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 中國在歐洲的橋頭堡

湯名暉 2024年05月08日 07:00:00
對於中國而言,法國也僅是「多極世界秩序」的推動籌碼。(美聯社)

對於中國而言,法國也僅是「多極世界秩序」的推動籌碼。(美聯社)

由於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的影響,自從2019年3月21日習近平訪問歐洲以來,已有五年將近五年之久未曾到訪,在此期間的中歐關係沒有重大進展,而且還受俄羅斯所累有所退步。2023年曾有一波歐洲領導人訪問中國,包括法國總統馬克宏、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 Pérez-Castejón)、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Gertrud von der Leyen)。但是這些活動僅能維持中歐關係的正常接觸,並未如中國所願解除凍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hina-EU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雙方問題的核心仍在於經貿與地緣政治議題的各自立場。

 

擴大影響力重於推動關係

 

此次中國出訪之行有別於以往推動關係發展的行程,而是展現中國自身的立場與影響力,脫鉤與「去風險化」(De-risking)已不是中國主要關切。對於中國最有利的議題,莫過於俄烏戰爭與歐洲提出的「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善用中國對俄國的影響力,幫助歐洲順水推舟告別大西洋兩岸的關係,有助於中國推動的「多極世界秩序」(Multipolarity)目標,包括讓歐洲內部也呈現多極秩序。為進一步推動歐洲政策的分化,訪問法國將是必然之舉,長期支持中國的塞爾維亞和匈牙利,更是當前在歐洲重要的橋頭堡。

 

目前多數歐洲領袖關心的議題是「去風險化」(De-risking),以及中國在俄烏戰爭的角色與立場,這使得歐洲內部原先分歧的中歐關係意見一致。歐洲各國近期大舉調查中國的傾銷行為,以及對於滲透政界的間諜活動感到不安,中國方面並不以解釋為先,既然歐洲早有先見,不如拿出歷史舊事回應,並且對友中國家提出投資與國際發展的合作機會。

 

在出訪歐洲期間,中國再次以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轟炸使館25年為題,大幅宣揚其立場的合理性,並且將北約與西方國家抹上侵略的色彩,首先便否定中歐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對於前南斯拉夫獨立的國家而言,這段過去並不是只有單一的受害者,根本的原因來自於前蘇聯解體後的地緣政治空窗,先前被政治力捆綁的民族不過是追求原有的狀態,這也是當年的歐洲人文價值可貴之處。

 

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四種理解

 

目前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理解大體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與美國立場親近的國家,贊同大西洋兩岸的緊密關係,以及二戰後建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像是英國已經藉由AUKUS的推動作為地緣政治的表態。第二類是鄰近烏克蘭的國家,憂慮中國親俄立場將造成戰事蔓延,因此近幾年與台灣關係呈現飛躍性的進展,明顯友台的捷克、波羅的海國家,以及以往中立的芬蘭,支持台灣的政治聲浪都逐漸增長。第三類是在「一帶一路」未能有回報的國家,他們不一定是立場上反中,像是作為G7成員的義大利最具代表性。「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ECC)從16+1減少至14+1國,則是前兩種理解皆有之。

 

第四類則是與中國關係穩定增長者,多半集中於東南歐與巴爾幹地區,其中受益最明顯的是掌握地中海東部要衝的希臘,他們都是在近幾年在中歐關係有所回報的國家。2016年中國遠洋集團投資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Port of Piraeus) 67%,在當地營收近三年創下增長,2023年的稅前利潤達到 9,620 萬歐元2024年希臘經濟預計成長近3%,並遠超過歐元區0.8%的平均經濟成長。為更好的提升港口的轉運能力,中國更是加碼投資匈牙利與塞爾維亞,「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鐵路線」升級工程的出海口便是在比雷埃夫斯港。

 

中國將擴大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

 

經由希臘經由巴爾幹半島通往中歐腹地的鐵路,也是目前中國在歐洲最大的「一帶一路」項目,本次習近平出訪的塞爾維亞在政治上與中國共同反對北約擴張,更是歐洲地區少數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並且採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目前也是中俄在第三地重要的結算窗口。匈牙利則是第一個批准使用中國企業國藥新冠疫苗的歐盟成員國,同時還是華為在中國以外最大的供應中心,兩國與中國的合作基礎不同一般。

 

由於匈牙利與中國的醫藥和科技產業來往密切,歐盟特別在習近平訪問歐洲前夕出手,4月底發起首次「國際採購工具」(International Procurement Instrument)調查,指向範圍則是於2015年至2023年間,中國對歐洲醫療器械出口增加一倍的狀況,在新冠疫情期間,兩國大量採用中國的醫療器械相關產品,使得這次的調查有著強烈的指向性。除此之外,兩國還從中國手上取得戰略性投資,突破歐洲的限制,2020年,華大基因幫助塞爾維亞建立P2級的火眼病毒檢測實驗室。2022年,中國電池公司寧德時代投資匈牙利75億美元興建歐洲最大的電池工廠,都是近年中國在歐洲個別領域重要的指標性投資,也是巴爾幹地區近年最具規模的投資項目。

 

「分而治之」將更為顯著

 

有別於五年前中歐關係的態勢,中歐之間的工具性和價值性矛盾更為顯著,法國的「戰略自主」需要另一個大國的拉抬,德國企業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尋找到比中國更好的買方,俄烏戰爭的問題又需要中國,這使得中國更有能力無視歐洲的訴求,「分而治之」的策略將更為顯著。習近平在訪法後的行程是歐盟認定的不民主的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兩國在俄烏戰爭與歐盟主流意見也是相左,即使歐盟執委員會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卻也無法能統一經濟脫鉤和安全風險的意見。

 

以中法關係為例,法國為實現「戰略自主」的目標,需要解決薩赫勒(Sahel)地區的問題,中俄兩國分別從經濟和軍事層面協助當地政變後的新政府。目前法國與歐洲國家已無能阻止俄國持續西進,薩赫勒地區同樣節節敗退,站在自保的立場與中國改善關係,至少能緩解前非洲殖民地遺留的問題,至少保障當地投資與法國在西非法朗的影響力。

 

對於中國而言,法國也僅是「多極世界秩序」(Multipolarity)的推動籌碼,一個出現法俄僵持,但是經濟仰賴中國的西非,對於中國才是最為有利的局面。目前中國的太陽能光電產品在當地的佔有率達九成以上,2022年9月布吉納法索新政府成立後的第一份大禮,即為中國援助的太陽能發電站,馬利可能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鋰儲量之一,更是中國鋰電池產業重要的命脈。

 

無論從國家權力或是能動性的角度,中國較以往更有自信,習近平出訪之行顯然不太顧慮歐洲的意見,而是在於展現自主的外交路線,僅僅法國就有歐洲、薩赫勒,以及尚未論述的南太平洋地緣政治議題。4月14日,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率領企業領袖訪中的效應,或許讓中國體認到強硬也是一種讓對手改變態度的方式。

 

※作者為東協經貿發展協會研究員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