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核戰陰影再起──也談陸軍戰術飛彈與台灣的下一步 

紀永添 2024年06月04日 07:00:00
重新規劃雷霆2000的未來方向,可以做為砲兵部隊改革的起點。(本報資料照片)

重新規劃雷霆2000的未來方向,可以做為砲兵部隊改革的起點。(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在去年援助烏克蘭首批陸軍戰術飛彈(ATACMS)後,近日又再度交付一批射程更遠的同款飛彈,不過仍然嚴格限制烏克蘭,不得使用這款地對地飛彈攻擊俄羅斯國土。一般認為,美國一開始提供的是MGM-140A(ATACMS Block I),最大射程約160公里,打擊範圍有限,又擔心俄羅斯的報復,數量並不多,但此次援助的是MGM-140B(ATACMS Block IA),除了採用GPS導引,精確度更高,最大射程還提高到了300公里,已有能力打擊克里米亞半島全境,讓俄羅斯感到非常不滿。特別是陸軍戰術飛彈使用M270多管火箭系統(MLRS)或M142高機動型多管火箭系統(HIMARS)來發射,機動性很高,還能使用多種不同彈頭,破壞力極大。同時,美國也出售同款飛彈給受到俄羅斯威脅的波蘭,與受到中國威脅的台灣,形成近期援外的重要攻勢武器。

 

陸軍戰術飛彈若使用M142高機動型多管火箭系統(HIMARS)來發射,機動性很高,還能使用多種不同彈頭,破壞力極大。(取自Lockheed Martin官網)

 

戰術核武可短時間逆轉戰場上的情勢

 

在提供陸軍戰術飛彈給烏克蘭時,美國為什麼要嚴格限制不能拿來攻擊俄羅斯的國土?原因在於這款飛彈可以酬載核彈頭,原本是冷戰時期美國陸軍用來執行戰術核反擊的武器。而俄羅斯宣誓動用核武的條件之一,就是俄羅斯的國土受到核武攻擊,所以烏克蘭如果使用陸軍戰術飛彈,對俄羅斯境內發動攻擊,會使俄羅斯有機會栽贓烏克蘭,指控烏克蘭在西方國家援助下使用核武,取得在烏克蘭戰場上進行核報復的藉口。戰術核武與大型戰略核武的最大區別,在於戰術核武的威力較小,能將打擊範圍控制在一個小範圍內,既能消滅棘手的敵軍單位,逆轉戰場上的情勢,又不會掀起核子大戰,導致世界末日。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失利後,一直揚言將使用戰術核武,並已進行多次戰術核武演習,卻又不想背負率先使用核武的惡名,所以不得不防。

 

二戰結束後,人類進入核武時代,冷戰時期成了核武軍備競賽的巔峰時期,強權都積極發展各式核武,以取得優勢。美國是個瀕臨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海軍艦隊,常年保持十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打擊群,戰力非常強大,蘇聯難以匹敵。因此蘇聯發展出重型飛彈巡洋艦,搭載了配備核子彈頭的大型長程反艦飛彈,打算在戰時以戰術核武一口氣摧毀美國的航空母艦打擊群。而蘇聯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大陸型國家,地面部隊規模龐大,配備大批主力戰車與裝甲車,擁有鋼鐵洪流的威名。再加上歐陸地區多數地型平坦,蘇聯與華約的機械化部隊能長驅直入,美國與北約在數量上居於劣勢,勢必難以阻擋。所以美國發展出多款大型火箭與地對地飛彈,能投擲戰術核武,打算在情勢最不利時,消滅來犯的大批裝甲部隊,爭取增援與反擊的時間。

 

