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造船廠建造了一支包含性能持續提升中的航空母艦、水面作戰艦及潛艇在內的艦隊,使其成為地球上最龐大的海軍。圖為福建號航空母艦。(取自微博)
中國官媒「環球網」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了趕上中國,美國不惜放下身段到處求人了》的文章,炫耀中國海軍已是「世界規模最大」,諷刺美國海軍「麻煩不斷」,「這種對比讓美國實在難以忍受。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美國也不惜軟下身段到處求人了」。
中國官媒用中國特色的詞語形容海軍新戰艦「像下餃子一樣」出廠,美國海軍的擴軍則舉步維艱。美國「商業內幕」網站稱,美國第三艘「福特」級航母「企業」號的建造進度再次延期,其他新艦建造計劃也出現嚴重拖延。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的報告顯示,美國海軍造船廠缺乏足夠的製造能力,是新艦建造工程延誤的重要原因。美國海軍學會網站也提出類似觀點:由於美國造船業持續衰退,工人短缺問題嚴重,大量海軍艦艇的維修工作無法按期完成。美國海軍部長托羅在四月八日開幕的「海洋航空航太博覽會」發表主題演講時批評說:「在過去四十年裡,美國的造船能力已經大幅萎縮。」
晚近幾十年來,「反民主的全球化」讓美國消費者享用到包括中國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生產的大量廉價商品,自己卻不知不覺間走向「去工業化」之路。儘管川普入主白宮後努力「讓美國再度偉大」,包括讓若干產業重新回到美國、讓美國再次工業化,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種產業鏈的重新調整,至少需要十年以上時間。造船業也是如此。所以,美國不得不尋求盟友的幫助。比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美期間,美方主動提出與日本合作成立國防工業委員會,希望日本造船廠為美國海軍艦艇進行更多維護工作。美國海軍還與印度科欽造船廠等三家工廠簽訂了艦船維修協定。美國海軍還在尋求與南韓造船廠的合作。
其實,美國不是「到處求人」,而是與盟友分享民主自由價值和經濟繁榮。美國艦隊所到之處,不僅讓當地政府和民眾對區域安全有了信心,更帶來當地的消費和經濟增長點。僅以印太地區而言,美國海軍向來是一支備受歡迎和尊敬的海上力量。美國海軍史家愛德華·馬洛達所著的《第七艦隊》一書,副題為「民主與和平的守護者」——二戰之後,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成為太平洋地區的「定海神針」。正是以強大的海軍為倚靠,美國維持了長久以來對海上自由的承諾,以及確保各國作戰艦與商船在國際水域不受阻礙航行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與日本、澳洲、南韓、菲律賓、泰國、台灣、越南、新加坡、印度等該區域除中國和俄羅斯之外所有國家都是不同形式的盟友。尤其是以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為核心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儼然已具備「亞洲北約」之雛形,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也都派出海軍戰艦在周邊區域實行自由航行。
相比之下,中國在印太地區及全球範圍內,沒有一個真正信賴的盟友——俄羅斯和北韓,以及那些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只是將中國當做予取予求的「冤大頭」,而不是並肩作戰的盟友。習近平時代的中國,跟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一樣孤獨和孤立。
澳大利亞外交官和資深戰略分析師羅里·梅爾卡夫在《印太競逐》一書中指出,中國不是一個正常國家,習近平政權將對內的極端控制與對外的地緣政治鬥爭結合起來,將自己政權的生存和侵犯其他國家的安全與利益綁在一起。中國並不掩飾自己是修正主義國家,它想要改變國際秩序,讓這種新秩序能夠符合中國向外擴張的利益,並宣稱擁有對一些土地的主權。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和軍事擴張,讓中國問題逐漸變成全世界的問題,全世界的問題也變成中國的問題。中國樂意依賴威嚇手段來達成目標,不管是採取軍事武力、地緣經濟或政治干預的形式。這麼一來,對其他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對付這樣的威嚇,不讓它最後演變成衝突或投降。美國朝野出現了新共識,一致認定,中國就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象,印太地區的國家都願意與美國合作,在經濟、科技、宣傳與軍事事務等方面,與中國展開一場全面性的戰略競爭。
