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的現役測量艦測雖無海軍作戰艦艇武器般亮眼,但對於海軍艦隊運作卻至關重要。(維基百科)
日前報載海軍唯一海洋調查專職艦達觀艦現任主官因個人管理失當等問題,遭致艦內官兵集體控訴與調查,以及針對未來潛艦量產成軍所需之潛艦救援艦(非軍艦拖船的新造大武號系列能勝任)政府採購需求功能中,得含括海測裝備系統功能,上述二則資訊看似有些八桿子打不著,但皆顯現海軍的後勤支援能量面臨萎縮與便宜行事。
蓋海軍的現役測量艦測雖無海軍作戰艦艇武器般亮眼,但對於海軍艦隊運作上卻至關重要,量測整理資訊有助於水上水下艦隊航行所需的安全航道、潛伏、乃至佈放水雷要求到反潛作戰等,放眼海權國家海軍皆對水文量測不敢輕忽,設有專責艦艇,甚至用艦隊型態輪替以滿足海軍等所需,故我國也有海洋調查專責艦艇,然而以為本國現役測量艦作業能量面臨危機與新艦規劃便宜行事。
在進一步論述前,先以美國海軍的海洋調查與科學量測艦艇運作方式概述。
美國海軍按照所屬任務屬性劃分至少3種海洋量測艦類型,合計總數超過15艘船艦:
第一類型為海洋調查船T-AGS(Oceanographic Survey Ships),此由美軍海運司令部列管,有約6艘艦艇用以支援在全球各大洋艘蒐集包括生物、物理、地球物理調查與海底地形地貌繪製,所蒐集的海洋等數據有助於促進包括水下作戰與敵方艦艇偵測技術,這些調查船搭載了多功能起重機、絞車與各項海洋調查測繪設備,如測量深度儀器、拖曳聲納與各項感測器等,其次這些調查船也攜帶具備側掃聲納的水文地理調查小艇,可在深度600公尺內的沿海區域及水深達4000公尺下蒐集數據,可描繪地球磁場的地磁儀器、海流測繪儀器、深度海水採樣器等等,特別在於管理面雖由海運司令部負責調度。
但其船上專業設備操作係由海運司令部雇用平民如研究員與科學家處理,海軍官兵僅擔任
船上艦長、維安與通訊職務,所調查整理數據供美方單位如海軍海洋局、海軍艦隊司令部、水下監視司令部、海軍海洋系統司令部、海軍特戰司令部、海軍戰略系統專案辦公室、潛艦部隊、環保局等參考應用。
USNS Mary Sears (T-AGS-65) Pathfinder-class oceanographic survey ship coming into Yokohama, Japan - April 19, 2024 #usnsmarysears #tags65
— WarshipCam (@WarshipCam) April 19, 2024
SRC: TW-@MICHIYAM pic.twitter.com/3MkHVeqtVP
第二類型為商規等級的輔助通用海洋研究船T-AGOR (Auxiliary General Purpose Oceanographic Research Vessel)。這類船艦由美國海軍出資打造,所有權主要歸屬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但營運管理交由如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大學等機構處置,調度由大學-國家海洋學實驗室系統(UNOLS)艦隊負責,透過專案資助方式提高研究船的使用率避免人力物力閒置或浪費,單位使用前須提報申請計畫,經UNOLS下轄調度單位開會協調安排用船需求,需求用船年度的調度排程會在前一年年底確認,艦隊組成包括單體船與雙體船,主要擔負水體水文調查與相關實驗,裝配用來測量海水電導率的溫鹽深儀器(CTD)、量測海流、波浪、海上冰山等水文量測儀器、海洋氣象偵測設備、各種實驗室,並搭載小型潛艇等,這些船艦操作成員以民間水手搭配科學家為主。
第三類型為海洋監視船T-AGOS (Ocean Surveillance Ships) ,更具體稱為海洋聲響監測船俗稱音響艦,同樣由海運司令部列管營運,主以支援太平洋與大西洋艦隊的反潛作戰,包括戰時對於敵方潛艦偵測、判別跟蹤等,甚至必要時可進行對於自家潛艦作戰命令傳遞,主要搭載監視型拖曳陣列感測器系統(surveillance towed-array sensor system)設備蒐集海底聲學資料。