一開始出現的MGR-1誠實約翰(Honest John),是一種大型火箭,特點是沒有導引系統,最大射程也不到25公里,但能投擲戰術核武,於1953年開始在歐洲地區服役,是當時美軍嚇阻蘇聯裝甲部隊的重要武器之一。其最大的優點是採用卡車運送,卡車上安裝了一組大型滑軌,能直接發射,機動性很高,很適合前線野戰砲兵使用。但缺點是準確度不佳,而且射程太短,發射單位容易曝露在核子污染中。因此美國也積極研究具備導引能力的新型火箭載具,在發展多個實驗性型號後,MGM-5下士飛彈(Corporal)在1955年服役,成為第一款具備戰術核武打擊能力的飛彈。不過採用液體燃料的下士飛彈,因發射準備時間長,後勤繁瑣等問題,不久後就由使用固體燃料的MGM-29中士飛彈(Sergeant)取代,並一直部署在歐洲,直到1977年才退役。

 

雖然在這段期間內,美軍也一直在發展更大型的彈道飛彈、長程巡弋飛彈與可由戰機發射的戰術核武,以強化核子打擊能力,如PGM-11紅石(Redstone)彈道飛彈,MGM-1屠牛士(Matador)巡弋飛彈,具備投擲核武能力的F-111戰鬥轟炸機等。甚至連一般的大口徑榴彈砲,都能發射縮小化的戰術核武彈頭,但美國陸軍還是希望前線的野戰砲兵,能擁有一款操之在己,機動性更強,並介於火砲最大射程與長程攻擊武器之間的核火力投射載具,這也讓美國陸軍積極推動汰換中士飛彈的計畫。其成果就是MGM-52長矛(Lance)飛彈,不只彈體變的更為緊緻,方便發射車運載,發射準備時間也變的更短,最大射程120公里,除了投擲戰術核武外,還能使用專門破壞掩體的常規彈頭或人員殺傷彈,於1972年成軍並一直服役到1992年冷戰結束後。

 

MGM-52長矛(Lance)飛彈。(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但戰術核武載具的發展,在接下來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有了不同的走向。原本在長矛飛彈以後,將研發射程更遠的新飛彈,不過當時美蘇已開始進行限制中程飛彈的談判,後來兩國簽署了中程飛彈條約(INF Treaty),限制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的飛彈,讓美國陸軍的新飛彈發展計畫生變。同時美軍也剛好開始進行野戰砲兵的改革計畫,以淘汰冷戰前期遺留下來的大批傳統火砲,取而代之的是多管火箭系統。因為這種在二戰時,曾在東線戰場令德軍聞風喪膽的傳統武器,在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改良了過去精準度與可靠性不佳的問題,在中東等多個戰場表現優異。美國陸軍因此決定發展多管火箭系統,來做為野戰砲兵的下一代遠程打擊火力,一開始先設計出採用履帶的M270,除了能發射多款火箭彈,也採取模型化設計,使其能發射新一代飛彈。

 

M270可發射戰術核武

 

這款可由M270發射的飛彈,就是陸軍戰術飛彈,由於一樣具備投擲戰術核武的能力,使M270不再是單純的遠程砲兵武器。M270配備2個發射模組,每個發射模組能填裝6枚227公厘口徑的火箭,或是一枚陸軍戰術飛彈,所以一次可以發射12枚的火箭或2枚陸軍戰術飛彈。而稍後研發的M142採輪型底盤,只有一個模組,但機動性更高。美國曾出售M270或M142給許多的國家,但不輕易出售陸軍戰術飛彈,關鍵原因就是這款飛彈可以發射戰術核武,有可能偷偷發展核武的國家,都遭拒絕。眾所皆知,台灣在威權時代曾嘗試發展核武,兩岸關係又異常敏感,也因此一直無法順利購得陸軍戰術飛彈。直到最近幾年,情況才有改變,一方面中國的武力威脅越演越烈,另一方面美國已研發出新一代飛彈來取代陸軍戰術飛彈,才降低出售門檻。

 

