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博愛座成了「薄愛座」 稀薄的的薄

顏昕 2024年06月24日 00:00:00
台灣品德教育出了紕漏,才會造成寧願讓博愛座空著也不願去坐。(資料照片/翻攝畫面)

台灣品德教育出了紕漏,才會造成寧願讓博愛座空著也不願去坐。(資料照片/翻攝畫面)

設立博愛座的初衷原是好意,但好意反變成爭議。2016年2位搭乘北捷的北一女學生因未讓座,遭婦人於臉書上公開發文痛斥「可恥」,更出言汙辱「該做雞」。

 

當年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的特殊生呂冠霖也在臉書發文敘述自己在博愛座上被逼讓座的過程,國三時因視神經病變,視力從1.2變成只剩0.02,幾近全盲的他搭車時被保全安頓在博愛座上,卻因為導盲犬不在身邊遭到婦人嗆「博愛座不是你能坐的」,更被質疑為了想要座位,欺騙別人自己視障,最後只能下車等下一班車,但再次上了車的他卻不敢再坐上博愛座,而是努力的拉著扶把平衡自己。

 

2017年一位搭乘公車的女學生,使用手機跑馬燈寫道「需要讓座請叫我」,只因為她累到坐在博愛座上睡著。

 

2018年一位網友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表示自己在腳傷的狀況下坐博愛座,卻遭一位婦人打罵「長太胖很該死」逼讓座。

 

2019年一位女子因要求對方讓座遭拒,就直接拉扯對方頭髮,硬是將對方扯離座位,造成對方頭皮及右小腿挫傷。

 

近年來,與博愛座相關的爭議層出不窮,上述案例皆只是冰山一角,沒有曝光於公眾之下的事件或許比想像中的更多。博愛座在國外的原文意思是「Priority Seat”」(優先座),其實只要是有需要的人,不論是老人、孕婦、身障、或單純不舒服需要的人皆可使用,坐與不坐皆是一種成熟社會的彼此尊重與自由,而非道德義務。

 

若改用其他方式如讓座鈴來建議讓座,是否能矯正這種風氣?2020年11月20日台北市公運處宣布在仁愛幹線全線28輛公車上裝設讓座鈴,立刻就引發了許多反對的聲浪,認為那就是一種情緒勒索,會讓座的人本來就會讓,不會讓座的還是不會讓。所以,問題的根源不在椅子或工具,而是在人與文化觀念。

 

中華文化中,長幼尊卑定是非,這種文化捨棄了判斷能力,以長幼、身份階級來定是非,擅長以情緒勒索和道德壓人。遇到無法勒索的情況,長輩便以其身份動手動腳,吃定年輕人不敢回手,這無限上綱的批鬥讓年輕人對老人的尊重蕩然無存。隨著這類「下流老人」越來越多,只會加深少子化的台灣的世代對立。

 

富蘭克林曾言:「我絕不容許自己老到言不及義又大言不慚」,當你老到言不及義,就該閉嘴了。

 

老人不該以年齡和資歷壓人,而是以允許和接納的協助者身份將智慧傳承給年輕人;相對地,年輕人則應以尊重和感謝對待為社會貢獻一輩子心力的長輩。促進世代間的合作與對話,才能消除隔閡和不信任。

 

以歐美國家來說,老人講求自立自強,讓座給年長者可能會被認為在歧視年長者,所以西方年輕人一般並不會讓座給老人。日本的老人盡量不會在尖峰時間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畢竟自己是免費搭乘,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很辛苦,需要別人讓座就不會出門了。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達20.8%,即超高齡國家,2036年將成為極高齡國家,老年人口將逾28%,捷運上1/3乘客都逾65歲。相比捷運上少少的博愛座,難道以後讓我們的長輩都玩大風吹嗎?而且讓座魔人滿街跑,屆時會不會看到一群老人互嗆,甚至大打出手?2021年就曾發發生過3位年紀加起來破200歲的婦人,為了博愛座打群架,火爆場面讓乘客全看傻眼!

 

台灣品德教育出了紕漏,寧願讓博愛座空著也不願去坐,社會上有人認為年輕人博愛座就是不應該坐;也有人認為只要座位空著、就能坐,但是卻被旁人指責,導致大家都選擇寧願站著讓博愛座空著,也不願意坐上博愛座,深怕惹得一身腥,使博愛座成了沒人敢坐的位子,博愛座成了「不愛坐」以及「薄愛座」,稀薄的的薄。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關鍵字: 博愛座 讓座 老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