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震海計畫的荒誕(三之一)──挑剔國產相位陣列雷達

劉先生 2024年06月20日 07:00:00
去年底監察院新聞稿,糾舉國防部與海軍推動震海巡防艦決策搖擺,而非中科院開發延誤違失。(海軍提供)

去年底監察院新聞稿,糾舉國防部與海軍推動震海巡防艦決策搖擺,而非中科院開發延誤違失。(海軍提供)

日前媒體報導:「華陽」垂發系統+海弓三通過測評 這原因卻讓中科院嘔死了,內容主要涉及關於中斷的震海巡防艦專案,雖不免有中科院內藉此抱怨所受業主海軍對待,但回顧震海巡防艦歷來報導記錄與討論,所下評斷係業主海軍應擔負較多規劃處理責任,而非中科院。

 

更甚者,海軍從上個世紀70年代自為規劃取代當時陽字號驅逐艦的忠義計畫,到90年代末規劃成功級最後一艘田單號改為小型神盾艦,再到震海計畫皆虎頭蛇尾,固然當中有時空背景等因素,但更多在於規劃不當與不願承擔國造裝備發展一定風險,並導致海軍長期欠缺完整常規水面作戰艦規劃執行能量。

 

去年底監察院新聞稿,更糾舉國防部與海軍推動震海巡防艦決策搖擺,而非中科院開發延誤違失,倘監院針對震海調查有偏袒中科院或者顯非事實,就算是隔空喊話,國防部應發布新聞稿予以澄清,然而翻開國防部網頁,迄今都沒有對應回應,形同默認監院新聞之指責屬實,也表明2021前後中科院院長於國會針對震海巡防艦開發驗證進度之詢答並未說謊。

 

回顧當時震海相關報導記錄包括國會詢答,爭點探討如下與意見:

 

國產相位陣列雷達問題重重與面臨落伍?

 

按照包括監院與國會詢答資訊在內,確認當時中科院所開發為PESA被動相位陣列雷達,在歷來報導紀錄中,常見缺點包括該款被動相位陣列雷達體積過大與過重等,難以擺設在震海設計載台中。光這部分可見海軍缺失,一般都是載台配合裝備系統加以調整,極少要求系統裝備牽就既定載台規格,但海軍卻敢於國產系統裝備尚未完整充分驗測前便發包投入載台設計,爾後再要求開發單位按照已定案載台配置予以調整國產艦載相位陣列雷達,包括異動後端設備安裝位置這類無理方式,認流程管理顯有失當縱使當時傳論雷達整體架構已有落後。

 

而所謂雷達過大過重,有軍事記者報導稱整套雷達超過600公斤,讓人啞然失笑,只有600公斤雷達整套對於幾千噸的巡防艦載台應不會造成負擔,或者軍事記者筆誤應改為600噸誇張陳述;亦有軍事自媒體彙整記載,安裝於測試艦LCC-1的國產陣列雷達重量估計有20噸重,難以符合海軍對飛彈巡防艦規格要求。除估量數值南轅北轍且可能非設計團隊所透露而逕行任意估算外,弔詭的是,僅報出單一數值便得出過重定論,而非提及與哪款同級雷達還是其他方面進行對比獲得國產品設計笨重論定,顯有武斷。

 

為了進一步論究國產雷達體積與重量過重疑問,以軍事自媒體自認估計20噸為基準,對比國外相位陣列雷達看是否國產雷達未盡周延,所舉對比國外雷達即為神盾系統始祖,AN/SPY-1相位陣列雷達作為對比(如下):

 

 

上述截圖出1998年國外報告提及SPY-1雷達資訊,很清楚載明SPY-1A於甲板上方天線陣列每面大約6噸重,故4面大約近24噸,到了改進版本SPY-1B起每面天線陣列重量降低至約3.6噸,則4面大約近15噸。對照國產版本疑似目測噸位(既不客觀也不精準),可說雖不及SPY-1B陣列較輕重量,但仍優於SPY-1A,何況這是首座國產艦用相位陣列雷達開發,是否需如此苛責倘國產雷達陣列天線部分重量20噸者?或應秉持先求有再求好態度進行處理,而非妄圖一步到位而要與先進國家多年軍備開發技術比肩。

