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從烏俄和平峰會看北韓核武議題

李怡頤 2024年07月02日 00:00:00
烏克蘭和平峰會在瑞士舉行,超過90國領袖參與。(美聯社)

烏克蘭和平峰會在瑞士舉行,超過90國領袖參與。(美聯社)

烏俄和平峰會(Summit on Peace in Ukraine)甫落幕,本文就「反西方聯盟」之觀點,淺談北韓擁有核子武器之議題。

 

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北韓」)進行制裁一直是聯合國及民主國家反對北韓追求核子武器的主要打擊策略。如今,在金正恩的領導下,這可以說是一項無效策略,甚至可能變相引發人權之侵害。

 

人權及相關保障不但是聯合國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聯合國憲章》的創始精神之一,亦是明訂於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 Development Programme)報告中的焦點任務。綜觀目前的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資金、禁止奢侈品進口、限制北韓資源或勞動力的出口等,似乎企圖孤立北韓。諷刺的是,這種國際孤立可能正是北韓政權所希望的,因為金正恩得以加強其政治控制。

 

有鑑於此,當地公民的人權成為最為當前北韓核武議題之下最緊迫的問題。原因在於現今當地居民在代表民主和自由社會之聯合國與美國和代表極權主義國家的北韓盟友中國和俄羅斯的雙邊夾擊之下,成為代罪羔羊。

 

《核不擴散條約》(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於1968年開放簽署。目前針對北韓違反該條約之行徑其實並無快速且實質的解決方法,尤其考慮到金正恩於2022年間曾創下一天發射多達23枚飛彈的紀錄。即便如此,當前仍有兩項相關議題有盡速解決之急迫性。首先,對北韓工業和勞動力資源的依賴需降低。其二,俄烏戰火須盡快止息。

 

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東協)為首之區域策略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制裁策略相比,前者可說是採取消極進攻的態度。在沒有具體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東協在處理核武議題上一直追隨聯合國的方針,但實際作為可算陽奉陰違。東協十個成員國皆與北韓擁有正式外交關係。與此同時,這些垂眼於北韓工業和勞動力資源等經濟利益的國家使得西方民主國家在解決核武問題上陷入僵局。

 

睽違二十四年,俄羅斯總理普丁(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於六月18日訪問北韓。這項舉動無疑拉攏了「反西方聯盟」之間盟友的關係,也顯示俄羅斯對烏克蘭之侵略行為進一步鼓勵北韓對抗西方民主國家所長期企求的和平、自由理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缺席同月15日至16日間於瑞士舉行的烏俄和平峰會。這意味和平並非「反西方聯盟」的最終目標,同時暗示他們在違反平等和主權的國際準則(international norms)方面的確有恃無恐。

 

對北韓之制裁可以追溯至2006年。當時金氏家族(金正日為父,金正恩為子)開始透過發射核子飛彈對國內、外展示權力和威信。儘管在北韓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2003年,包括中國、日本、北韓、俄羅斯、南韓和美國在內的「六方會談」曾努力實現去核武,但收效甚微,北韓發射飛彈的數量不減反增。

 

隨著金正恩的野心逐漸擴大,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制裁行動也漸漸地顯露聯合國作為全球霸主(hegemon)的影響力正在下降。以現實主義(Realism)的角度回顧美國對此一議題的歷史,其對聯合國之資金貢獻間接說明美方的立場。在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曾有意減少或完全取消對聯合國計畫的自願性捐款。當時,美國對聯合國的資金貢獻縮減至6.742億美元,佔總貢獻的22%。三年後,雖然拜登(Joe Biden)扭轉了這些政策,將美國於2022年的貢獻增加到18億美元(佔總貢獻的18%),但仍然無法增強聯合國相關行動的影響力。

 

美國作為霸權國家之一,可能最終還是終結北韓擁核的推手。考量北韓目前的飛彈技術,中程有效射程為2000公里到45000公里;從北韓啟程後,將觸及阿拉斯加邊緣。這無疑是在挑動美國的敏感神經,更不用說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國家。雖然聯合國影響力的減弱促使說服東協國家放棄眼前的利益變得更加錯綜複雜,然而只要美國的後院——阿拉斯加仍是一個潛在目標,美方則有責任和義務提供資金、資源等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予他國。這種承諾不僅對其自身有利,也對更大的目標——促進區域安全與全球和平有益。

 

※作者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