在最近十年的時間裡,中國造船廠建造了一支包含性能持續提升中的航空母艦、水面作戰艦及潛艇在內的艦隊,使其成為地球上最龐大的海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竭盡全力地行動,目標是要主張在所有中國相鄰海域的主權、佔領台灣以及擴大中國海軍在區域內及全球的覆蓋力。「環球網」等中國官媒自信地宣稱,中國的海軍戰艦的數量已超過美國,似乎中國要來嘗嘗海上霸主的滋味了。
然而,戰艦數量是一回事,真正的戰力又是另外一回事。回顧有史以來的諸多海上大戰,戰艦數量與實際戰力往往並不成正比。也就是說,戰艦數量雖然少、但將士素質和戰術更高的一方通常是勝利一方,雅典等希臘同盟打敗了波斯帝國、威尼斯等歐洲同盟打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英國皇家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日本打敗了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是如此。
二戰以來,美國海軍參與了每一次美國捲入的戰爭,且保持了不敗記錄,從未丟失過制海權。從一九四五年就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有效地將中國海軍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愛德華·馬洛達指出,任何時候,第七艦隊都有五十到七十艘水面艦及潛艇在執勤,包括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雷根號」、神盾巡洋艦與驅逐艦,以及彈道飛彈潛艇與攻擊潛艇。這些海軍作戰艦以及艦隊所屬的共一百五十家戰鬥機、攻擊機、長程巡邏機及各式特殊用途的軍用機,都由總數兩萬七千名海軍水兵和陸戰隊員負責操作。
反之,中國海軍沒有經歷過一次大規模海戰,中國有一句俗話說,「是驢是馬,拉出來看看」,中國海軍從未拉到海洋上讓國人和對手看個清楚。中國海軍無法脫離於其他軍中及中國官場和社會的全面腐敗。近年來,先後傳出多名海軍高層因腐敗被調查而自殺的消息,如海軍少將、南海艦隊裝備部部長姜中華,海軍中將、海軍副政委馬發祥,海軍大校、海軍後勤部企業管理中心主任李輔文等多人。被公開通報落馬的海軍將領比比皆是:海軍少將、北海艦隊副參謀長程傑,海軍少將、海軍南海艦隊裝備部部長汪玉,海軍中將、政工部主任楊世光、海軍中將、副司令蘇支,海軍少將、東海艦隊副政委厲江潭、海軍少將、東海艦隊參謀長劉洪深,海軍少將、東海艦隊後勤部長劉繼禎,海軍中將、前海軍政委胡彥林,海軍中將、南部戰區海軍司令、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鞠新春……這些人可以在獄中組建一支紙上艦隊了。
法國學者董德尼在《中美爭鋒》一書中認為,中國登頂或取代美國,面臨著若干無法克服的障礙:環境、人口和一個腐敗的集權主義政權。中國企圖成為主導世界的力量,但在這攀頂的路途上,面臨層層重大挑戰:美國已具有顯著的領先特質,這可確保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其領導地位。
如果戰爭真的爆發,美國的戰爭機器和軍工生產將以驚人的速度開動起來。當年,日本海軍成功偷襲珍珠港,日本舉國歡騰,唯獨打了這場勝仗的日本海軍統帥三本五十六陰鬱地表示:「我們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美國歷史學家布魯斯·卡明思在《海洋上的美國霸權: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一書中指出,歐洲戰爭爆發時,美國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六。但美國參戰後一年多,美軍數量就增長到八百萬,軍力居世界第一。戰爭末期,美國有了世界上最好的工業和軍工業,西部一夜之間實現了工業化,橫跨大陸的國內市場形成,也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
中國挑戰美國,無非是重蹈納粹德國、軍國主義日本和共產主義蘇聯的覆轍。
※作者為美籍華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捍衛者。蒙古族,出身蜀國,求學北京,自2012年之後移居美國。多次入選百名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知識分子名單,曾榮獲美國公民勇氣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教授紀念獎金等。主要著作有《劉曉波傳》、《一九二七:民國之死》、《一九二七:共和崩潰》、《顛倒的民國》、《中國乃敵國也》、《今生不做中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