 

其次,國產艦用相位陣列是否體積過大,塞不進當時震海載台規格(大於載台寬度),可參以下google地圖衛星空照位於南部軍港的改裝測試艦,上方LCC-1所安裝國產相位陣列雷達如紅色框選處,雷達最寬處約莫在11公尺長,而LCC-1艦體寬度則約15.2公尺容納該陣列天線應屬有餘,何況震海當時載台設計寬度為16.8公尺下(按軍事自媒體圖片所載規格且比照基隆級驅逐艦寬度),殊難理解當時屢傳國產相位陣列雷達體積大擺不進當時震海載台這類標籤貶抑,或為了營造改用國外產品優先取向而多所挑剔無事生非?

 

測試艦LCC-1上國產相位陣列雷達工程/先導原型俯瞰。

 

從衛星空照下所量測國產艦用相位陣列雷達上部尺寸,經查找比對,發現頗為接近挪威南森級通用巡防艦上所安裝之輕量版神盾AN/SPY-1F雷達整體尺寸(如下全艦側視尺寸示意),圖中上方有一黑白相間之100公尺長度比例尺,每一黑或白色尺標代表10公尺長,則該比例尺下的南森艦艦橋後方上部陣列雷達寬度大致也在10公尺上下,與驗證之國產陣列雷達尺寸相去不遠,甚至南森級巡防艦之長寬與吃水尺寸分別為134m*16.8m*4.6m(不含安裝艦艏聲納等吃水尺寸),與當時震海載台長寬高尺寸138m*16.8m*4.5m幾乎完全相同,二艦僅有4公尺長度差異;則另一爭點羅生門在於,報傳海軍將震海的滿載排水噸位壓在4530噸無法增加,然而對比南森級巡防艦標準排水噸位約4100噸,滿載排水噸位5290噸,實難置信比南森級巡防艦略長的震海巡防艦滿載噸位僅有4530噸?故懷疑海軍當時藉由宣達鎖死噸位上限排除主要國產裝備安裝餘裕。

 

南森級巡防艦側視比例尺寸與篩出所搭載AN/SPY-1F PESA雷達大致尺寸。(作者提供)

 

再者,經由報傳與當時海軍高階參謀向國會議員說明提及國產所開發艦用相位陣列雷達為被動型PESA,較主動型AESA雷達已逐漸落伍,故打算以搭配AESA為重;其中落伍背後,包括傳出搭配國產雷達有個切換開關號稱全球僅有一家協力廠勉強生產,且按照海軍自以為是判斷(針對AESA相位陣列雷達發展趨勢),若執意行使震海打造與中科院所開發PESA雷達搭配,過幾年後該協力廠可能因此開關總成數量驟減讓產線維持不易,最終停產成為消失性商源。

 

首先懷疑這種說法,其目的只為排除國產研製成果,這類適用PESA相位陣列雷達的切換開關不會是第一天才產出,應多半是國外同類型雷達搭配總成之一,且身處製造業經驗絕不會只讓單一供應商協力廠把持公司所需原物料貨源原則,定會尋求二家以上供應商搭配,故若這是關鍵總成,按照好比美方做法,不太可能讓單獨一家協力業者掌控,定是扶持第二家協力商交互輪替競逐供應,猶如普惠與GE發動機般同時搭配在F-16各生產批次,避免到時僅有一家掌握重要零組件拿翹擺爛時對它沒轍。

 

當時相關報導另一個不支持國產艦用相位陣列雷達原因在於後勤,美軍與盟國所使用的AN/SPY-1 PESA雷達家族所需那只關鍵開關,美軍都有計劃性供應保障在內, 但中科院沒有這類確保云云。其不合理在於,當時中科院正處於協助籌獲原型艦次系統發展階段,多半也只能採購這些套件1-2套搭配自研雷達驗證,連量產階段都還沒排入,故在原型裝備籌獲階段拿去跟已經成熟量產,包括外銷所需的計畫保障相提並論,立足點極端不平等,要對照也該是站在同為接近量產階段,海軍若持這種心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其二、上述報導論及美軍等對包括盟國在內售出神盾PESA關鍵組件有後勤保障;反觀國造PESA相位陣列雷達搭配關鍵總成預期,因雷達本體數年後過時,以及傳全球僅有一家生產該總成,恐日後面臨停產憂慮無法取得如同美軍般維持,讀來形同二相矛盾,因若該總成這獨門生意確實僅有一家提供,則必為美軍與盟軍神盾PESA後勤供應所需業者,理論業者會與美軍簽有長期供應該總成契約,若該總成為定期消耗品者,既屬長期供應,斷無可能於數年後旋即走向停產關產線!報載傳出這類資訊以為無非海軍多方否定國造產品,何況若海軍等對於這類技術發展預測有這樣神準,就不會讓監院糾舉海軍提出需求PESA與AESA特性二者分不清!

