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任何大學畢業生來說,奧黛麗赫本如此「巨星風采」,應該更具啟發意義。(美聯社)
清華大學因邀請林青霞為畢業生致詞,引發許多議論。藉影視紅人為畢業典禮增色,在美國尤其常見,例如: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曾邀請NBC《今日秀》主持人霍達致詞,她向畢業生分享了自己早年求職碰壁的掙扎,以及身為一名癌症倖存者何以能擺脫悲劇;美國紅牌節目《艾倫秀》主持人艾倫在新奧爾良杜蘭大學畢業典禮上,則將個人的成功歸於忠於自我,包括勇敢出櫃;當歐普拉現身位在亞特蘭大的斯佩爾曼學院,其華麗登場,簡直像是現代版馬丁路德;史蒂芬史匹柏亦曾在哈佛大學向畢業生闡述他「一生最偉大性格定義的時刻(遇到一生的摯愛)」;喜劇演員威爾法瑞爾在南加大的畢業致詞到現在還在網上流傳,被記住的不是他擅長的笑話,而是他如何克服對未知的恐懼…
基於大學畢業典禮是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和「現實世界」之前獲得建議和智慧之言的最後機會,因此當校方在安排「名人致詞」時,自然多顧及了這層意義。倘若要兼具名人和給出智慧建言,已故的好萊塢巨星奧黛麗赫本或許更是最佳人選,只可惜她未能搭上這波風潮。
而就算沒有出現在大學畢業典禮,奧黛麗赫本也早被認定是最具啟發性的劃時代明星。理由不光是她擁有為數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羅馬假期》、《蒂凡內的早餐》等),她獨有的機智、魅力、優雅和氣質,幾乎可滿足所有美國人對精緻和世俗的多面渴望,但這也不足以解釋她受歡迎的程度。此外,她的外顯形象,再和多部電影中扮演老練的年輕女性形成矛盾,這一「矛盾」,反又讓她贏得純熟不做作的演技美名,加以欠缺「銀幕外的缺陷」(少有負面私生活新聞),通俗描述,說她是「神級人物」並不為過。
當然,奧黛麗赫本的地位,不只因為她紅極一時。有別於同期影星瑪莉蓮夢露的性感,奧黛麗赫本輕盈的體態,卻是帶著艱苦童年的影子。她出身布魯塞爾,因父母離異,失去了原本優渥的生活,跟著母親返鄉荷蘭,再又遇上納粹占領,親眼目睹周遭親友被殺害、送進勞改營,她自己則和當時許多孩子一樣,因食物短缺而營養不良,直到戰爭結束,她才一路輾轉到倫敦尋找表演機會(她自小夢想成為芭蕾舞者),再赴美國參加表演班,如願發跡於百老匯。
她在美國電影圈嶄露頭角,關於她的成長背景才一一被挖出。所有人都非常訝異,她過去那段悲慘的童年,竟完全沒有減損她做為一名「有趣的演員」。面對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泰勒、蘇菲亞羅蘭等等同期巨星,略帶孩子氣的奧黛麗赫本儘管像隻弱小的天鵝,依舊一路贏得電影桂冠,登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當時即有影評認為,奧黛莉赫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更多的因素是來自一種令人不可抗拒的精神,而非性感(堪稱當年好萊塢女星的基本條件)。
但她的「奮鬥歷程」並未終止於舞台巔峰。息影後,不只沒有轉身貴婦般的安逸生活情調,還投入營救世界饑荒,經常利用自己明星的號召力為慈善機構募款,多次為蘇丹、委瑞內拉、孟加拉、索馬利亞等國家貧困的兒童提供援助,還成為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UNICEF)親善大使。
一名曾和奧黛麗赫本共事的聯合國官員這麼形容她:「你在奧黛麗赫本身上看到的就是她真正的樣子,沒有特別的公共或私人角色之分…這聽起來可能很無聊,但奧黛麗是我一生中遇到最特別的人之一。」這一說法,又更讓人欽佩奧黛麗赫本竟可以在複雜的好萊塢世界,以自己既有的模樣脫穎而出。奧黛麗赫本的兒子有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自己的母親,他說許多人都很讚賞自己母親不易屈服的個性,而他聽過最能代表母親的一句話就是:「戴著天鵝絨手套的鋼拳(as a steel fist in a velvet glove)」。
人生最後階段,她因為病得太重,無法前往洛杉磯接受美國演員工會獎,但她仍特別致函給多名導演和員工,謙遜地謝謝他們「引導和培養一個完全不知名、沒有安全感、缺乏經驗、骨瘦如柴的女人成為『有銷路的商品』。」從生命長度看,這位好萊塢巨星年僅63歲就過世(1993年),殊為遺憾;不過,若就生命厚度,奧黛麗赫本以倖存於歐洲戰爭起始,躍升為美國好萊塢巨星,最後再以「一名人道主義者」(1993年美國電影學院追授奧黛麗赫本人道主義獎)總結,如此人生篇章,似乎又比她任何一部電影都來得經典,其所謂巨星風采,對任何大學畢業生來說,這不才是儘管年輕人不認識,卻非常值得認識的一代影后。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