤判都有可能從不同路徑啟動「美日安保」。美國在印太地區逐漸成形的多邊安全架構,形同重現瑞典與芬蘭加入北約的既視感,中國若不適時在俄烏戰爭和中東問題減少與美國的歧見,美國也有能力加速整合盟邦持續施壓,這使得北京對話的需求並不亞於美國。

 

華府仍是兩岸溝通的捷徑

 

台海問題同樣也是美國精心準備的議題,台灣的新內閣團隊已經成形,國防、外交與國安的重要首長與團隊成員,幾乎都與美國各界有著多年的重大議題溝通經驗,同時與近十年華府知識界有著深厚的同僚關係,即使曾有分岐也在過程中逐漸磨合。反觀北京的軍委、國防、外交或是黨政系統涉外成員,經過幾波的「反腐」之後出現斷層,檯面上只有外交領域的王毅能與美國通聯,還有戰狼外交帶來的負面影響未解。

 

在關係的此消彼長之間,知美派的劉建超未能接任部長、鄭澤光外放英國,謝峰在北京的政治支援更顯單薄,第一線人員更難放開手腳。而今面對520後的不確定性,兩岸之間又得重回華府溝通這條路徑,包道格等人躍躍欲試也在情理之間,畢竟兩岸不能沒有對話管道。兩岸事務的風險管理與對話的窗口皆在美國之手,恐怕不是找幾個台灣藍營大老訪問就能平衡美國。如何處理「紅線問題」仍需要美國之手,而這不只是配合芬太尼(fentanyl)就能得到回報。

 

地緣壓力仍是手段

 

美國手上至少有著貿易戰、印太地區多邊安全架構,以及台海問題作為一籃子的議題,端看五月份的「習普會」能否看到中國稍稍發揮影響力,或是管控中東地區的情勢。現今美國的外交選項仍多於中國,不外乎加速武裝菲律賓、推動「AUKUS第二支柱的議程」,甚至幫助台灣籌獲更先進的定向能防空系統,打造印太版的以色列級防空能力。在北京關切的「紅線問題」也已透過台灣的新內閣人事展現影響力,國內政治弱勢的賴政府也期待美國能開放更多的主體性展現空間,而最直接的方式是在520談話展現。

 

美國手上不只「二桃」,但看中國如何為其殺「三士」,可是在傳統的中國政治思維卻不肯定晏嬰的這等謀略,美國仍需建立有效的回報機制,才能將建立可信的威懾外交。另一方面,中國在地緣政治也有俄國、伊朗與朝鮮的潛在聯盟,以朝鮮為下駟尚可牽制日韓,俄國與伊朗亦能分別擾動歐洲與中東,台灣作為利器也不能輕易用之。

 

即使對話成果有限,拜登若要在大選前實現拜習會,延續「舊金山共識」確保美中對話的穩定,保持戰略耐性的接觸仍是必需,同時也是為既競爭又合作的美中關係定期釋放壓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