在被動模式下,上述感測器系統可探測距離最多可達1000公里,並透過船上電子設備處理所蒐集聲學資料,再經船上衛星傳送設備將整理數據透過衛星傳送到岸邊接收站進行評估,再發送給其他海軍艦艇等各類傳遞方式,此類型監視船通常至多搭載10名以上海軍官士兵,其餘為民間水手與技術人員。
另一種並非本文主要介紹但會於文末提及的係飛彈追蹤艦T-AGM (Missile Range Instrumentation Ships),操作成員除水手外,另有出自政府機關的公家海員與技術人員。
達觀測量艦管理出狀況到後繼艦艇規劃問題
透過上述介紹,可知悉美軍對於海洋量測所需載台劃分到運作管理都有其考量,特別是所擁有之載台裝備操作上交由研究員科學家到專業技術人員佔有相當比重,美軍善用包括民間專業人士資源協助目標達成,對照下我國海軍現役測量艦到後繼艦規劃以為顯有不當,分述如下:
現役測量艦爆發艦上官兵集體控訴主官管理失當等,幾乎影響全艦基本運作並造成該艦服役官士兵寧可退役,自該主官所生問題,認為該艦營運管理恐已無法發揮所謂海洋量測功能下,致派任主官淪為向內不當操兵,亦無法發揮有效領導讓官士兵離心離德,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最主要的海洋量測功能難以發揮或其來有自。
根據軍事自媒體網站說明,此艘1994年採購之測量艦一開始艦上各項儀器確實各有專業成員負責操作,且資料判讀也尋求學術研究單位協助,然而自2000年後,海軍並未持續重視海洋調查工作,亦無適當資源滿足包括專業用人,導致艦上除聲納系統尚有穩定專業兵員栽培銜接操作外,其餘海洋偵測儀器自首批專業人力陸續退伍後便無相關成員接手操作,也未適時維護與校正導致這些儀器後期悉數報廢。
上述所稱海軍並未持續重視海洋調查工作與經費資源欠缺,成因以為包括軍方對海洋調查所需專業人力規劃聘用沒有總體考量,以及自1998年起開始啟動之多次裁軍減員所致。前者在於按軍事自媒體紀錄,原本測量艦上包括相關儀器系統操作首批海測人力獲有專業培訓,然而這些專業儀器應不僅考量會操作如此單純,而是執行海洋量測對於選擇海域範疇、海洋地質基本理解、水下潮流生態環境、甚至地球科學等應要有相關專業背景學養並專精於此,方能最大化海洋調查量測等成果。
故除非當時海軍官校海洋科學系畢業生能充分滿足每一代海測團隊所需專業人力,則大可無須另外招聘,但顯非如此甚至接續所謂海測團隊恐非仰賴招募軍職兵員所能承擔,因並非後繼招募兵員或者該艦配置兵員皆有充分背景知識養成,致難以順利銜接首批海測人員退伍後空窗;反觀美軍各式海洋調查研究船之專門儀器系統操作處理人力長期聘用民間研究員與科學家協助,以充分發揮作業效能。二相對照下,海軍對於現役測量艦之用人規劃等認極其狹隘。
進而影響海軍如後勤支援體系萎縮與脆弱(其實三軍皆然)要因來自1998年啟動各階段裁軍案,特別是約莫2004年起之精進案,三軍齊頭式裁減員額將包括警衛部隊、後勤支援兵力單位編制等大規模裁撤縮編與打散,並將大量後勤業務外包民間,加上自 2000年起連續十多年國防預算下調並嚴控員額影響下,現役測量艦之專業海測人力填補似窒礙難行, 僅剩極其有限海測能量如水下聽音監測與基本航行功能等,其他調查量測業務或外包給學研機關下轄研究船與成員協助。
因倘若現役海測艦還能執行完整海測功能,則今年四月初花蓮外海發生大地震時,基於海底地層因地震變化連帶可能影響好比原先規劃之潛艦伏擊區,理應震後即時出勤調查量測變化幅度與重新測繪,作為更新水面艦到潛艦與反潛作戰等所需資訊,但未曾見到包括軍事自媒體等在內報導與紀錄,反而由媒體報導測量艦管理失當遭反彈投訴這類壞事傳千里。
更甚如2014年傳出隸屬學研機關且使用才2年多的海研五號研究船澎湖海域觸礁沉沒搶救時,還驚動參謀總長進駐衡山指揮所,海空軍司令則進駐戰情中心協助指揮救援,一艘學研機關所屬船艇與操作研究員等發生事故讓包括軍方在內大張旗鼓救助,可見當時這艘公務機關船所被外包賦予各式觀測量測任務中應含有相當軍事機敏性,並足證現役測量艦難擔負原本所應配賦之各項量測調查任務。
但後勤支援外包有其極限,除非海軍將量測調查任務採取全年外包,否則這些學研單位所屬調查船艦應仍有原隸屬單位交辦調查任務要執行,應難以適時滿足海軍所需,故海軍若想要重拾這類專業調查量測能量,並考量適才適所重建專業海測團隊,海軍應比照美軍作法規劃雇請相關領域研究員與科學家擔負作業,海軍僅就派任適格艦長、通訊、安全到輪機操作兵員搭配。
籌獲海洋綜合支援艦包山包海需求凸顯規劃偏差
