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亂局中重建台灣能源安全──賴清德的抉擇

倪世傑 2024年06月25日 07:00:00
台灣是一個能源供應上相當脆弱的島嶼,我們必須從進口依賴度、發電多樣性與能源儲存能力三個角度思考台灣能源供應的風險。(圖片取自台電)

台灣是一個能源供應上相當脆弱的島嶼,我們必須從進口依賴度、發電多樣性與能源儲存能力三個角度思考台灣能源供應的風險。(圖片取自台電)

即將陷入混亂螺旋的世界局勢

 

對台灣來說,這些天來最重要的三件事如下。第一件事是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丁訪問朝鮮,兩國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其中第4條指出,若其中一方遭遇入侵並進入戰爭狀態,另一方將立即提供一切軍事援助。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俄羅斯侵略戰爭的最大支持者是朝鮮、伊朗和中國,「我們需要意識到,專制政權正日益聯合起來。他們正以我們從未見過的方式相互支持。」第二件事,是賴清德總統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中宣布將在總統府下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及「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藉由產、官、學、研,和民間的力量,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因應全球議題,讓台灣的策略,成為世界的解方。」第三件事,是法國即將在6月30日與7月7日改選國民議會,選前估計極右派民粹主義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 RN)可能獲得195-245個席位,距離過半的289席距離並不遙遠。這可能是歐洲自二戰後最重要的一場選舉。這三起事件都直指一項持續進行的現實,威權主義集團的擴張在2027年前即將迎來一個高潮,台灣該怎麼辦?

 

讓我們先回到法國。國民聯盟很有可能在這個擁有核武器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組建政府,從北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全球安全中,法國迄今為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馬克宏執政期間對俄羅斯的態度是越來越強硬的,高度重視法國在全球事務中扮演的作用。但國民聯盟對法國與歐盟和北約的接觸持懷疑態度,若在七月之後換來一個低度參與歐盟與北約、甚至親俄、親中的法國,這兩個組織的力量就會大大削弱。因此,這是歐洲二戰後以來最重要的一場選舉。

 

但令人有些悲觀的是,問題似乎不會只在法國出現。歐洲議會選舉於上週揭曉,極右派民粹主義政黨獲得了可觀的選票,莫斯科在西歐的影響力持續增加。換言之,即便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導人於06月13日達成共識,將動用俄羅斯被凍結資產的利息,向烏克蘭提供500億美元貸款。但G7國家中,除主辦國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以外,英、法、美、日四國的國會或總統都將陸續從6月到11月間進行改選。除日本外,極右派民粹主義政黨都有可能取得執政權;加拿大與德國將於2025年下半年改選,但加國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與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國內的支持率都下滑,所屬的中間偏左政黨能否贏得下次選舉也在未定之天。這怎麼看,都是一場即將持續至少兩年甚至更久的亂局。

 

風力渦輪機產生的電力透過數條海底電纜輸送到台灣本島,這些海底電纜一切就斷了。(圖片取自台電)

 

誠實面對台灣能源安全的脆弱性

 

在亂局中,台灣要如何自處?蔡英文前總統於2022年國慶談話中提到的「經濟產業」、「社會安全網」、「民主自由體制」及「國防戰力」等「四大韌性」迄今依舊是賴清德政府政策上遵循的規範。固然,如何建立更有「韌性」的台灣離不開「理念相近夥伴」的支持,但如果國際社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升高的階段,韌性最後只能回歸「打鐵還需自身硬」的硬道理。

 

面對「韌性」的對立面,也就是台灣的「脆弱」之處,對新政府更顯得刻不容緩。賴清德政府發揮「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犯險精神,直接將核三廠延役問題留待氣候變遷委員會討論,直面台灣當前「能源安全」的阿基里斯腱。論者常謂此舉將直接衝擊綠營民眾對「反核神主牌」的既定認知,但擺在眼前的是,台灣的能源安全確實是台灣國家安全的短板。中國對台灣周邊海域進行封鎖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正如中國在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的「圍台軍演」和2024年5月「聯合利劍-2024A」軍演所表明,中國絕對有能力對台灣進行密不透風的海上封鎖,這是一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另類兵臨城下—不發一兵一炮即可使台灣叫苦連天。台灣有承受的能力嗎?

