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大禹不見了  為什麼這些人如喪考妣

潘啟生 2024年06月26日 00:00:00
在東亞歷史上,真的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嗎?圖為大禹像。(圖片:【宋】馬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東亞歷史上,真的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嗎?圖為大禹像。(圖片:【宋】馬麟繪/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灣部分媒體報導:對「大禹」一無所知!明星高中學生對中國史陌生,家長憂:108課綱發威?
 

這些媒體之所以那麼在意教科書中有沒有大禹事跡的介紹,關鍵在於,黨國幾十年來ㄧ直透過教科書闡述中華民族曾經有一個歷五千年而屹立不搖的道統。「國父孫中山」曾說:「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如今,台灣歷史教科書中國史將大禹還有部分神話人物略過,特定立場媒體群起抓狂。這些媒體真正介意的是,中國政治系統所創作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個虛擬的道統神話,將無法在歷史課程上繼續洗腦台灣年輕一輩學子。教科書數典忘祖,簡直是罪大惡極。
 

然而我們更應探究的是,在東亞歷史上,真的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脈相承的道統嗎?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真象是:「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韓非子·說疑》講得更露骨:「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國共兩黨的中國一脈相承史觀,大體相近。但「中國」這個國家的觀念跟歷史其實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炮製出來的。現今的「中國」國家概念既然是一種概念轉換產生的政治創造,其所謂的「一脈相承道統」當然也是子虛烏有的政治神話。
 

1911,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帝國,新的國名是章太炎提出的,叫中華民國(不過孫文也說是他首倡),梁啟超建議簡稱為「中國」。生活其上的人民,梁氏就創造一個充滿政治意涵的中華民族來含攝。
 

所以「中國」根本就是一種後設的國家概念。國家肇建初期,政治人物、知識份子利用這個20世紀創造的國家概念去虛構東亞大地的歷史與民族。進一步用以塑造這個國家的共同記憶與想像。再虛擬一個一脈相承的道統強化政權的正當性。可謂用心良苦。
 

然而,睽諸歷史。東亞大地在不同時期,曾由來源不同的民族所佔據、輪替建國。這些帝國國祚長短不一、版圖大小不定。帝國的更迭,常是透過彼此攻伐殺戮,血流漂杵完成。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哪來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道統一脈傳承?東亞大地多的是大小帝國紛立,哪來的中國大一統?
 

探究其實,中國道統就是國、共借用神話、歷史人物所編織的騙局。如今教科書中大禹不見了,所謂的道統缺了一塊,正統怎麼延續?難怪紅藍媒體要氣極敗壞。
 

※作者為退休大學教師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