台灣增購的18套M142與20枚陸軍戰術飛彈,應該都是射程300公里的改良型。這也讓台灣陸軍獲得能直接攻擊中國沿岸目標的能力(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已經在2023年開始服役的精確打擊飛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 , PrSM),一樣可以從M270與M142發射,體積變的更小,每一個發射模組能填裝2枚,比陸軍戰術飛彈多一倍,射程還更遠。一開始預定的射程是499公里,以避免違反中程飛彈條約,不過隨著美國退出該條約,射程應會突破500公里,讓美軍野戰砲兵的傳統火力支援與戰術核武打擊能力倍增。在精確打擊飛彈陸續交付以後,原有的陸軍戰術飛彈也開始退出第一線,剛好被拿來援助烏克蘭。至於台灣原本向美國採購了11套的M142與64枚陸軍戰術飛彈,不過因為後來引進M109A6的計畫失敗,轉而增購18套M142與20枚陸軍戰術飛彈,應該都是射程300公里的改良型。這也讓台灣陸軍獲得能直接攻擊中國沿岸目標的能力,能在解放軍進行集結,準備登船渡海時,先發制人。

 

重新規劃雷霆2000改革砲兵部隊

 

不過,台灣總共採購29套M142與84枚陸軍戰術飛彈,數量並不多,這除了有預算限制的問題,另一個原因是台灣還有自己發展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同時海島防禦地型,陸軍能分配到的資源不多,野戰砲兵更不受重視。反觀一樣受到俄羅斯威脅的波蘭,因為是個大陸型國家,與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接壤,危機感非常強烈。在俄烏戰爭前,原本採購了20套的M142,在烏克蘭遭到入侵後,立刻向美國爭取高達500套的M142,以建立足夠的嚇阻力。最後協調的結果,波蘭將增購精準火箭彈與45枚陸軍戰術飛彈,另外再引進486套發射器,安裝在波蘭自己生產的6x6戰術卡車上,稱Homar-A計畫,可說是波蘭版的M142。波蘭先以少量的M142訓練部隊熟悉這項武器,再以工業合作的方式,扶植國內產業參與後續量產,是一個很聰明的辦法。

 

除此之外,波蘭還向韓國採購了K239天橆(Chunmoo)多管火箭系統,分兩個批次,總共取得288套的發射器與射控系統,一樣會安裝在波蘭生產的8x8戰術卡車上,稱為Homar-K計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波蘭還一併取得K230所能發射的CTM-290飛彈,這其實就是韓版的陸軍戰術飛彈,射程為290公里,也與改良型的陸軍戰術飛彈相差無幾。波蘭會選擇雙管齊下,同時從美國與韓國引進多管火箭系統,一般認為原因是美製武器的性能較佳,但相對昂貴,而且交貨的期程緩慢。韓製的性能雖然比不上美製的,但價格便宜,交貨速度又快。波蘭應該會採取高低搭配的方式,來運用兩款不同的多管火箭。這情況其實與台灣非常的類似,因為台灣除了採購M142,也還擁有43套雷霆2000,也會以高低搭配的方式,來部署這兩款多管火箭系統。

 

波蘭還向韓國採購了K239天橆(Chunmoo)多管火箭系統,性能雖然比不上美製的,但價格便宜,交貨速度又快。(取自韓華航太網站)

 

只是台灣的雷霆2000在發展過程中,一直難以取得關鍵技術,被迫使用許多商規組件,導致問題很多,妥善率不佳,負面新聞不斷,在引進M142以後,恐怕會更不受軍方重視。雖然近期展開「雷昇計畫」,嘗試發展射程達70公里的長程火箭彈,與類似陸軍戰術飛彈,射程達150公里的新型飛彈,但能否成功,恐怕還需要很多努力。台灣向美國採購的M142與陸軍戰術飛彈,數量很有限,波蘭採取工業合作,大量生產的方式,頗值得台灣借鏡,特別是如何取得適合的軍規載重車,恐怕是最重要的關鍵。台灣砲兵部隊的裝備老舊,早已不是秘密,勢必要進行改革,國軍必需思考,未來將是自殺無人機、輪型自走砲、多管火箭與飛彈的時代,砲兵部隊的改革不能再拘泥於傳統。或許重新規劃雷霆2000的未來方向,可以做為砲兵部隊改革的起點。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