然而四月上旬在政府採購資訊站由海軍刊出籌獲海洋綜合支援艦案公開徵求內容(如標案截圖),不禁搖頭且認為便宜行事,海軍看來並非打算依功能涉及專業屬性差異程度進行區劃,而是希望畢其「各項功能」於「一艦」上,以為不僅貪多嚼不爛,尚可能因綜合功能要求過多,於日後作業彈性上過於僵固。
按照公開徵求,雖名稱叫海洋綜合支援艦,然而審視性能需求主要具備潛艦救援、海上整補與醫療能量、還要兼具海測能力除了動力通信與自衛相關要求外,故直觀說來,所謂海洋綜和支援艦即為因應潛艦後續量產所要搭配的專業潛艦救援艦,對於潛艦救援到相關醫療整補功能殆無疑義,然而尚須滿足海測功能則不表認可,進一步陳述不應讓潛艦救援艦具備海測功能前,就東亞幾個國家的潛艦救援艦性能要點與配套表列如下:
從上述表列可知悉目前僅有越南的潛艦救援艦兼具海測功能,其他東亞國家潛艦救援艦則是專職救援與必要醫療,至多就是兼具潛艦整補功能,反而海測功能採用獨立專責艦承擔,而非將救援、整補、海測三大功能需求放在同一載台上(即便設計上仍可為之,但載台整體排水量預期可能超過萬噸以上),關鍵即在於操作人力的專業背景養成有別,潛艦救援乃至整補所需除了涉及醫療手術等須滿足相關診療護理專業之官士兵外,其餘技能養成應可包括上艦服役時訓練獲得,然而海測執行不單涉及操作相關儀器之熟練程度,更應如前述所提涉及操作成員是否具備相當海洋地理、地質、生態、地球物理、氣象水文等學術養成,對於選擇海域環境量測,蒐集包括樣本到數據解析整理判讀上可更有效益。
海軍在此案先期希望將三大需求透過單一載台滿足,為其設想或有考慮包括與新造大型拖船大武級救難艦有更大區別,藉以說服未來遞案國會預算審查時爭取認可此其一,第二則或希望未來該新造載台配置兵員上能夠滿足「多職能」所需,即此類非第一線作戰艦除航行操作外,其他操駕官兵要兼具潛艦救援、整補到海測技能專業,例如一旦未進行救援演練時便可協助海測,然而誠如前述再三強調,海測所需專業非應僅上艦再受訓操作儀器裝備即可,否則回到現役測量艦的完整海測功能理應迄今仍可充分發揮只要分派兵員操作儀器不管有無背景專業,只是若欠缺相關背景學養,易造成只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倘海軍確朝此操作,形同便宜行事迫使後勤支援編制吃緊人力承接過多且專業性更高業務,而非按照任務專業屬性差異程度區隔配置;另若朝此安排,恐到時變相重演現役測量艦海測團隊後繼無人窘況,不免落得到時空有設備卻無人可操作管理任其損壞。
故從現役海測艦到新式潛艦救援艦複合功能規劃所對應後勤支援相關/潛在兵員可能配置上,感覺海軍因多次裁軍重傷後勤導致增僱員額投鼠忌器而無長遠用人打算,而海軍現行後勤編裝應為數次裁軍下的最後底線,雖裝備上大多相當老舊且耗用人力高,或有日後汰換成自動化裝備降低用人致產生閒置兵員進而有調整轉任空間,但轉任亦應考量所需專業要求,若評估難以勝任應另尋其他作法,而非僅為節約資源並圖畢其功於一役。
如上述基於海測所需專業要求程度,以為應從規劃之潛艦救援艦所需功能抽離,改以專責艦艇與編制。退萬步,即便要多功能於單一載台發揮,也應把性質較為接近的量測觀測需求整合,如我國已有相當中程彈道飛彈(>1000公里射程)以上技術,因射程較長於試射驗證上較不易自本島周遭海域進行追蹤觀測, 故若有等同美軍T-AGM飛彈追蹤艦能力,可考慮與海測需求整合規劃打造海洋綜合觀測艦,兼具飛彈追蹤與海測調查研究功能,編制上亦比照美軍做法由海軍擔負調度與聘用民間技術與研究員等協助觀測,進而透過部份外包與公務機關所屬研究船隊成員搭配輪替,達到軍民結合及增進水上水下觀測能量相輔相成,而非通盤委外模式恐淪為過度成本取向而可能失去管控與委外品質不穩。
結論
海測需求與編裝為海軍後勤支援能量其中一環,對於發揮海軍作戰至關重要,然而海軍後勤能量吃緊致現行編裝難以充分發揮,反讓管理失當登上版面尚僅冰山一角,背後更涉及海軍組織架構體系恐須通盤檢討除了日後增設濱海作戰指揮部外,更認同關心國防的助理教授諸葛風雲先生投書,認包括空軍在內應設法恢復軍種後勤司令部(個人初步認為海軍部分可考慮恢復成系統發展暨後勤司令部,此單位想法日後另行投書),甚至應盡速導入海空軍後備役,進而包括重建完善海軍後勤量能。
※作者為業餘軍事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