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專欄:致敬《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重啟核裁軍 防世界毀滅

羅世宏 2024年07月10日 07:00:00
在當前核武威脅再次飆升的高風險情況下,我們需要全球知識分子和公民共同努力,推動新一輪的核裁軍運動。(1980年代法國里昂反核武試爆/維基百科)

在當前核武威脅再次飆升的高風險情況下,我們需要全球知識分子和公民共同努力,推動新一輪的核裁軍運動。(1980年代法國里昂反核武試爆/維基百科)

聽起來像是危言聳聽,但實際上人類正面臨核武威脅最真實的時刻。全球知識分子應該挺身而出,呼喚與推動新一輪的核裁軍運動,就像當年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一樣。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1955年7月9日發表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The 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如今正好屆滿69年。該宣言由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聯名發表,強調核武對人類生存的威脅,並呼籲各國領導人採取行動避免核武戰爭。宣言中提到,核武戰爭將導致人類的毀滅,科學家有道德責任提醒世界,必須選擇和平解決衝突而非軍事手段。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不僅是一份警告,也是對全球核裁軍運動的啟動。該宣言呼籲各國放棄核武器,強調國際合作和對話的重要性。宣言發表後,促使了一系列的和平運動和反核組織的成立,如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

 

《羅素-愛因斯坦宣言》提醒我們,裁減核武和國際合作依然是防止核武戰爭的關鍵。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中,這份宣言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呼籲人類以智慧和理性應對核威脅,為未來的和平努力奮鬥。

 

時至今日,儘管冷戰已結束,但核武威脅仍然存在。此刻的人類似乎再次站在核武戰爭的邊緣,而且這次的風險可能比以往都高。

 

1955年7月9日,羅素(左)愛因斯坦發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The 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如今屆滿69年。(維基百科)

 

核武威脅的現狀與全球格局

 

近日,《紐約時報》已經率先推出系列深度文章探討核武戰爭威脅

 

根據國家安全專家亨尼根(W. J. Hennigan)在《紐約時報》撰寫的文章指出,核武戰爭的威脅已經懸在人類頭上太久。雖然我們至今依靠運氣和若干政策措施避免了核戰,但過往冷戰時期的保護措施早已不復存在。如今,核武大國的數量增多,包括依核武庫存量大小排序如下:俄羅斯(4489)、美國(3708)、中國(410)、法國(290)、英國(225)、巴基斯坦(170)、印度(164)、以色列(90)、北韓(30)。換句話說,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可能由國族主義、威權強人或人為錯誤導致的毀滅風險當中。在此一情況下,我們不能再無所作為,必須要求世界各國立即採取行動。

 

根據亨尼根的說法,現代核時代的風險更加複雜和多樣。冷戰時期的兩極對立已經被多極競爭所取代,新興核武大國一個又一個地冒出來。更令人憂慮的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核武競賽近期變得更加激烈,許多國家也在考慮發展自己的核武器。這些變化意味著,核威脅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真實。

 

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核武對峙


特別是俄羅斯總統普亭在2024年的演講中威脅,如果西方國家進一步干涉烏克蘭,可能會引發核衝突。根據美國情報評估,在普亭入侵烏克蘭的第一年,世界已經比想像中更接近核戰邊緣。如果各方防止核武戰爭的努力失敗,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美方在避免這一悲劇的過程中做出巨大努力。這段緊張時期的歷史顯示政府官員的思考和行動,以及他們面對不確定未來時的策略。未來兩年內,美俄之間最後一個主要防止核武競賽的條約即將到期,但全球不穩定局勢和地緣政治的變化使得領導人們不再轉向外交,而是繼續發展更先進的武器系統。最近關於俄羅斯開發太空核武器的情報,已經印證了此一威脅的存在。

 

美國在全球核裁軍中的角色

 

當今世界的核安全網非常脆弱,然而我們可以開始重新織補它。首先,美國需要在此一使命中發揮領導作用,不僅需要動員國際支持,還需要以身作則,畢竟美國擁有世界數量第二多的核武庫存與最強的投射能力。再者,美國總統不需要國會批准的情況下即有權採取多項行動,包括可優先推動重建與俄羅斯和中國的聯合資訊和危機控制中心,以確保不會因誤解而導致失控。

 

這種複雜的局面也需要新一輪的外交談判,以建立新的交戰規則。然而,當前的國際領導人似乎缺乏意願。美國可以透過重新啟動與俄羅斯和中國的聯合資訊和危機控制中心,來防止誤解和失控升級。這些便利雙方溝通與建立互信的「熱線」幾乎已經完全停擺,美國也應考慮放棄基於敵方發射警告的核武器發射策略,以降低因事故、人為或機械故障或誤解而引發核戰爭的風險。

 

公民社會與知識份子的責任

 

民主制度雖然無法完全防止戰爭,但可以對它進行約束。然而,核武器的使用從來都沒有時間讓選民參與討論或進行表決,因為一旦核武攻擊的訊號來臨,被攻擊方大約必須在15分鐘內做出是否以核武回擊的決策。因此,公民必須在國家與世界墜入最壞情況前發揮影響力。

 

我們不能讓下一代繼承一個比我們更危險的世界。《羅素-愛因斯坦宣言》的呼籲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包括英國文化研究與歷史學家湯普森(E.P. Thompson)和他的同代人倡議的「歐洲核裁軍運動」(European Nuclear Disarmament,簡稱END)對當前的世界仍有深刻啟示。這些歷史事件提醒我們,透過公眾的努力,核裁軍是可以實現的,因為歷史上曾經因為人為努力而獲得實現。

 

從1955年以降的幾十年間,全球人民意識到當時的核威脅,一群「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知識份子要求並實現了變革。這些努力終結了核武器的大氣層測試,顯著減少了全球核武庫存,並促使敵對國家進行對話以避免核武器被意外地動用。然而,這些承諾未能得到完全履行。

 

在當前核武威脅再次飆升的高風險情況下,我們需要全球知識分子和公民共同努力,推動新一輪的核裁軍運動。這麼做,不僅是向《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致敬,更是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我們不能讓核武戰爭的陰影繼續籠罩在他們的頭上,現在必須積極行動,以確保一個免於被人類愚蠢而快速毀滅掉的世界。未擁有核武器,也不可能在核武戰爭中成為贏家的台灣,既有道德制高點,也有實際需要,理當敢為天下先,站出來呼籲全球核武國家啟動新一輪核裁軍運動,因為台灣製造的高階晶片也是未來爆發核武戰爭時會用到的關鍵元件。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