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配合北京 對台衝擊將比斷交有感

湯名暉 2024年07月01日 07:00:00
北京「22條意見」的解釋權彈性極大,個人層面得面對中國海外警察站執行長臂管轄的風險,尤其是承認北京對台灣主張的國家,都有可能配合執法。(本報合成畫面)

北京「22條意見」的解釋權彈性極大,個人層面得面對中國海外警察站執行長臂管轄的風險,尤其是承認北京對台灣主張的國家,都有可能配合執法。(本報合成畫面)

2018年2月28日北京提出31項《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心靈契合」成為對台政策的核心理念與目標,但是在六年後的今日看來恍若隔世。6月21日由政法系統推出的《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在海峽論壇舉行後一周便公佈,幾乎在籌備兩岸交流盛會的期間,中央對台領導小組副組長看似難以周全兩方事務。同樣是以和統作為政治利益的兩種舉措,一方積極推動「心靈契合」的理想,另一邊卻是選擇「寧左勿右」的表態,不免流露「心靈契合」的討論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內部壓力。

 

等不到對話的「22條意見」

 

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民進黨總統票數未能過半,台灣內部的政爭一度讓北京有了期待。同一時間內,台灣內部訪中的同溫層轉述的意見太過於樂觀,北京似乎忘卻2000年時民進黨的票數更少,但是態度卻更為堅定地靠向基本盤。原先預期相對弱勢的賴政府能比高票當選的蔡政府更好對話,但是始終未能如願等到一個能被中共內部接受的520講話,6月份的國會政爭也未能影響民進黨的意志,甚至在黃埔百年的活動也不見轉圜,北京內部和統意見的期待落空,使得非軍方的強硬派影響力持續增長。

 

近年兩岸關係未見有感的改善,各個系統都需要展現存在感與功能性,受限於兩岸政治氣候,台辦在送往迎來的功能日漸縮減,解放軍的功能性反而日漸突出,政法系統逐漸浮上公共視野,即使不是武統的主要系統,路線也將更為強硬。解放軍的功能性建立在武統之上,這是中共不可動搖也不會放棄的統一工具,但是其他部門的利益就不必然如此,人大和政協系統若是選擇支持武統,是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治失敗,也是跨黨派協商的失能。

 

重申政治底線 轉移內部焦點

 

雖然「22條意見」的高度還不到政策的層次,不盡然能代表中央對台領導小組已拍板定案,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是北京不同系統能夠跨出本位主義,甚至共同推動情勢發展,也表示純粹的「心靈契合」或將退出主流意見。身為「刀把子」的政法系統固然不會以武統為訴求,但是「22條意見」不惜在海峽論壇結束後釋出,解放軍也在發布後的隔日出動41架次軍機四面擾台,佈署與路線幾乎延續「聯合利劍2024-A」的思路。這也反應海峽論壇的收效不如以往,衡量之下仍值得放行「22條意見」,以及高強度的「灰色地帶衝突」支撐意見的重量。

 

中共三中全會於7月15日即將召開,內部正面對極端氣候影響而發生的南澇北旱,南方各省推行「水稻上山」造成的民怨,使得2019年推動的青年返鄉政策面臨挑戰。中國傳統以農立國,將近五億人的農業人口吸納隱性失業,可謂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對於北京而言,只要對台政策的定性不變,問題的排序是可以調整,「22條意見」重申政治底線,也算是完成階段性工作,集中精神處理國內問題。

 

慎防北京於第三國「長臂管轄」

 

「22條意見」的解釋權彈性極大,個人層面得面對中國海外警察站執行長臂管轄的風險,尤其是承認北京對台灣主張的國家,都有可能配合執法。受到以巴衝突的影響,「全球南方」不滿西方國家厚此薄彼的標準,對於俄烏戰爭的立場更為疏離。另一方面,北京經營十一年「一帶一路」的部分目的是為贏得支持統一的聲浪,只要相對有全球過半人口不對兩岸問題發表意見,或是坐視既成事實的發生,就能在統一戰線立於不敗之地。

 

近年許多南方國家都承認北京對台的主權論述,相關單位應極早盤點哪些國家已在正式外交文書承認中國的主張,或是與北京有警察合作或是海外警察站。北京的「22條意見」的對象主體微觀至公民層面,更有可能成為往後在海外對台灣人執法的參考,未來需慎防會不會形成更明確的政策或是成為「反分裂法」的補充條文。如果「全球南方」陸續配合北京執行長臂管轄,對我國各界的衝擊將比斷交更有畫面感。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