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人口結構使中國產能過剩無以為繼 製造業即將衰退

洪毅 2024年05月13日 19:00:00
易富賢認為,中國製造業從業人員將逐漸下降,無法長期維繫高產能。(美聯社)

易富賢認為,中國製造業從業人員將逐漸下降,無法長期維繫高產能。(美聯社)

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備受歐美關注,但是中國人口問題專家認為,鑒於中國惡劣的對外關係及人口結構變化,製造業繁榮難以持續,須妥善處理美中關係,提高民眾收入水準,以避免地緣政治災難性後果。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級研究員易富賢在美國之音撰文指出,在產能過剩的時代,消費者的發言權、影響力,往往大於生產者,在2018年美中貿易戰前夕,美中兩國的貿易關係,比1985年廣場協議前的美日貿易關係還更不平衡,1978年至1984年間,美國對日本出口額,約等於日本對美國出口額的51%,但是2001年至2018年間,美國對中國出口額,只等於中國對美國出口額的23%。

 

易富賢指出,中國理應要格外珍惜美中關係,才能留住這麼好的顧客,然而,北京當局在林毅夫、李稻葵、張維為、金燦榮之類的官僚忽悠下,竟認為中國經濟體將是美國的2、3倍,可以主導國際秩序,這種心態導致美國發動貿易戰,中國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率,從2017年的21.6%下降至今年第1季的12.9%。

 

中國歐盟商會10日舉行記者會
中國歐盟商會10日舉行記者會。易富賢認為,中國若大肆出口產品到歐洲,可能會讓歐盟翻臉。(美聯社)

 

易富賢表示,可能會有人認為,美國只占中國出口不到2成,沒有美國影響不大,但這是誤解,因為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只有美國可以容忍鉅額貿易逆差,也只有美元能維繫人民幣穩定及在國際市場採購石油;其他國家就很難忍受鉅額貿易逆差,在歐洲,法國、德國都被認為對中國友善,但中國對法國進出口貿易大抵平衡,對德國屬逆差,若中國大肆出口產品到歐洲,歐中關係將轉趨惡化。

 

除了對外關係,人口結構也是重要因素,中國製造業從業人員主要來自農民工,但這批群體正快速老化,平均年齡從2008年的34歲上升到去年的43歲,50歲以上者占比也從11%攀升到31%,而年輕勞動力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與日本相當,代表中國製造業人員快速減少,後繼無力的現象難以逆轉。

 

 

易富賢指出,中國占美國進口總額的比率若降至8%,對中國經濟、製造業、就業、國際地緣政治,都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因此美中關係必須妥善處理;此外,符合國際利益的美中貿易關係,應該是兩國相互出口10%的產品予對方,且中國從美進口不應低於對美出口的50%,若要達到此目標,應將中國民眾的可支配所得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從44%提高到60%、70%的國際水準,以促進消費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