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在天安門廣場設下重重管制,嚴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外國學者則認為,中國現正面臨全球新一波、有系統性的反制。(美聯社)
發生於1989年、震驚全球的天安門事件發生迄今雖已35年,但全球對於北京當局血腥鎮壓的殘酷暴行並未淡忘,外國學者指出,由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對內持續收緊管控,對外則大幅度整軍經武,挑動印太區域安全緊張神經,因此在六四事件35年後,正面臨國際社會新一波反制潮。
報導中國局勢超過25年、在2007年獲得「普立茲獎」國際報導獎表揚,並在2020年與多家美國媒體同業遭北京當局驅逐的資深記者艾華添(James T. Areddy),4日在《華爾街日報》刊出的專文中,引述加州「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知名訪問學者沈大偉(David Shambaugh)說法,指出北京當局的形象目前正面臨「系統性、漸進式且長期的惡化」,與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的單一且立即的強烈衝擊有所不同。
Some pics I took in May and June 1989, the last one from the 12th floor of the Beijing hotel...35 years later, and as the world and the PRC have changed so much, does 1989 even matter anymore, or is it just a fading memory for fewer and fewer people? And will it eventually be… pic.twitter.com/MOLHVVDB42
— Bill Bishop (@niubi) June 3, 2024
Today marks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the Tiananmen Crackdown. Watch activists from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from among Uyghur and Tibetan communities talk about why it's important to commemorate.
— 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 (@amnestyusa) June 4, 2024
Sign our petition to stand with them: https://t.co/jqk00YUgoE #WeRemember64🕯️ pic.twitter.com/CHXdOxIrG6
沈大偉表示,雖然相較於1989年,中國目前抗衡國際壓力的能力更為強大,但目前各國對於中國威脅的憂心程度遠勝於當年,且對其感到憂心的也不僅止於西方陣營國家。
專文指出,在天安門事件發生後,面對西方可能的孤立,當時掌權的鄧小平於1989年9月4日發表可概括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採取不與國際衝突的「韜光養晦」原則,逐漸使各國注意力轉移至貿易,成功使北京當局重返國際社會,更使得中國一躍而成全球貿易量最大、外資最多的國家,經濟規模也從1989年11月的全球第11位,竄升至全球第2。
如今在習近平帶領下的中國,面臨新一波的全球反制浪潮,卻採取對抗的路線,專文表示習自從掌權後,隨即拋棄了鄧小平時代的對外政策走向,釋出大批「戰狼外交官」,在各地以憎憤態度駁斥外界對中國的批判,並且透過挑起主權爭議,使中國與周邊國家陷入不睦的處境之中。但文章也指出即便包括亞洲、「南方世界」(Global South)在內,全球愈來愈多的國家對其軍事化、利用產能影響全球經濟以及在各區域提升影響力的行為表達憂心,鑑於中國目前所擁有的實力與經貿能力,各國面對中國所具有的優勢有限。
因此,專文指出目前中國外資正浮現出走潮,且許多國家正在重新檢視和中國之間的經貿關係,中國的人權問題也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各種負面發展同時發生,成為北京當局自1989年後未曾面臨的局面,根據蓋洛普(Gallup)最新民調,對於中國抱持正向態度的美國民眾比例為20%,甚至低於六四事件發生後的34%,且有許多人認為「新冷戰」正在醞釀;此外,中國經濟增長率也出現了1990年以來的新低,都凸顯出中國正面臨不同與1989年、新一波全球抵制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