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干擾閱讀的設計美學成為一種視覺霸凌

李志銘 2024年05月19日 07:00:00
過於強調視覺衝擊的酷炫效果,簡直就是一種「視覺災難」。圖為2023年10月《薰風》雜誌第26期內頁排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過於強調視覺衝擊的酷炫效果,簡直就是一種「視覺災難」。圖為2023年10月《薰風》雜誌第26期內頁排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現今伴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氾濫的影音圖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甚至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各種紛亂繁雜的視覺訊息無時不刻地刺激著你我的審美感知,同時也大幅改變以往閱讀資訊的獲取方式,動搖了人們長期依賴的文字傳播的主導地位,進入了所謂的「圖像時代」。

 

過去這些年來,台灣出版的書籍雜誌則是相繼興起一股美其名為「重視設計美學」,實則以追求視覺(吸睛)效果至上、即便是犧牲閱讀文字也要抓住讀者好奇心的流行風潮。

 

令我驚訝的是,某些知名紙本書刊雜誌的主要受眾(消費者),竟然有不少根本「不讀字」的人!

 

日前,我到國家圖書館查找資料,趁著館員調閱取書的空檔之餘,偶然隨手翻閱了一下鄰近期刊架上的《薰風》雜誌,沒想到短短不到三分鐘的隨意瀏覽,卻已經讓我頓時感到一陣視覺疲勞、眼花撩亂。由於該雜誌版面「過度設計」(Over Design)的編輯排版,過於強調視覺衝擊的酷炫效果,包括許多篇章大量使用高彩度的背景底色與字體配色(譬如桃紅底配橘黃色字體),肉眼幾乎比盯電腦和手機螢幕時還累,顯然已經嚴重干擾(妨礙)閱讀文字內容的基本功能與舒適性,簡直就是一種「視覺災難」。

 

2023年10月《薰風》雜誌第26期內頁排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當時,我隨即將這些個人意見發表在臉書上,很快就引起許多網友的熱烈共鳴及討論。不少讀者紛紛留言回應:「我也常因為這種設計很難閱讀,只好犧牲內容了」、「我買過好幾本《新活水》,主題蠻喜歡的,但是排版讓我看得很痛苦」。

 

與此同時,卻也有些人表示不同看法,認為同樣強調視覺效果的《新活水》和《薰風》這兩種雜誌「雖然閱讀困難,卻又覺得編得很用心、很有風格,也反映我們這個時代,都非常值得珍藏」、「《新活水》是在文字以外展現更多印刷和設計的創新特質,這也是我非常認同與支持的路線」。

 

設計反映現實:爆炸性發展的視覺影像時代來臨

 

大體而論,當代視覺文化中各種媒體影像的爆炸性發展,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認知方式。比起傳統印刷文字的閱讀習慣,人類的大腦更擅長圖像記憶,連帶影響了現代人吸收新知的取向逐漸以影音圖像為主、文字為輔。基於圖像傳播的優越性,遂使得文字成為了圖像的附庸。

 

2022年「HELLO 30 !台北國際書展 三十特展」主視覺海報。(圖片來源:台北書展基金會網站)

 

主流媒體為了迎合大眾需求,制作者往往更傾向於生產淺顯和通俗易懂的傳播內容。一般來說,越不用花腦筋閱讀思考、能夠直接讓視覺感官越刺激的圖像,通常也越容易為觀眾欣賞和接受。

 

回想2022年疫情期間,台北書展基金會曾經公布一張「HELLO 30 !台北國際書展 三十特展」主視覺海報。從圖片可見,設計師利用幾何排列如數位空間魔術般的「錯視」(Optical Illusion)手法,確實給予絕大多數觀看者帶來了前所未見的「視覺衝擊」以及「話題性」!

 

有趣的是,許多人看到這件設計作品的第一直覺,可謂相當程度地反映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包括對於當時書展基金會一直反覆無常的決策、導致進退失據的不滿情緒,還有出版社和工作人員不斷糾結於參展或退出的複雜心情,以及那些想要參觀書展卻又游移不定的民眾的焦慮感。畫面中,彷彿電腦螢幕當機、整個線條扭曲如馬賽克的破碎圖像,似乎隱喻著人們早已被過度氾濫的視覺影像給麻痹了,以致不忍卒睹任何書展的相關資訊。這又好比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滔滔不絕地各說各話,外表雖然看似眾聲喧嘩,實際上卻完全沒有真正能夠讓人聚焦的主題重點:那就是「書」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關於「閱讀」這件事。

 

如今以視覺文化為主的時代趨勢,更是具體反映在《新活水》或《薰風》這類紙本雜誌受到許多年輕人歡迎的程度,甚至不乏有讀者反映「每次收到《新活水》,我都有種興奮感,不知道這次它要怎麼跟我玩。這種愉快的玩,很久沒在紙本雜誌體會到了。」

 

儘管像這類追求「炫技」的設計風格很容易引起視覺疲勞,然而對於這些強烈喜愛追逐潮流「玩設計」的讀者而言,比起過去僅著重文字閱讀的傳統雜誌,近幾年的《新活水》毋寧更像是尋求、創造各種議題和視覺刺激的實驗遊樂場,以此來展現美術編輯的企圖和世界觀,甚至可能有人因為大膽的設計風格而感到好奇、想看一下到底寫什麼內容,長此以往吸引了一批「死忠」讀者持續購買,成為一種具有「收藏價值」的紙本書物,而非只是單純的知識或資訊的載體。

 

編輯設計是為了服務讀者,好設計不應該喧賓奪主

 

時代所趨,在講究求視覺創新與設計美學的浪潮下,有越來越多年輕一代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的設計者把自己當成「自由創作」的藝術家,每每將業主(出版社)委託的書刊封面與內頁排版拿來作為實驗藝術的舞台,而似乎忘記了設計者最重要的原始初衷,其實是為了服務讀者。如果設計者做出來的書刊雜誌排版無法將內容更有效地傳播出去,反而變成閱讀的障礙,豈不是「本末倒置」!當設計者不惜犧牲閱讀文字的基本功能、以此成就了自己的酷炫設計作品,卻把文字作者的心血結晶當成一種沒必要讀(也很難閱讀)的版面佈景,這難道不是對書刊內容最大的輕蔑?

 

事實上,在追求「設計自由」與「方便閱讀」兩者之間,並非完全不能兼顧。包括在字型字號大小的選擇、整體排版顏色的彩度對比、排版欄位和閱讀動線的安排,以及紙張印刷與後加工等層面用心斟酌、調整,其實依然可以在眼花瞭亂中保有相對舒適的閱讀品質。

 

設計者固然可以追求自我創新與美學風格,但絕對不該喧賓奪主。在此引述台灣當代知名設計師馮宇的一段話:「設計師的拿捏很重要,你是在扮演一個角色,演技太過,就是越位站在作品前面了,客戶就不見了。」

 

總而言之,書刊雜誌裡的文字內容本就是該拿來閱讀,負責美術編輯的設計者,如果錯認自己是藝術家,而把「閱讀文字」的便利性與舒適性視為無關緊要,那還是請移駕其他形式的載體可能比較適合吧。

 

※作者為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