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年前的山林踏勘:伊藤武夫《台灣高山植物圖說》

李志銘 2024年06月23日 07:00:00
1929年伊藤武夫在日本出版《台灣高山植物圖說》,封面(左圖)主題為「台灣帝雉」,書名頁(右圖)為台灣特有種「長鬃山羊」版畫。(圖片來源:作者翻攝於「舊香居室」書店)

1929年伊藤武夫在日本出版《台灣高山植物圖說》,封面(左圖)主題為「台灣帝雉」,書名頁(右圖)為台灣特有種「長鬃山羊」版畫。(圖片來源:作者翻攝於「舊香居室」書店)

看在世人眼中,海島小國台灣有山有水、氣候宜人,從早昔種植甘蔗、稻米的「農業島」,逐漸發展成為今日研發晶片AI的「科技島」。但世人所不知的是,它同時也是一座充滿野性、擁有豐富自然生態的高山之島。在島內垂直高差近4,000公尺的地形變化,以及海島溫濕多雨的氣候影響下,孕育出極其豐富多樣的物種(species)生態環境。

 

隨著海拔高度攀升,在這座小島的雲海之上,聞名於世的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黑熊、台灣帝雉、阿里山薊、玉山薄雪草等在地原生動植物「特有種」(endemic)的比例也跟著增加,並只分布於台灣高山地區,且與台灣的自然演化歷史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過去一百多年來,圍繞這些特有生物所展開的各種研究-包括演化機制、傳播歷史,不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探險家、研究人員與自然愛好者紛紛前往深入探索。

 

回溯日治初期,東京帝大植物學教室於1896年首度派遣助手牧野富太郎、學生大渡忠太郎,及植物園職員內山富次郎等三人來台,相繼在基隆、台北、淡水、新竹、澎湖、打狗、鳳山等地採集植物。

 

及至1905年,台灣總督府接受學界建言,將以自然界調查作為產業政策的基礎,因此成立了「有用植物調查課」。當時在課主任川上瀧彌的主持下,陸續找來幾位助手包括島田彌市、佐佐木舜一、早田文藏、中原源治、森丑之助、永澤定一、伊藤武夫等人,自此正式展開了官方植物調查事業的序幕。

 

相較於盛名遠播、被尊為「日本植物學之父」的牧野富太郎(2023年NHK電視台更拍攝了以之為原型的晨間劇《爛漫》),早在將近一百年前(1929年)出版了經典著作《台灣高山植物圖說》的伊藤武夫(1891~1975),當年他把人生中最精華的黃金歲月奉獻給台灣、投身於植物採集研究工作,如今卻反倒被這一代的日本人與台灣人逐漸遺忘了。

 

開啟手繪植物插圖的新時代

 

自從二十世紀初,台灣的許多自然物種(species)特徵便已被人們以精確、客觀的手繪插圖形式記錄下來。譬如早年受聘為臺灣總督府植物調查囑託、後來擔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早田文藏(1874~1934),他在1911年至1921年間以英文及拉丁文編撰十冊《台灣植物圖譜》不僅對台灣的植物分類學影響深遠,書中同時包含200幅精緻細膩的黑白線描植物繪圖,以最直觀的方式打開了人們觀看自然的新視野。

 

繼此之後,出生於三重縣伊勢市、與早田同為台灣總督府「有用植物調查課」部門一員的伊藤武夫(1891~1975),年少時即對植物研究充滿興趣,透過自學方式習得各種專門知識,二十三歲那年(1914)初次來到台灣後,先後任職於殖產局農務課及台北師範學校教師。在台灣十二年間(1914~1926)竭盡心力採集植物。

 

據此,由於他深感植物圖鑑在教育方面推廣普及的重要性,乃毅然決意埋首著述。三十五歲(1927)首度出版《台灣植物圖說》,當時他已因父親過世而在前年(1926年8月)辭去了台北師範學校教職、返回日本故鄉伊勢市。

