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7月15日召開三中全會 「新質生產力」能否加強刺激經濟受關注

郭正原 2024年06月27日 15:23:00
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宣布,慣例著重經濟的三中全會將於7月15日召開。(美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宣布,慣例著重經濟的三中全會將於7月15日召開。(美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27日由總書記習近平召開主持會議,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會上並決定,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將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人民網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聽取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稿在黨內外一定範圍徵求意見的情況報告,決定根據這次會議討論的意見進行修改後將文件稿提請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BBC中文網指出,由於本屆三中全會脫離近40多年來的慣例,因此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首先,此次三中全會日期比慣例晚了將近一年,國際媒體猜測中共是否內部意見不一,抑或是疫情後經濟不振使改革進程不得不延後。此外,前外長秦剛和前防長李尚福落馬後一直未有官方定性,本屆全會是否將撤銷其中央委員身份並公布更多細節,也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另一方面,中國面臨複雜而危險的外部環境,中美競爭加劇且美國大選在即,貿易摩擦、科技封堵、台海緊張,這些議題不僅限於經濟,但都為中國發展前景劃下問號,也使中國內外都矚目此次三中全會能為上述挑戰提供何種答案。尤其「三中全會」在中共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的教科書中被描述為「開啟了改革開放」,此後歷屆三中全會大都聚焦經濟改革,往往對中國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延伸閱讀:習近平延安主持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 再度強調打擊軍中貪腐決心

 

一中全會,一般在中共全國黨代會閉幕後立即召開,主要進行人事安排,比如確認政治局常委人選,以及中央書記處成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

二中全會,在全國黨代會後第二年春季「全國兩會」前召開,通常為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國家機構推薦領導人選。

三中全會,一般在在第二年秋季,通常就經濟改革發展作出重大決策。一些具有重大轉折性的決策,多出自三中全會,比如開啟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中全會,一般在第三年秋季,通常會進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往屆還有中央軍委人事變動,如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五中全會,一般在第四年秋季,逐漸固定為對下個五年規劃(比如,十四五)提出建議。

六中全會,一般在第五年秋季,主要聚焦黨建,比如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凖則》,並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七中全會,一般在第六年秋季,為下一屆黨代會做程序上的凖備。

 

習近平在執政的第一個任期內(2012「十八大」後),大致遵循上述慣例,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其第二個任期(2017「十九大」後),開始打破慣例,「三中全會」在時間上大大提前,不但首次於春季召開(2018年2月),與二中全會僅相隔一個月;內容上也打破慣例,主要聚焦機構改革,從黨到國家機構都有所涉及,力度極大,也在這次三中全會前幾天,中共中央提出修憲建議,包括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

 

到了第三個任期(2022年「二十大」之後),二十屆三中全會從目前公布的議程框架看似乎並未打破慣例,會前已明確要「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而且有鑒於十九屆三中全會與經濟改革無關,使得今年7月的會議可能成為十年來第一個重點探討經濟改革的全會;但在時間上,這次會議又一次打破慣例,大大推遲,在黨代會之後的第三年7月召開。文革結束至今中共最晚召開的三中全會是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在黨代會後第三年10月召開,會期僅一天。

 

(延伸閱讀:習近平指美誘騙中國主動攻台 美國務院官員駁斥強調首重和平穩定

 

BBC報導引述專家看法,普遍關注三中全會對經濟方面的方向。北京的安邦智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財政和經濟創傷在2022年顯現,讓2023年企業信心、老百姓信心都嚴重不足,中國經濟恢復遠不如預期,這種背景下,社會各界對於中國下一步如何改革的預期在上升。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指出,三中全會的召開正值關鍵時刻,公共部門(政府投資、國企等)的行動有助於穩定增長;但私企和家庭的情緒依然低迷,現在看到情緒有觸底跡象,還有全球保護主義情緒高漲,因此明確而有力地傳達支持性政策方向有助於鞏固近期的積極勢頭,幫助經濟走上更可持續的復甦之路。

 

但也有專家認為7月的會議,更可能出台的是漸進式改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直言:「在當下這個時間點,我們應該避免預期過高(over-expactation)。」他認為,目前的整體環境是「政策擺錘」(policy pendulum),政策總會從左邊擺到右邊,跟意識形態無關,因為面臨的關鍵性挑戰總是在不斷改變,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中國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收入分配問題,不平等問題等等;外部則有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黃益平強調:「所以這些都可能意味著國家安全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在此環境下,我們不應該期待一個非常大膽的、市場為導向的自由化改革。」

 

(延伸閱讀:六四35年後 華爾街日報:中國面臨國際新一波反制潮

 

徐天辰也認為突破性的改革可能性不大。他表示,「我們並不指望(今年的)三中全會會像 1978 年的那樣具有開創性。因為領導人採取的是漸進而非激進的改革方式。不過,這次會議將為領導人提供一個平台,向市場傳達他們對中國未來5—10年的願景。」

 

專家普遍認為,預計三中全會提及最多的詞將是去年9月習近平首次提出、今年3月「兩會」期間大量曝光的「新質生產力」。經濟學人智庫(EIU)則列舉了8個可能在三中全會出現的具體議題,分別為:延遲退休、財政改革、保障民營經濟、放鬆土地制度、新稅制(房產稅、財產稅等)、取消戶口限制、進一步開放經濟(取消外資所有權限制等)、激進的促進生育政策。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