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趨緩、消費者撙節開支,分析師認為外商在中國大量獲利的時代已經過去,圖為北京的蘋果專賣店。(資料照片/美聯社)
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後,中國市場並未如外界預期般出現強勁回彈力道,反而出現與全球相反的通貨緊縮現象,並使中國消費陷入低迷,改變現有的市場生態,分析師認為,包括蘋果、特斯拉以及麥當勞等外企,恐難重現過去在中國的獲利榮景,且勢必將出現與中國本土企業之間的削價競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西方企業在過去數十年之間,隨著中國經濟、消費力的大幅成長而長期獲得豐厚的利潤,然而在通貨緊縮的影響之下,目前折扣、特價等策略,正普遍成為包括食物、服飾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甚至汽車等產業的常態,除了反映出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的消費模式正在轉變,也凸顯出在本地競爭者環伺下,外國企業恐難再依賴中國市場獲取巨大利潤的事實。
報導指出,其中價格競爭最激烈的莫過於電動車市場,且中國境內林立的廠牌之間無疑已經走入了「存亡之戰」,嚴重侵蝕該產業的利潤。根據「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10日所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特斯拉(Tesla)在中國電動車的市占率,由3月的7.7%大幅降至4月的4%,幾乎呈現腰斬的情形,且該公司的上海工廠交車數量,也比去年同期衰退了18%之多;但在同時期,特斯拉在中國最大的勁敵比亞迪(BYD)交車數量卻成長29%。
For decades, Western companies made a fortune betting on the inexorable rise of the Chinese consumer. Now an economic slump and the emergence of ferocious local competitors means those bets look less safe as price wars erupt.https://t.co/DzD9K1Uezw
— Mayte Chummia (@Maytechummia) May 14, 2024
對此,美奇金投資諮詢公司(J Capital Research)共同創辦人楊思安(Anne Stevenson-Yang)指出,中國市場發展已出現「全然改變」,因此所有人對中國市場的思考方式也已經有所不同。在新冠肺炎肆虐後,中國在2023年交出了經濟成長率5.2%的成績,創下1990年以來最低紀錄,消費者也因為看壞職業與收入前景而撙節開支,構成家庭資產7成的房地產疲弱,股市表現不佳,都使情況雪上加霜。
楊思安表示,在1990年代,幾乎所有的西方企業都積極延攬人才,試圖在中國市場搶占一席之地,開發更多的商機,但目前產業界討論的卻是「撤出市場、保護旗下業務,或是在數個國家之間維持供給平衡」,她認為中國「目前與巴西狀況雷同,都屬於規模大、重要性高但是經營困難」的市場。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師汪陽(Yang Wang,音譯)指出,目前中國消費者普遍經歷「降級消費」的情形,其中,蘋果在大中華地區(包括中國、香港、澳門與台灣)的營業額,今年第一季就衰退了8%,但同時期被西方國家視為制裁對象的華為(Huawei),智慧型手機的銷量卻大幅成長70%。
包括特斯拉、蘋果都已陸續祭出降價策略,試圖維持市場競爭力,星巴克(Starbucks)、麥當勞(McDonalds)等西方餐飲集團,也都在中國本地企業的挑戰下,紛紛祭出大量優惠;根據統計,中國境內星巴克今年第一季每單平均消費就下滑9%,中國星巴克共同執行長王靜瑛(Belinda Wong)指出,消費者對於開支更為謹慎,且有更多競爭者以低價策略搶市,形成了目前的狀態。
同時,在中國大型連鎖餐廳「南城香」,推出僅需3元人民幣(約13.44元新台幣)、被稱為「窮鬼套餐」的組合推動下,也掀起了餐飲業另一波削價競爭浪潮,網路上推薦低價餐點的指南,也成為社群平台瘋傳的熱門內容,其中就有「周一到麥當勞搶免費麥克雞塊、周二到塔斯汀漢堡去買一送一,周三在達美樂享7折優惠,周四到肯德基吃『瘋狂周四』餐,周五就到漢堡王買半價套餐,周末就在華萊士速食店解決」的說法。
汪陽指出,目前中國普遍消費衰退的情況,勢將維持一段時間,且部分西方品牌無疑必須降價保住市場,在進入市場成本比本土企業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情形也沒有「簡易特效藥」可供運用,他也表示外商不太可能會因此退出中國市場。楊思安則表示,西方企業對於中國市場的錯誤認知,就是中國中產階級終將抬頭的迷思,但實際上「中國民眾的財富來自不動產與股市,收入實質上並沒有明顯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