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英國國會大選的勝利意味著英國再度實現政黨輪替,在野已長達14年的工黨終於重新獲得執政權。(工黨黨魁施凱爾與妻子/美聯社)
曾經負笈英國的我一直都很關注英國政經動態,這次英國2024年大選結果,發生了正如我先前所預見的政治格局丕變。根據BBC報導,工黨在此次大選中篤定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直至目前為止(7月5日),尚有6席開票結果尚未確認,但工黨在總數650席的英國國會中已至少贏得410席,比前次大選的201席多了一倍以上。原本執政的保守黨慘敗,這次大選只取得國會的119席,比前次大選獲得的367席大幅減少了大約248席。這標誌著英國選民對於保守黨長期執政的不滿達到高峰。
新國會將於7月9日第一次集會並選舉議長,正式開議日在7月17日。在英國,國會議員(MPs)負責代表民眾的利益與關切,尤其是在下議院中。他們的主要職責包括討論和提出新法律、在議會中質詢政府部長、以及投票表決。國會議員的工作包括議會活動和選區服務兩部分。在議會,他們參加辯論、委員會會議,並對新法案投票。在選區,議員則舉辦接待日以解決選民的問題,並參與當地活動以了解民眾的需求。
此次國會大選的勝利意味著英國再度實現政黨輪替,在野已長達14年的工黨終於重新獲得執政權。BBC的報導指出,工黨大獲全勝主要是得益於它在經濟和社會政策上的明確立場,以及對年輕選民的吸引力。
根據CNN的分析,此次大選的結果反映英國選民對於經濟不平等、社會福利縮減,以及公共服務品質下降的不滿。工黨這次的勝利可視為選民對現狀的強烈反彈,他們渴望經濟政策和社會正義領域的政策變革。
工黨在大城市和工業區取得壓倒性的支持,這些地區的選民長期以來受到經濟政策的影響最鉅。這意味著工黨能夠成功地吸引那些對未來充滿憂慮的選民,特別是年輕人和勞工階級。
台灣可以從這次英國大選結果學到什麼?台灣目前面臨的挑戰包括經濟成長放緩、社會福利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政治信任危機。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與英國相仿,因此台灣各政黨在未來選舉中有必要更加關注民生議題,並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來回應國民需求。
首先,經濟政策的調整是重中之重。根據《衛報》的報導,工黨在競選中承諾增加公共支出,提高最低工資,並對富人和大企業加稅 。這些措施旨在縮小貧富差距,提高社會整體福利。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需要重新審視現行經濟政策,特別是如何促進經濟公平和社會正義。
台灣年輕人面臨著高房價、低薪資和就業壓力等問題,這與英國年輕人所面臨的挑戰也頗為相似。政府應該提升對教育、創業和就業的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經濟機會,讓年輕人看到未來的希望。
其次,社會福利的強化也是工黨的重要的政策方向。工黨在這次大選中承諾增加對公共服務的投入,包括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台灣可以借鑑這一點,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尤其是更公平普及的教育和退休保障。
近年來,台灣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社會福利體系面臨巨大壓力。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確保老年人和其他弱勢群體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不僅有助於提高整體社會的幸福感,也能夠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
同樣地,民主參與和透明度的提升是維護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的關鍵。工黨在此次英國大選中積極推動政治透明度和反貪反腐政策,這方面的政策宣示相當受到選民青睞。台灣在這方面同樣需要努力,特別是政府決策的透明度還大有提升的空間。政府也應該透過各種管道鼓勵公民參與,增加政策制定過程的透明度,減少因為錯誤政策而導致公共資源的浪擲,真正把納稅人繳的錢用在福國利民的刀口上,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和信任。
最後,建立政治信任和維護社會穩定是實現長期發展的基礎。Axios的分析報導指出,英國選民對於工黨的信任主要源於其清晰的政策和對選民需求的回應 。這對台灣政黨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啟示,即必須以民生為重,真正解決選民關心的問題,就像當年李登輝總統所說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那樣,才能贏得選民的信任和支持。
台灣各政黨在競選中應該避免過度的意識形態對立,更多地關注具體政策和措施,並且透過務實的政策和真誠的溝通來贏得選民的信任,這樣才能夠實現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創造並確保台灣能夠因應氣候變遷、能源永續與區域和平的新未來。
這次英國2024年大選的結果,應該可以給台灣的執政黨和在野黨許多寶貴的啟示:任何執政黨在民主社會中都必然無法永遠執政,如果不能實現競選時對選民的承諾,與民意和人民需求漸行漸遠,下一次選舉恐將難逃失去執政權的結果。同樣地,在野黨除了監督執政黨之外,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應負責任地提出更好的具體政策。與英國一樣,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福利的強化、民主參與和透明度的提升、政治信任的建立,以及如何與「大陸」(對英國來說是歐陸,對台灣而言則是中國大陸)建立良性的既競爭又合作的特殊關係,都是攸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領域,執政黨和在野黨都應該提出負責任的具體政策解決方案。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