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崑玉:蕭美琴構想中台版DARPA的理想與現實

吳崑玉 2024年05月07日 00:02:00
台灣的軍事研發與採購制度,長期處於一種「包攬制」的困境之中,而美軍一直是以「競標制」進行新軍備的研發。圖為巡飛彈II型攻擊無人機。(攝影:朱明)

台灣的軍事研發與採購制度,長期處於一種「包攬制」的困境之中,而美軍一直是以「競標制」進行新軍備的研發。圖為巡飛彈II型攻擊無人機。(攝影:朱明)

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日前在對美國召開的「國會山莊與矽谷論壇」(Hill & Valley Forum)發表7分鐘的預錄談話中表示,美國2015年在國防部創設「國防創新單位」(Defense Innovation Unit),台灣正在學習這個做法,也將建立類似的機制。此語讓媒體預測,賴政府可能將在國防部推動類似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的類似單位,以整合國內的軍工科技與生產。

 

落後的「包攬制」軍事研發機制

 

但這個提議並非新創想法,國防部曾在2016年說,台版「DARPA」會在2017年啟動,先將國防部資源司所轄的科技企劃處擴編為國防科技處,2018年再以實驗編裝型式提升為直屬於國防部的國防科技發展室,並延攬20餘位具博士學位、業界經驗者擔任專案經理人,年預算約30億。但軍界疊床架屋的質疑聲浪不斷,於是不了了之。現在再度提出重推,會有比較好的結局嗎?恐怕沒那麼容易。

 

關鍵在於我國的軍事研發與採購制度,長期處於一種「包攬制」的困境之中,而美軍一直是以「競標制」進行新軍備的研發。舉例來說,美軍要研發一架戰機,會先擬訂新一代戰機的需求方向與最低規格,比如機身要匿蹤,雷達與光電系統要能追瞄200公里以上目標,短場起降或垂直起降,機腹艙內要能載彈四枚AIM-120,總體載彈8000公斤…。然後發邀標書找一群廠商來開說明會,給各廠商一段時間提計劃書。接著進行第一輪淘汰與整合,最後整合成2-4個專案,國防部發經費給他們研發並製作樣機。接下來試飛測試各種功能,以便選定主要機種,再進行一輪整合,最後才選定機型製造原型機,試飛後修正缺失,再下單進行量產。

 

但我國的軍備發展卻是「包攬制」,也就是某一類別品項,大概就是某個單位包走,其他廠商無緣置喙。例如:飛機就是漢翔,飛彈、無人機、裝甲車都是中科院,槍械都是軍備局。沒辦法,因為我國嚴格管制槍械,嚴到連玩具槍都要抓,民間廠商根本不能測試槍械彈藥。就算開放了軍用商規無人機,咱們的無人機還是不能像烏克蘭那樣載彈藥或帶槍械,因為連試都沒得試。於是,我國軍備能發展什麼品項?向來是上頭說了算,再不中科院說了算。國防部連作業需求都說不明確,中科院也是拿自家既有產品來大吹大擂,但他搞得定軍方訂單,實際上作戰能力很有問題。

 

想定有問題的「快奇專案」

 

舉個例來說,最近中科院與陸軍大肆宣揚「快奇專案」,是以既有的無人靶船為基底,增強其遙控距離到30公里,用以攻擊敵軍換乘區大型艦艇。這個想定本身就很有問題,現在解放軍的兩棲登陸艦,不見得會在海岸線外30KM進行換乘,而是在100KM外便可以釋放直升機垂直突擊,中共726級氣墊船可載60噸級主戰坦克,在160公里距離進行來回載運,亦即可以在海峽中線放行,甚至直接從對岸陸地直衝本島。其次是構型,中科院靶船是高船體設計,原始設計是讓人看得到也打得到,但突擊艇卻需要低矮船身,讓敵軍看不到也打不到,甚至是半潛艇設計,僅有通訊遙控原件露出水面,烏克蘭突擊艇、美軍的T12、T24、T38,皆是如此設計。把這三艘無人艇放在一起,只有咱們的突擊艇真個像個靶船,就怕人家看不到也打不到,據說咱們陸軍準備要買200艘。

 

換句話說,我實在很難理解這個「快奇專案」無人快艇到底要拿來幹什麼?是假設敵軍都沒有機砲或飛彈可以擊毀嗎?要嘛像烏克蘭,低平船身載滿炸藥夜間自撞突擊;要嘛像美軍,船上載有小型火箭、飛彈、或機砲,足以處理浮游中的兩棲車輛或登陸艇,但速度達到60節,難以瞄準。咱們這個靶船又高又慢,大約只有45節,導控距離約60-70公里,還不如直接放飛彈來得靠譜。

 

國防部編列8億預算研製陸軍用的遙控自殺攻擊型無人艇,據稱未來數量至少要200艘。圖為中科院無人遙控靶船。(取自中科院官網)

