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AI風潮下人文學科何去何從

王文勝 2024年06月20日 00:00:00
人文學科的問題在於缺乏「學產連結」能力與經驗。(美聯社)

人文學科的問題在於缺乏「學產連結」能力與經驗。(美聯社)

小弟本人雖非學術界知名學者,然近期因大學申請入學招生等問題,不少學校人文學科因招生不良,開始出現改造的聲音,文化大學中文系不同組整併、成大歷史系甚至明言與AI浪潮有關,然而這樣的檢討可能有待商榷。

 

首先,AI浪潮是事實,同樣是科技業,亦有軟硬體工程師之分,也不是每個人都專攻AI,將人文學科加入AI課程,如同10年前在歷史系加入應用史學、中文系加入應用華語課程一樣,只是治標不治本,若AI是就業利多,學生又何必跑去念人文學科?

 

關鍵因素,是人文學者缺乏「學產連結」能力與經驗,學徒和木工、石匠學習是為了出師,那念中文、歷史、藝術希望以此為業,亦是人之常情。人文教授缺乏利用人文知識轉換成營利或經營管理模式的能力,才會發生卻硬要塞入AI的尷尬狀態,這些老師並不知道如何利用人文學轉變成獨到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提到第三點,教學與研究的分與合。

 

教學注重潛在邏輯,和研究剛好相反。研究偏向厚、重與專業艱深,成果只會有少數人所使用;教學則不一樣,大學生亦是高中生所成長,不可能一夕之間以複雜邏輯理解資訊,既然「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更應該以「理解學生認知邏輯的老師」為教學主力,而非學識淵博的教授,因此,將大學教職資格下放到碩士甚至學士,是應改革的路線,讓他們負責教學基礎入門和如何實用人文學科,博士學位的老師負責論文指導和專業課程,其餘時間專心研究。

 

為何大部分人文學者缺乏這種連結,主要是因為人文學原本就是貴族的學科,他是為政治服務,在封建體制下,貴族須要透過人文學科提升自己的眼界與高度,而西方的商人、日本的城下町則會透過財富想辦法擠入貴族的行列,這時後才會讀人文科。

 

因此,人文學科必須要有強大的跨領域連結思維和創意,才有辦法轉換。以國防軍事產業來說,除了硬體的軍火設備,還有軟體的政戰、心理戰。心防層面,最好的題材無疑是軍事歷史,那就需要大量的歷史系和中文系的人才,因為只有這兩個科系才有辦法解讀複雜的軍事與外交檔案,解讀後再派遣教師進入三軍和政戰的軍官、士官學校授課,這就需要有一間官民合作的公司。

 

此外,我們念讀中古歐洲、日本的封建制度、台灣史和東南亞史,就要聯想到這與企業經營管理模式和企業擴張有關。首先,台灣企業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和日本、韓國那種綜合商社、產業完整的封建制度並不一樣,因為沒有那種封建制度上下共同打拼互利、內部創業的模式,因此我們的產業升級與品牌形象才會遠遠落後,也就更缺少創業就是要朝著大企業的方向前進的企圖心,目前青少年不少創業都是小而美、小而巧的營利模式,這也是文化產業和人文學科轉換營利訓練不足的最大指標。

 

有學台灣史和東南亞史,就要知道台灣和東南亞華人,皆是閩粵移民系統的後代,連帶台灣的民間信仰和東南亞華人信仰亦有其關聯性,那就要知道,台灣目前有中高價為消費、且品牌形象不差的餐飲業,就應該把東南亞當作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拓殖地,分公司到哪一個國家,就把自己的家神、家廟同步也跟著在那一個國家立廟,分公司的會長(家族成員)兼任家廟的總領。

 

社長則是原本的重要幹部外派,採用內部創業和分潤模式,未來後代也可以繼承第一代的經營權,但產權還是在原本家族手中,這樣一方面可防止優秀的幹部被挖腳,二來這些幹部會把分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在經營,利用在地國的狀況,集思廣益產生更多的營利、產品形象、文化產業,以上是我粗略舉的例子,可以當產學兩邊的參考。

 

※作者為退役少校政治作戰官,研究紐澳和大洋洲關係史。退役前因公務去過馬紹爾群島、帛琉、紐西蘭等國,目前在印度金德爾大學念博士班

 

關鍵字: AI 人文學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