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認為將「真的內容」放上鏈,就可以消弭爭議,而忽略了共識建立的過程,需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合成圖片)
5月18日《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草案25條議程在立法院出現爭議之後,國民黨籍科技立委葛如鈞旋即於社群平台 Threads 發文,表示已將將修正草案放上鏈(嚴格來說是放上了分散式儲存系統 IPFS)。葛立委進一步表示:「希望不要用『議事網站』沒有文件來抹黑院會(包括議事人員)。」其行為試圖以區塊鏈分散式儲存的特性,作為某種數位物證,強化其母黨行動的正當性。
但網友並沒有認可葛立委的作法,反而在留言與轉貼中盡其揶揄,常見的爭議論點有二,不是「上鏈有什麼用」,就是「不要以為上鏈可以解決所有事」。
將有爭議的議程上鏈,確實無法獲得質疑者的認可,但網友批評背後,也可以明顯看得到新科技的鄙視心態。簡單來說,如果質疑的是該法案的修法程序有缺失,葛立委將議程上鏈的行為對是你有利的,因為錯誤會被永久的儲存在無法抹滅的第三方空間,這應該是你能夠支持的,只不過葛立委所屬黨團的其他立委同志可能就未必會支持了。
因為區塊鏈的特性就是第三方公證,而且不是由真人公證,而是透過共識機制所自動記錄的分散式帳本,意思就是指,人人只要有意願,都可以成為紀錄帳本的角色。數千數萬人在各自的電腦上維護同一份帳本內容,這意味著上面的資料極難銷毀。葛立委誠實地將會議修正草案版本放上分散式儲存系統,供全世界有興趣者存取,使國人對其討論有無法變更的可靠素材,當然是有助於民主討論,這或許是有助於跨群體彼此理解溝通的善舉。
另一方面,如果你認為修法議程完好無缺,支持國民黨與民眾黨這次的作法,葛立委將議程上鏈也對你有利,你應該要支持。因為這種作法可以進一步保證未來辯論時,有共同的事實基礎,防止討論過程缺乏證據,被那些被意識形態汙染的激進份子抹黑。
光從促進民主的角度來看,無論你對修法過程的詮釋如何,上鏈都是有利無害的事情,甚至是協助塑造哈伯瑪斯式理想公共審議的重要磐石。真說起來,如果大家都以理性的方式思考,將議程上鏈必定會促進共識。當然,網友的圍攻重點並不在上鏈內容是否為真。至少根據目前為止的資訊,葛立委上鏈的內容並未違反或扭曲事實。
立委本人與網友之間的鴻溝,可能是是「將內容上鏈,能否獲得更多理解,並且產生共識?」
因為科技佈道者的宣傳,大眾對於區塊鏈(或 Web3.0)往往有些樂觀的幻想,譬如藉由無需許可人人都可使用(Permissionless)的特色,區塊鏈社群可以達成「無信任」(Trustless)的共識(Consensus),讓社群組織可以自動化運轉。人們下意識地以為「不可竄改」代表「真的東西」,不會被推翻或掩蓋,此外也下意識地以為「區塊鏈的智慧合約必定會履行雙方的承諾」,因此與其相信會騙人的人類,不如相信「無信任」的智慧合約必定可信。
但這不代表「將文件上鏈」,就是真的東西,然後共識就出來了。
君不見鏈上詐欺騙走多少錢,而且司法管轄機制與主權國家幾乎無從救濟?難道詐騙就是你情我願的共識嗎?人們往往忘了 Web3.0 的世界充滿了詐騙事件,智慧合約同時也是詐騙集團常用的詐財工具。越是分散自主的工具,就越不受既有法律制度與社會規則的箝制。這樣的工具對於嚮往盧梭自然狀態的自由的人來說,實在太美妙了。這全都是建構在區塊鏈第三方公證的基礎上,而不由真人、政府、仲裁機關來把關,區塊鏈的使用者相信的只有帳本與合約本身(但區塊鏈大多數的使用者其實看不懂智慧合約)。
葛立委認為將「真的內容」放上鏈,就可以消弭爭議,而忽略了共識建立的過程,需要經過充分的討論。葛立委無視事發前後議事過程的操作空間是否有問題、民意對話基礎厚不厚實,將事件爭議歸納為黨派騷亂之後,選擇用第三方公證的方式揭露證物作為回擊,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數位法學巨匠勞倫斯.雷席格(Lawrence Lessig)發表的名言:「程式碼即法律,但世界不能只有法律」(Code is law, but not the only law),放在台灣立法機關爭議事件對照,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說到底,區塊鏈只是一種自動化公證的工具。許多人樂觀地以為,靠智慧合約,我們就可以數位民主,成為先進國會。區塊鏈肯定是個好工具,但它不是神奇子彈,一個群體的共識建立過程,需要願意傾聽、協調、理解與認同的成員,而不是擋完法案,轉身將文件上鏈在社交帳號喊冤的立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