 

故中科院發展的艦用相位陣列雷達之於海軍關注上不在於效能發揮(若效能低落,按照軍事記者挖新聞天性,定會傳出包括雷達偵蒐距離不到300公里等具體功能不達標之負面表列),而是傳出嫌重量嫌零組件供應等憂慮(為不想採用國產裝備系統找各種理由)等, 這習性頗像去年底傳出開發之105砲車所需功能皆通過測評,但其他單位仍在可能未列入評比項目找碴甚而幾乎全盤否定, 再說若要有計畫保障,數量列出便可與供應商洽談後續供應維持,按照當時震海案傳出打造最多15-19艘取代包括濟陽成功級等,如此便有對應數十套切換開關需求,而不是當時連震海原型艦到量產型都還沒啟動實質打造進展, 就直接判死刑。

 

則海軍不採用國產PESA等,在個人看來就只為了找藉口,同為PESA雷達SPY-1的出口版本中,包括日本、韓國、西班牙、澳洲、挪威皆有採用,例如日本最新的摩耶級驅逐艦便採用AN/SPY-1D(V),還在2020年起陸續服役,整體服役期限至少30年,PESA斷無可能短期內落伍!何況空軍現役弓三與愛國者防空飛彈搭配雷達主要都還是以PESA為主,包括機動相位陣列雷達車。

 

退步談,採用PESA相位陣列雷達的柏克級I、II等批次起碼還有10多年服役壽期(前提為美國造船維修業等產能短缺近期能夠解決,則前述服役期限方不再遞延而由新艦搭配AESA取代),即便IIA批次30多艘從原本的PESA逐步換裝為AESA雷達也要耗費數十年,故美軍艦用PESA雷達仍要經世至少數十年起。但自家海軍高層卻敢於鐵口預測不消幾年後艦用PESA相位陣列雷達必走向落伍,而零組件供應也有逐步停產可能,斷然認定國產PESA到2027時也會出問題如未爆彈般,可堪半仙。

 

既然海軍對本國軍研配置常規水面作戰艦之首代裝備前景如此深謀遠慮,且未雨綢繆欲趨吉(當時打算尋求外來AESA產品)避凶(拒絕自家PESA預作超前部署), 則難以解釋何以同為海軍裝備武器之一的標準一型飛彈,就敢於放到原廠2020後不再提供全球後勤支援猶如消失性商源般,導致標一妥善逐漸受損而有害成功級等防空戰力發揮整整三年以上,卻不是同樣未雨綢繆趕在原廠停止支援前,便換裝其他不具消失性商源的防空飛彈類型與配套,海軍看事情若能一致性考量當然沒話講,但這二個裝備的海軍處理方式在個人看來南轅北轍,說不過去!

 

因而以為,若當時能先把基本七、八十分水準之國造PESA相位陣列雷達(按所有相關報導從未提及雷達效能有重大問題且按院長詢答通過測評)持續投資部署,以及放寬載台承載噸位包括因應日後潛在升級餘裕等進行打造,原本預期今年年底前震海原型艦也是首艘國造中型通用巡防艦可下水接著艤裝驗證,或有可能於2026年初震海艦投入服役,緊接著量產秉持先求有,後面持續精進,待首批次連同原型艦數艘服役數十年後升級AESA等換裝(中壽不升級毫無道理),而非捨棄數年研製投入,卻換成當下降規打造且尚處於準備安放艦體龍骨階段而已。

 

※作者為業餘軍事觀察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