 

回到老家之後的伊藤武夫仍不忘昔日志業,接連發表《續台灣植物圖說》(1928年)與《台灣高山植物圖說》(1929年)等出版著作,發行地址即為他家「三重縣宇治山田市古市町176番地」。自幼極有美術天分的伊藤武夫,書中收錄每一幅植物插畫皆是親手繪製,整個編撰工程極其浩大且繁複。

 

尤其《台灣高山植物圖說》一書蒐集了相當豐富的高山植物(約海拔3000公尺以上)共約200 種,每張圖說包含各類植物學名、日文名稱,並以細緻的手繪標本式圖樣做了詳盡記述。有些動植物細微的特徵,很難用攝影照片表達全貌,卻能透過細膩的觀察及手繪方式精確完整地呈現出來。

 

根據台灣自然史研究者吳永華在〈像支破傘的雙扇蕨:伊藤武夫在尖山湖的蕨類植物採集〉這篇專文的考證描述:1945年終戰前夕,伊藤武夫居住的三重縣老家遭受美軍空襲,多年來辛苦收集的植物標本、紀錄資料、參考圖書等全都付之一炬。1975年8月16日病逝於老家自宅,享年84歲。

 

1929年伊藤武夫出版《台灣高山植物圖說》,書中收錄作者手繪植物彩圖拉頁。(圖片來源:「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台灣高山生物「特有種」作為文化圖騰

 

走進台灣的山林當中,許多登山愛好者經常能和野生動物不期而遇,比如在險峻陡峭的高山碎石坡上,抑或裸露岩石崩塌處,往往能夠偶遇一隻正在淡定觀望著你、似乎不怕人的「長鬃山羊」,相信許多登山者都曾因為和牠的邂逅,在山裡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

 

某個偶然的下午,我在「舊香居」書店隨興翻覽著伊藤武夫《台灣高山植物圖說》這部兼具科學調查與藝術氣息的珍稀古本,書中有收錄一張伊藤武夫的獨照,說明文字寫著「台灣山岳踏查時代,大正十三年(1924)二月攝影」。書中繪製「台灣植物垂直的分布圖」,即是以當時的新高山(玉山)植被分布為依據而得。此外,我特別喜歡書名頁上面描繪的一幅台灣特有種「長鬃山羊」版畫圖像,看上去是如此沉斂、偉岸,甚至帶有點不知人間煙火的呆萌樣態,彷彿有種無法言喻的魔力。

 

《台灣高山植物圖說》書中收錄一張作者伊藤武夫的獨照,說明文字寫著「台灣山岳踏查時代,大正十三年(1924)二月攝影」。(圖片來源:「台灣記憶: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

 

近年來有山友發現,在山上遇見長鬃山羊的數量已逐漸增加,但是移往低海拔生活的趨勢卻也越來越明顯。此乃由於牠們的自然棲息地遭受人為破壞,以及人類與日俱增的非法盜獵行為所導致。

 

除了害羞的長鬃山羊之外,山友們也有可能會在高大蓊鬱、雲霧瀰漫的杉林間小徑遇上一群全身披著寶藍色金屬光澤般羽衣、拖著長長的尾羽黑白斑紋相間的台灣帝雉。隨著繁殖季節的到來,雄雉臉上的肉垂會逐漸變紅,堪稱氣質高雅、風華絕代,不僅伊藤武夫的《台灣高山植物圖說》一書封面設計拿牠當作主題圖繪,現今的千元大鈔亦是以牠為肖像,儼然象徵台灣「國鳥」。

 

位處亞熱帶的台灣面積雖不大,「島嶼生物多樣性(Island Biodiversity)」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全島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所覆蓋,以致於許多稀有、獨特的生物匯聚在此海角一樂園。但凡只要人類不斷保持著對世界探索的好奇心,那些從事山林踏勘的足跡與畫筆也就永遠不會停下。

 

※作者為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