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南韓電池工廠火災錯誤滅火釀大錯 碰到鋰電池起火該如何自救

郭正原 2024年06月26日 15:03:00
南韓Aricell電池工廠大火23死慘劇,從影片跟公開資訊幾乎可初步斷定該廠上下缺乏應對D類金屬火災的準備,並用錯誤的滅火方式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美聯社)

南韓Aricell電池工廠大火23死慘劇,從影片跟公開資訊幾乎可初步斷定該廠上下缺乏應對D類金屬火災的準備,並用錯誤的滅火方式導致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美聯社)

南韓京畿道華城市Aricell鋰電池工廠24日上午發生鋰電池重大火災事故,共計造成23人罹難、8人受傷的慘劇。南韓當局26日宣布該工廠無限期停工,並對包括負責人在內3名有關人士以違反《產業安全保健法》和《重大災害處罰法》立案展開調查。現場人員第一時間用錯誤的方式試圖撲滅「鋰亞硫醯氯電池」起火的D類金屬火災鑄下大錯,讓這場大火也燒出了當前全球環保意識抬頭下,強調綠能所大力推廣的各類型鋰電池,卻依舊缺乏相關的災防意識。

 

韓聯社報導,雇傭勞動部地區應急處置本部長、中部雇傭勞動廳廳長閔吉秀26日召開記者會,宣布Aricell鋰電池工廠無限期全面停工的禁令,並對包括負責人在內3名有關人士,展開徹底調查。目前有消息傳出,該工廠在未獲得政府許可下,涉及非法聘僱外籍勞工,並且有人懷疑其母公司S-Connect涉入此事,甚至本身也採用同樣方式非法聘僱外籍勞工。

 

南韓媒體公布的該廠監視器畫面顯示,存放於一旁的鋰電池在最初的短路冒出火花的過程中,就已遭到廠內員工察覺,並在第一時間便以存放在一旁的滅火器進行應對,但卻未能阻止火勢擴大而蔓延開來,當時該廠房內至少有3.5萬組電池,讓這場大火也燒出了鋰電池相關的消防隱憂。

 

 

鋰電池因其體積小、蓄電容量高的特點,成了強調綠能環保的新世代寵兒,並不斷擴展應用層面,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3C產品、手機、電動車、儲能系統…等皆大量使用鋰電池,但「鋰」因化學活性活潑,也伴隨相當程度的風險。根據專業消防公司說法,鋰電池起火原因主要為下列3點;(1)過充。(2)外部短路,電池組內部絕緣不良所引起的短路。(3)內部短路電池芯內部隔離膜絕緣失效,使正負極接觸所引起的短路。

 

目前一般俗稱的鋰電池,實際多為非一次性、可回充的「鋰離子電池」(Lithium Iron Cell),而傳統的「鋰電池」(Lithium Cell)通常屬於一次性、無法回充。兩者最大差異在於「鋰離子電池」主要內容物是電解液。如果起火,屬於A類、B類火災,並非D類金屬火災;並且由於溫度高達千度並持續反應與燃燒,且同時產生有毒濃煙擴散至空氣中,需採用「極大量」的水來降溫,但無法真正撲滅。最好的辦法是採用可耐千度高溫的專用防火毯包覆,避免火勢與有毒煙霧擴散,再搭配灑水降溫,或者選擇鋰電池專用滅火器來做初期控制。

 

「鋰離子電池」另一項危害是其電解液在熱分解後會產生劇毒性的氟化氫(HF),而氟化氫在遇水後則會變成俗稱「化骨水」的氫氟酸,具有強烈的腐蝕性。因此若遭遇這類火災時,應避免使用含水的滅火器,操作滅火器的人員也應配戴完善的個人安全防護裝備。而「鋰電池」起火,屬於D類金屬火災,須使用針對「金屬鋰」的「金屬火災滅火器」來滅火。但現實「沒有一款滅火器的噴射時間,可支撐這麼長的時間」。

 

專業消防公司指出,以時下最夯的電動汽車為例,若發生火災時,由於(鋰離子)電池組安裝在座位區正下方的汽車底盤上,大多數外殼會以非常堅固的金屬製盒子包覆,以防電池組在意外中遭到撞擊,因此一旦電動車的電池起火,就會在金屬殼裡面形成一個高溫且溫度持續性增高的「熱失控」(Thermal Runaway)惡性循環中,只要周遭持續有氧氣,就會繼續燃燒。

 

在此情況下大部分滅火器難以接近和精準地將滅火藥劑噴入有金屬外殼保護的電池組中,直到一直到所有熱失控反應結束,火勢才會完全終止。因此建議以電動車專用防火毯包覆,阻隔火勢與煙霧,再搭配大量灑水降溫,直至反應結束。

 

雖然「鋰亞硫醯氯電池」起火不會產生氟化氫跟俗稱「化骨水」的氫氟酸,但仍會產生其他毒性氣體,並且產生的溫度更高。(美聯社)

 

目前披露的資訊顯示,Aricell鋰電池工廠當時發生火災的是「鋰亞硫醯氯電池」(lithium-thionyl chloride battery),這種電池並非鋰離子電池而是一次性鋰電池。根據美國電池大廠EaglePicher Technologies的手冊說明書,指出「鋰亞硫醯氯電池」若發生起火屬於D類金屬火災,若要嘗試滅火則需使用無機鹽類滅火器;並且強調不能使用水、沙、二氧化碳、海龍以及乾粉滅火器滅火。因此,從曝光影片顯示,Aricell的員工不但缺乏正確的消防滅火知識,廠區內也未配置相應對的正確消防設備,最終釀成這場大火慘劇。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