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州議會通過《防止成癮性內容剝削兒童法》,反映了當前社會已無法坐視社交媒體平台靠著戕害兒少身心健康來牟利的現象。(美聯社)
就在6月8日,美國紐約州議會剛剛通過一項進步立法。該法案名為《防止成癮性內容剝削兒童法》(Stop Addictive Feeds Exploitation For Kids Act),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兒少身心健康,降低他們沉迷社交媒體的程度。
這部法案的施行,將讓紐約州的家長有機會阻止孩子接收由社交媒體平台演算法推送的內容。該法規定,18歲以下未成年使用者的社交媒體動態將不得再充斥著由演算法推送的更新內容,改成按時間順序顯示他們所關注帳號的更新內容。此外,除非在家長同意的情況下,該法禁止平台在午夜至晨間六點向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送通知。違反該法的社交媒體平台必須在30天內改正,否則每次違規將被處以5千美元罰款。
紐約州長凱西·霍楚(Kathy Hochul)與檢察長長詹樂霞(Letitia James)是這項立法的主要推手。她們強調,這些演算法專門被設計成為青少年的「多巴胺」,無所不用其極地讓他們沉迷於不斷刷新的社交媒體動態當中,甚至導致他們的手掌放不下手機,眼睛離不開螢幕。正如霍楚先前刊登在《紐約郵報》的投書所呼籲的:「我們曾阻止菸草商向孩子們推銷菸品,提高合法飲酒年齡,而在今天,我們現在奮鬥的是為了保護孩子們免受這個時代的重大問題所侵害」。
這部法案得到許多家長和兒少專家的支持。他們認為,減少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有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另有心理健康專家指出,長時間的社交媒體使用與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息息相關
然而,這部法案也遭到來自科技平台業者的強烈反對。包括Meta和X平台在內的高科技公司認為,這項立法侵犯用戶的隱私和言論自由。網路科技產業公協會NetChoice的副執行長兼總法律顧問沙博(Carl Szabo)在接受多家媒體訪問時也抨擊,紐約州的這項法案是「對言論自由和開放網際網路的攻擊」,指控「想用政府取代家長」。他認為,家長才是制定家庭(網路使用)規則的人,不該由政府越俎代庖。
此外,隱私權保護倡議團體也對該法案表達憂慮。他們認為,要求平台驗證使用者年齡的規定,可能反而會導致社交平台蒐集更多使用者個資。例如,反監控倡議組織「監控技術監察計畫」(Surveillance Technology Oversight Project)即提出警示: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在不侵犯隱私的情況下驗證使用者年齡。
紐約州的這項立法並非孤例。美國其他的一些州政府也在嘗試對未成年人的社交媒體使用進行監管,比方說,佛羅里達州已經頒布相關法規,但遭遇法律挑戰和爭議,而猶它州則在今年三月份修改政策,維持要求社交媒體平台需驗證使用者年齡,但已撤銷了青少年開設帳號需要家長同意的規定。猶它州修改該州法律的主要原因是基於阿肯色州的前車之鑑,該州規定兒少開設社群帳號需要家長同意的類似立法,去年9月已被聯邦法院判定暫停執行。這些州的立法經驗與波折也意味著,如何在保護兒少的同時兼顧使用者隱私和言論自由,確實是相當複雜與棘手的課題。
在聯邦層次的立法進程上,眾議院跨黨派議員曾在2021年提出名為《過濾泡泡透明度法案》(the Filter Bubble Transparency Act)的法律草案,要求平台提供一個內容不是由「不透明演算法」篩選的版本之服務,避免演算法利用個別使用者資料來運作其推薦系統。正如這部法案起草者之一的共和黨眾議員肯·巴克(Ken Buck) 告訴《Axios》 的那樣,「消費者應該有權選擇與網路平台互動,而非受到由用戶特定數據驅動的秘密演算法的操縱。」然而,儘管國會已經為此法律草案舉行多次聽證會,討論兒少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上的安全保護問題,但這部聯邦法案至今尚未在國會通過。
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壓力,也為了減輕這些壓力,部分社交平台已經開始採取保護措施。比方說,旗下擁有Instagram和Facebook的Meta去年即推出若干工具,讓家長可以對孩子的社交媒體使用設定時間限制,並且可以透過相關工具監控孩子在Instagram上花費的時間。
若干研究顯示,社交媒體演算法會根據使用者的點擊和瀏覽歷史推送相關內容,這種設計造成使用者容易沉溺其中,甚至難以自拔,尤其兒童青少年更是如此。正如《時代雜誌》的報導指出,這些演算法被稱為「成癮性演算法」(addictive algorithms),因為它們能夠持續不斷地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讓用戶不知不覺且無怨無悔地花費大量時間在這些社交媒體平台上。
社交媒體中,TikTok的演算法讓兒童青少年成癮的影響力更大。英國《獨立報》引用的兩項新研究也發現,TikTok透過個性化推薦來吸引使用者。其中一項研究分析350名使用者的數據,顯示TikTok推送的前一千個短影音中,有30%到50%的推薦基於用戶的興趣。另一項研究也發現,用戶在開始使用後,120天內的日均使用時間就從30分鐘增加為50分鐘。換句話說,TikTok的演算法基於蒐集大量用戶行為數據(觀看時間、互動和偏好),有能力精確地推薦內容,從而讓用戶在短時間內成癮,這種魔力讓成年人都難以抗拒,遑論兒少?
無怪乎,許多研究都呼籲包括TikTok在內的社交平台提升演算法的透明度,並且應該讓用戶了解推薦背後的機制,以及提供用戶調整推薦內容的自主選項。這些措施有助於用戶控制自己的使用行為,從而可能減少對演算法的依賴。
紐約州的這項立法有其進步意義,反映了當前社會已無法坐視社交媒體平台靠著戕害兒少身心健康來牟利的現象。隨著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惡化,我們可能會看到美國更多州和聯邦層面的立法嘗試,以及其他國家也可能跟進。
紐約州這項法案的通過,不僅是對社交媒體平台的警示,也是在呼籲各方共同努力,以保護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和發展,但未來每個國家面對的挑戰,將會是如何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同時,避免損及用戶隱私和言論自由。如同其他的數位治理難題一樣,這將有賴於立法者、數位平台科技業者、家長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美國、特別是紐約州的最新立法,值得同樣關注兒少保護的台灣借鑑,以因應數位時代對兒少保護課題構成的新挑戰。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