 

回顧蔡英文政府的能源政策, 可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等八字概括。能源轉型政策方向目標,是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核電廠將全數於2025年,也就是明年除役,通過擴大再生能源和天然氣發電來實現這個目標,在過渡階段上,增氣並維持煤炭發電。在再生能源方面,2023年共占台灣總發電量的9.47%,其中太陽能與海上風電是蔡英文政府可再生能源擴張政策重要的發展方向,分別占4.58%與2.20%。燃煤與天然氣仍是最主要的電力來源,分別占42.24%與39.57%。但煤炭與天然氣都需要靠海運進口,相當容易受海上封鎖的影響。此外,天然氣與煤炭的準備量也有差別,前者僅能支持11天,後者則超過40天。換言之,一但中國進行海上封鎖,液化天然氣儲存在一週後會快速見底,剩下的煤炭也可能在20天內用盡。

 

風機發電的脆弱性一直都在,風力渦輪機產生的電力通過數條海底電纜輸送到台灣本島。這些海底電纜一切就斷了,就跟這一年來台灣與馬祖的海底電纜屢遭不明原因被割斷一樣,非常脆弱。2022年09月,俄羅斯與德國的兩條北溪一號、二號兩條天然氣輸送管在波羅的海遭到破壞,西歐國家度過了一個能源價格大漲的冬天,說明海面以下能源輸送的脆弱性。

 

太陽能在台灣固然發生了與農漁民「搶地」的缺憾,但仍是相對較安全與潔淨的發電方式。但關鍵在於台灣上空必須晴空萬里,再來就是加大儲能設備的規模。當前儲能廠在台灣屢屢被視為嫌惡設施因而產生鄰避效應,這是政府必須要通過宣導與回饋必須解決的問題,尤其在0403花蓮地震已經證明,通過台灣的再生能源投資與儲能設備我們得以安然度過地震發生的第一個小時。如同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所稱:「51萬瓩儲能第一時間發出來,效果非常好」。此外,為求能源來源多樣化,地熱能、廢棄物能源在台灣還處於較低度發展的階段,還有進步的空間。

 

最後,無可迴避的,就是核電。

 

太陽能關鍵在於台灣上空必須晴空萬里,以及加大儲能設備的規模。(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核能,新冷戰下的必要之惡

 

撇開像是「備用容量率」、「電力尖峰負載」等專有名詞,以及核電是否是潔淨能源、台灣到底是否需要核能發電補足電力不足等等問題,如先專注台灣周邊海域被中國封鎖這一點來看,核能可能會是在現實上問題很多(地震、核廢料儲存問題等等),但由於無涉於天氣變化,是相對穩定且較無懼於海上封鎖的能源來源。此外,俄烏戰爭的教訓是能源安全議題紛紛提到各國的議事排程上,美國國會亦通過禁止從俄羅斯輸入鈾礦的相關法案,一旦台灣核三廠機組延役,鈾燃料供應鏈管理也同樣是關鍵的議題,這也同時暴露台塑麥寮火力發電廠仍在使用俄羅斯進口燃煤中的國安疑慮。

 

台灣是一個能源供應上相當脆弱的島嶼,我們必須從進口依賴度、發電多樣性與能源儲存能力三個角度思考,如何有效分散台灣能源供應所存在的風險。雖說打鐵還需自身硬,但繡花要得手綿巧,賴清德總統勇於直面台灣能源安全問題,剩下的就是如何誠懇地、有效地說服台灣民眾與市民社會團體(環盟、地球公民、綠盟...etc.),新冷戰可能就像美劇《暗物質》(Dark Matter)中永遠看不到終點、卻有無數可能性的迴廊,且2027的D-Day時間點迫在眉睫,為了保衛台灣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實屬必要之惡。

 

※作者為政治評論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