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極大量無人機以防台海開戰 但產線被中國壟斷

劉孜芹 2024年06月24日 14:12:00
台灣迫切需要1支有能力的無人機隊。圖為台灣國軍操作紅雀無人機。(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台灣迫切需要1支有能力的無人機隊。圖為台灣國軍操作紅雀無人機。(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美媒報導,隨著小型無人機在俄烏戰場上大放異彩,許多分析都認為台灣必須準備好大量而且廉價的無人機,來因應可能爆發的台海戰爭,台灣也正加緊腳步打造無人機隊。

 

不過問題是,全球目前大部分無人機的主要產線卻在中國,這讓台灣面臨無人機供應鏈的挑戰。台灣當然能夠自產無人機,真正的困難在於規模與成本。

 

《華爾街日報》23日分析報導指出,小型、廉價無人機的重要性在俄烏戰場上表露無遺,烏軍部署大量無人機,來偵查敵軍行動和空投炸彈,讓基輔當局能夠抵擋規模更大、裝備更精良的俄羅斯部隊。甚至,烏軍前線80%的進攻都是由無人機完成

 

 

打造無人機國家隊

 

台灣也面臨類似烏克蘭的「不對稱衝突」威脅,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海軍,更聲稱台灣是其領土,而且不排除以武力侵略台灣。因此,台灣一直在密切研究烏克蘭的國防情勢,以作為借鑑,其中1項努力就是推動與民間企業合作,一起打造「無人機國家隊」。總統賴清德曾稱要讓台灣成為「民主亞洲的無人機供應鏈中心」。

 

台灣國防部表示,正研議在未來5年內,斥資約1.75億美元(約56億新台幣),向民間承包商採購約3200架無人機。不過,這個數量遠遠不及戰爭國家所需。根據英國國防及安全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RUSI)數據,烏克蘭每月須消耗約1萬架這類小型無人機。

 

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學者戈梅茲(Eric Gomez)指出:「烏克蘭向我們展示,這類衝突如何消耗大量物資。如果補給是最大挑戰或容易出現不確定性,台灣就必須在衝突前,盡可能大量囤積並保護這些物資。」

 

由於故障問題且價格過高,烏軍曾拒用美製無人機,目前也仍高度依賴中國無人機企業「大疆創新」(DJI)的現成產品。且隨著需求攀升,烏克蘭更迅速發展出利用中國進口零件,再組裝成無人機的本土產業。

 

不過,台灣沒辦法這樣做,因為中國供應商可能會協助解放軍駭入台灣國軍使用的任何無人機,風險太高。其次,台灣作為島國,也會發現無人機供應鏈很容易因封鎖而被切斷。因此,台灣必須設法在建立大量無人機庫存的同時,規避中國的供應鏈。

 

 

 

本土無人機產業規模太小

 

就技術而言,生產這類小型無人機對台灣不是挑戰,台灣生產全球大部分的先進半導體,擁有自己的無人機專業技術,問題在於規模

 

根據無人機市場研究公司「Drone Industry Insights」(DII)的數據,大疆創新在全球商用無人機市場占有3/4。DII執行長沃克韋茲(Kay Wackwitz)表示,中國無人機產業的規模之大,讓他們能以非常低廉的價格生產無人機及相關零件。

 

對此,台灣無人機廠商「雷虎科技」董事長陳冠如指出,以製造無人機最關鍵的雲台系統(Gimbal System)來說,台灣生產所有雲台需要的零件,但組裝雲台的產線幾乎都在中國,因為中國的人工更便宜。

 

陳冠如坦言,在中國以外的地區製造生產雲台系統的成本至少是中國的2倍。陳冠如曾花6個月時間,開發1款原型機,採用以色列的雲台系統,而在加薩戰爭爆發後,庫存「瞬間蒸發」。

 

「智飛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黃重生也表示,他們曾嘗試在開發台灣國軍無人機的原型機時,以澳洲替代品取代中國製引擎,但發現成本高出20倍。

 

因此,黃重生曾想與台灣本地的供應商合作,卻因為他無法保證足夠的訂單,而很難找到願意合作的工廠。黃重生坦言:「如果我沒有(為台灣國防貢獻的)信念,我早就放棄了。」

 


關鍵零件不可來自中國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陳柏宏指出:「如果我們堅持『非紅色』供應鏈,自產所有需要的零件,那我們可能要問:是否有供應商願意為此賠錢?」陳柏宏認為,與其堅持「所有零件都去中國化」,不如重點研究「哪些關鍵零件」不能在中國製造。

 

同時,華府也意識到台灣迫切需要1支有能力的無人機隊。去年,五角大廈宣布「複製者」(Replicator)計畫,旨在於18至24個月內部署「數千套跨領域自主系統」,因應中國與日俱增的軍事部署。美國國務院最近批准1項價值3.6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包括彈簧刀(Switchblade)在內等約1000套無人機系統。

 

台灣也正在投資反無人機計畫。2022年,台灣士兵在外島金門投擲石塊,擊落1架飛越軍營的中國無人機,讓反無人機需求成為焦點。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