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得文化部「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的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在今年金曲獎風光拿下3大獎項,不過有樂團質疑,硬地樂團補助項目今年邁入第十年,文化部撒了上億元補助卻沒有政策評估報告?(翻攝自草東沒有派對粉專)
第28屆金曲獎剛落幕,獨立樂團「草東沒有派對」橫掃3大獎項,風光十足,銷量更是突破1萬5000張,草東首張專輯《醜奴兒》前年規劃發行時,曾獲得文化部「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算是政府協助硬地樂團的耀眼成果之一。硬地樂團補助項目今年邁入第十年,但文化部撒了上億元卻拿不出政策評估報告,令不少樂團感到納悶,政府對於音樂產業的遠景與期待到底是如何?
文化部影視音局每年推出「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盼硬地樂團能有出專輯、提升能見度的機會,進而建立其品牌價值,雖然該案在所有流行音樂獎補助預算中占比不高,但從影視音局的態度,可以發現,文化部似乎不重視補助項目後續的效益分析、競爭力規劃、政策方向等。
影視音局曾委託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白紀齡,做「對流行音樂產業產出」2010年至2014年這五年間的效益分析。
影視局:2013年有報告,只是沒有對外公開
影視局回應,相關的補助政策是2010年後才開始有系統地推動,並紀錄完整資料,2007年文化部的前身新聞局,負責推動相關補助計畫,改制後資料散亂,無法做評估,但為了解成效,曾在2013年委外製作補助的效益分析案,因為該報告僅供內部參考,並沒有對外公開,外界幾乎不知道。
據了解,影視音局之後也未再繼續做類似的項目效益分析,不只「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其他過去如《電視內容、電影及流行音樂三產業發展旗艦計畫》為期5年、動輒數億的補助計畫,也都徒留補助對象爭議的產生,看不到補助完的願景規劃與探討。
影視音局表示,雖然目前沒有完整、詳細的效益分析報告,但從去年9月開始,就盤點各項獎補助措施,並討論其核心目標與做法,用產業的視角去做流程檢討,例如「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今年就新增了EP專輯類型,申請方式也從過去的燒錄CD簡化為數位音樂提報。
沒有定期檢討 將淪為撒錢播種
根據影視音局資料顯示,「硬地樂團專輯錄製補助案」已經累計補助高達1.1億,今年更是將單一樂團補助額度調高至80萬,總補助額及平均每團補助額都創下新高。不過10年來,影視局僅有製作過一份不公開的效益分析案,並無更明確的評估報告,公部門運用稅捐來扶植文化產業,是否需要定期通盤檢討,還是淪為撒錢播種?
政大傳播學院碩士班學生彭富洋、黃家茹、何琇琪尋訪不少硬地圈人士,身兼錄音師及音樂製作人的鄭皓文就提出質疑,補助是一種投資,但文化部是否檢討過補助樂團實際發行量、演出票房或是數位點擊率等,若不主動建立追蹤成效系統的資料庫,永遠不會知道補助對產業的成效為何,文化部不該只看被補助方的「結案報告」。
音樂製作人周岳澄指出,撒錢蓋場館是最簡單的事情,但各項補助的成效達成率為何沒人知道。本次擔任補助案評審的馬念先認為,補助案成效應該要重新檢討,誠實評估而不是僅有官方搪塞的數據。
扶植獨立音樂產業,的確有其必要性,董事長樂團貝斯手林大鈞認為,要做文化,就不應考慮有多少回報與效益,文化不能立竿見影,但需要政府投入資源堆疊。一名不具名傳播學者則指出,目前補助案核銷的會計制度,才是不利於台灣流行音樂的產值創造力。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簡妙如曾在《鳴人堂》撰文指出,補助政策讓音樂人陷入競賽文化中,疲於寫企劃、贏得補助,簡更直言,在獨立音樂及藝術文化的發展上,台灣並沒有因政府的善意而變得特別好。
翻開影視音局的網頁,在流行音樂部分的研究報告,僅見2011年到2015年的產業調查,卻沒有針對各項補助案項目的效益分析、狀況評估,若文化部想證明長年累月的獎補助計畫,對台灣音樂產業是有幫助的,或許就該思考,如何透過輔助、研究,來活絡整個硬地音樂圈,乃至台灣整體的音樂實力。
澄清聲明
針對文章中提及白紀齡副教授所述之內容,記者未親自向白老師查證,為此疏忽除已做更正,特向白紀齡副教授致歉。
【熱門影片推薦】
●【上報人物】曾奪本因坊、王座 王銘琬:我若成功,都是偶然
● 歐盟與日本簽訂EPA
● G20抗議延燒 數輛超跑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