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果斷終止公糧收購政策,戰備存糧改向民間市場採購。(圖片取自總統府網站)
近日水庫見底、水情吃緊,各地區多示意可停灌稻田,阻止水庫蓄水續降。石門水庫見底的困窘,應與去年底決定開放今年春耕及取消輪作休耕皆有關聯。
稻農樂於播種耕田,實與稻米公糧保價收購有關:白米向是東南亞人民主食,1950年代老蔣總統有反攻大陸雄心,預儲軍糧乃國之大事,除了「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為鼓勵農民種稻,更有保價收購公糧之策,宛如契作制。
從蔣介石到蔡英文總統,國內外情勢及人民飲食習慣均已改變,許多沿襲已久的政策,過去可能認定是合理、必要的,如今未必如此。稻米保價收購制明顯違反WTO的農業禁止補貼條款,日韓等國均已先後取消,唯獨我國延續不變至今。
當然,一個實施已久的政策若要改弦更張,自應慎重評估各方面影響。過去是「反攻大陸」,如今是「保台固守」,敵人來襲,我方自應預儲糧草因應可能的封鎖。
回顧1996兩岸飛彈危機,李登輝總統責成行政院研擬戰備存糧,決定以全民三個月食用量為準,現今就是約30萬公噸。每年一、二期稻作產量約140萬公噸,WTO入會時期簽訂每年須進口十餘萬公噸之海外稻米,全民年食用量僅約120萬公噸,且是逐年遞減。當前公倉存量已達九個月,加上民間糧商庫存,估計全台存糧已超過一年份的食用量。原因出在公糧收購數量膨脹無節制。
公糧收購分計畫收購、輔導收購、餘糧收購三階段,各有收購定量及遞減的單價,雖說是農民自由決定是否上繳,然公糧收購價往往高過糧商的市價,且豐收時農政機關常被迫再讓步擴大購入,故每年公帑支出約七、八十億元甚至更高。且最早是農民須自行烘乾米穀再繳交,在民代壓力鼓譟下,政府被迫接受濕穀。含有水氣,秤重就不準;再來雖說農會收穀後須烘乾,但短時間處理巨量湧入的稻穀,難免不盡達標;散佈各地的公倉建築多屬簡陋老舊,潮濕米穀難保品質,過期只得再低價釋出做堆肥或飼料,其間又疑慮得標廠商是否依約碾碎,或暗中流至餐飲業混充新米食用?若想外銷,不合格的陳年舊米何處有買家?何況亞洲多國出口米價均較台灣便宜,美國米也是價廉物美。
另一影響是:由於有公糧收購的誘因,稻農無意釋出田地,稻田約佔全台三分之一的農地總面積,灌溉用水佔全部農水的六成,農水又佔全台水資源的七成。每逢乾旱,政府總是先協調稻作休耕,發放補償金。王美花部長先前回答質疑為何乾旱時總是「先犧牲」農業,曾直言因為即使把民生及工業用水全挪給農業也不夠使用的!
停灌稻田不是犧牲誰,而是避免浪費珍稀的水資源。浪費?因為此時此地的現實就是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的米穀!
何況,工商界憂愁的「五缺」之首就是缺地,縣市政府及中央也為尋覓社宅建地而煩惱,而房價高漲不降也與建地難覓有關,卻有大面積田地生產低價值且超過需求的米穀!
台海若爆發戰爭,糧食夠不夠吃可能不是勝負焦點,彈藥武器是否足夠戰備才是關鍵!
我認為至少六都加新竹縣市可先檢討,周邊有多少農地能夠釋出而不致影響糧食供應?過去農林廳長邱茂英及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兩位先賢,曾先後公開表示盤點約可釋出16萬公頃農地供作其他建設用途。總統與院長實應責成農業部、經濟部、內政部、國發會,及地方縣市政府會商檢視《國土計畫法》設定大面積農地,是否符合未來發展的戰略需求?況且朝野民代及多位縣市首長均有提出疑慮,例如陳明文立委曾質疑《國土計畫法》若於2025年正式實施,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與現況不符而惹議,點出問題癥結在於「台灣的土地面積很小,我們用大區域管制的這種說法、做法,這只是便宜公務人員而已啦!」他要求「行政院應延緩《國土計畫法》倉促上路」。
政府首長及朝野各級民代均應有道德勇氣面對多年沉痾宿疾,而非因循舊制陋習灑幣發錢補貼。應果斷終止公糧收購政策,戰備存糧改向民間市場採購,卅、四十萬公噸為儲存目標即可。如此當能阻斷農民沉溺稻作誘因,不但節省國庫公帑,也方有機會檢討農地釋出可能。更應藉此積極鼓勵、培養農企業的大農,調整生產性農業長年多為小農的產業結構。這才是面向廿一世紀的幸福農業,國之幸甚莫此大焉。
※作者為中興大學農資院退休教師、文藝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