 

烏克蘭無人艇。(擷取自HI Sutton推特)

 

美軍T-38「魔鬼魚」(Devil Ray)無人艇。(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官網)

 

再來看看美國DARPA在研發什麼?今年二、三月,DARPA在加州外海測試一種名為「鬼蝠魟」(Manta Ray)的無人潛艇,這是用仿生科技,用魚一樣的滑水方式前進,幾乎無聲或完全融入海洋背景噪音,動力來自波浪發電機,以AI自主航行,可長時間潛航,航程可達上萬公里。還可拆成五個貨櫃到海邊組裝,外帶兩枚324mm輕型魚雷,埋伏到敵軍港口附近進行攻擊。

 

DARPA「鬼蝠魟」(Manta Ray)無人潛艇。(DARPA官網影片截圖)

 

講難聽點,人家那個單位叫「DARPA」,咱們中科院只能叫「PARPA」,就是只會叫美國爸爸給技術,另一個乾爹叫國防部給錢。整個技術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所以,再成立一個國防科研單位有用嗎?再搞來一堆博士碩士能更好嗎?軍方說這是疊床架屋也沒錯,因為人家早就一塊一塊切好了的,沒有更清楚的作戰需求,沒有整套翻新的軍事採購與研發制度,弄再多與美軍類似的單位,也做不出更多符合台灣需求的軍備。

 

那要怎麼改進呢?先從認識自己開始。先搞清楚台灣的作戰需求是什麼?士兵的生活習慣是什麼?國家擔負軍備的體量如何?就拿上述美軍的T38無人艇來說,一艘報價400~500萬美金,咱們是玩不起的。我們需要的是便宜、大量的可消耗性裝備,所以拿美軍或以色列類似裝備來改,做低價化代工,搞不好更有產值與效益。往上一層,以現代城市小孩特性,叫他們拼刺刀還不如玩PS5,美軍彈簧刀無人機那家AV公司出的遙控器,跟Switch七吋螢幕加手把差不多大小,而且一樣的構型,這東西台灣絕對做得出來,操控界面找遊戲廠商來搭配便可。

 

最後是軍方得要定義出各個防衛階段的戰術需求,作業需求定了,做出來的東西才會合用。舉例來說,這只是一種腦補想像,如果我們要幹掉對方一艘055大驅,不可能只靠一兩枚雄三。可能先要以4架誘餌無人機干擾敵軍雷達,4架劍翔反輻射無人機攻擊其近迫武器系統與雷達,如有噴射無人機加入更好。2枚魚叉飛彈、2枚雄二、2枚雄三。水面上有無人艇,水面下有無人潛艇或魚雷,如此飽和攻擊,才能使敵艦手忙腳亂,上下不相救。對付海面兩棲戰車與登陸艇,射程達到3000~4000米的40機砲,搭配120mm精準彈藥,可能更划算。岸邊工事內配置機器狗或無人載具(UGV)所帶的反戰車飛彈或機砲,更能抵擋岸轟或遠火的火力覆蓋,不會有彈震症,只要沒打爛就能繼續作戰。當這些新型的戰術想像列出後,新的裝備研發才會有具體方向,也更合用。

 

台灣不能打財大氣粗的高價戰爭

 

所以,台灣需要的不只是一個DARPA,而是一個比DARPA想得更深遠的「戰略戰術戰具設計委員會」,它不必是個獨立的機關,但必須有足夠的層級、資源、及管制能力,整合軍方各級單位與民間軍工廠商,瞭解技術發展方向與關卡。並設法在裝備發展過程中,主導廠商的整合與互助,避免再發生如同反無人機系統一樣,因廠商整合失敗而廢標的悲劇。這個委員會或機關,必須是由國防部長直轄的,否則搞不定那些廠商互鬥與軍種內鬥。

 

台北航太展戰術型近程無人機三款。(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更進一步說,這個新單位是要有自己的鑑測機關與鑑測基地的。例如國軍公發頭盔與防彈衣,管你什麼實驗室科學驗證,直接就拿到靶場上打,模擬戰場實境,不行就退貨重來。美國也是在越戰後,成立委員會,總體檢討越戰失敗的教訓,調整戰術、裝備、以至準則,到1980年代才完成全面改革,才有波灣戰爭以後的戰績。

 

話說回來,雖然戰略上我們極度依賴美國,但戰術上不一定都得聽美軍的。美軍向來打的是財大氣粗的高價戰爭,咱們小國寡民玩不起。所以得花腦筋,想出便宜又大碗的打法與裝備,那才是台灣人最會玩的工業模式,而且很有機會開拓世界軍火市場。拜占庭帝國光玩一個希臘火,就擋住了阿剌伯人與土耳其人好幾百年,台灣既然沒本錢玩美軍那種高檔裝備,就得想方設法弄出自己養得起的軍事裝備,那才是台版DARPA,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