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解放軍D-Day研究數據與結論傳達的警訊

冼義哲 2024年06月14日 07:00:00
解放軍海軍在對台侵略戰爭中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封鎖台灣海峽。(圖為海軍飛彈巡防艦「班超號」監視中國軍艦「紹興號」/國防部提供)

解放軍海軍在對台侵略戰爭中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封鎖台灣海峽。(圖為海軍飛彈巡防艦「班超號」監視中國軍艦「紹興號」/國防部提供)

自二戰結束後,每年6月6日都因「海王星行動(Operation Neptune)」諾曼第登陸(Normandy Landings)而被紀念,這一天也被稱為「D-Day」,而就在今年的D-Day紀念之際,美國軍事評論員Lyle Goldstein便在《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發表專文,揭露數十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下簡稱「解放軍」)對二戰時盟軍諾曼第登陸的戰爭經驗潛心研究,解放軍此舉自是劍指台澎登陸作戰。

 

據該篇專文指出,解放軍高度系統化的深入研究已有具體成果,除過去已知在「調度大型民用船艦隊運送兵力與武器」、「發展人工碼頭」等經驗汲取與相應舉措之外,解放軍海軍特別聚焦於D-Day戰役中水雷(Naval mine)相關設備,當年盟軍為維持航道順暢以利艦隊登陸,曾動用數以百艘計的掃雷艦艇,並在行動中設置約7千枚水雷用以防止英吉利海峽東側盟軍遭受納粹海軍攻擊、作為阻擋。相關經驗被解放軍視為與台海情勢存在至關重要的高度相似性,原因無他,解放軍海軍在對台侵略戰爭中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封鎖台灣海峽。

 

更為關鍵的,是解放軍對D-Day空軍情勢的研究結論,當年登陸前,正是因為盟軍完全掌控空中優勢,才得以轟炸粉碎納粹補給線與沿海佈防(如反登陸武器佈署、碉堡與防禦工事、雷達系統等),從而阻絕納粹德軍的反登陸抵抗,而解放軍根據對D-Day研究重新評估中、台雙邊空軍實力,計算出必須具備20比1的戰鬥機數量上的絕對不對等(用20架解放軍機換1架國軍戰機)門檻。

 

此一驚人的數據,反應出解放軍對自身戰鬥機效能及品質的判斷,知道不如台灣、日本與美國,但其戰略思路是「用數量彌補效能與品質的差距」,企圖以絕對優勢的數量「耗贏」。客觀以「數量」為指標而論,中國確實具備此一實力,其大型、察打一體的無人機(包括山寨美國「收割者」MQ-9而產的各種「類款」)都在持續大量生產,在如今大型無人機已廣泛介入戰事的背景下,中國龐大的製造能力是不容小覷與否認的客觀事實。

 

縱然我國國軍的武器相對解放軍而言更為先進,在解放軍龐大的數量「淹沒」威脅面前,不能有絲毫的怠慢與輕視,必須嚴肅的正視、冷靜的佈署應對。習近平的企圖相當清晰,也非常有序的按計劃步步推進其所追求的「百年變局」,而且即便中國自身經濟已瀕臨崩潰邊緣也未見停歇,甚至很可能為轉嫁內部矛盾(大量失業、民不聊生的怨氣)而加速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認為「中國經濟惡化可能降低侵略意願」是不切實際的,事實上,過去鄧小平半套式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如今已窮途末路,習近平有意以「計劃經濟」取而代之,而國家進入戰時狀態的經濟模式正是迅速納入嚴格計劃經濟軌道的「配給制」;換言之,對台灣發動侵略戰爭不僅可以轉移中國內部矛盾,更可能把眼前(以及接下來)的經濟危機順勢一筆勾銷。是故,即使無人可以斷言台海戰爭必然發生,不可忽視的現況是,台灣遭遇中國出兵侵略的風險正迅速高升。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保衛台灣的政策正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且近日拜登政府第五度明確指出武力護台的必然性,威嚇開始替代綏靖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戰略基石,但台澎防衛作戰的成敗絕不是單純仰賴盟友的支援與協助,台灣眼下面對中國協力者「上至國會、下至廟會」的全面滲透與內部破壞,必須發揮民主機制的抵抗力,同時正視解放軍D-Day研究數據與結論之意義,在山雨欲來的此際盡快做好一切應戰準備。

 

※作者為三甲文化發展工作室負責人/《澎湖山》節目製作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