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查記者都快滅絕了 我們還吃不上一口「放心油」

人民路56號 2024年07月13日 07:00:00
較之於地溝油,中國滿載食用大豆油的罐車運輸亂象同樣觸目驚心。(圖片取自微博)

較之於地溝油,中國滿載食用大豆油的罐車運輸亂象同樣觸目驚心。(圖片取自微博)

「在擁擠的馬路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騎著自行車馱著潲水桶的人,污濁不堪的潲水,在陽光下散發出讓人掩鼻的陣陣異味。

 

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就在廣州,有數百名民工正在從事這樣的『工作』:將從各大賓館裡收購來的潲水提煉成『花生油』。然後,有專人上門提貨,這些油將被用來炒菜、用來做餅乾、用來炸臭豆腐。」

 

這是1998年3月16日南方都市報發佈的報導《地下作坊潲水提煉花生油-本報記者粵湘千里追油記》的開篇。

 

從此,「地溝油」浮出水面,再也沒離開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南方都市報創立於1997年,作為都市化媒體的代表,它創辦之初就走了一條跟黨報不同的路子,以一系列轟動全國的調查報導迅速贏得名氣,打開市場。

 

此處所說的調查報導乃真正意義上的調查報導,通過臥底暗訪等手段來揭黑,引起公眾關注,促進社會進步。那些采風式觀光式的所謂調查報導不在此列。

 

南方都市報的地溝油系列報導由五組獨家暗訪組成,調查記者鄧世祥臥底廣州獵德城中村「煉油大軍」,並親歷在酒店、大排檔下水道裡收集潲水提煉地溝油,並加以香精冒充花生油再銷往餐廳的全過程。

 

全國各地媒體紛紛跟進,對地溝油窮追猛打。

 

1990年代末和2000年初,中國的調查記者們也有過一段金子般的日子,他們自詡為新時代的「扒糞者」。

 

「扒糞運動」(muckraker)發軔於19世紀末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高歌猛進,經濟體量超越英國,位居世界第一,但同時各種亂象頻出,如貪污腐敗、貧富差距、食品衛生、社會治安……為此,美國的美國調查記者們掀起了扒糞運動(muckraker),寫了2000多篇揭黑報導。

 

這些報導真正改變了美國。

 

以食品衛生安全為例。1905年調查記者厄辛克萊以打工的名義,在芝加哥的一家屠宰場臥底近兩個月,全程目睹了病死豬肉製成香腸的瘋狂景象,隨後寫出《屠場》,引爆輿論。

 

據說,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某日邊吃早餐邊讀《屠場》,當讀到香腸中混進死老鼠時,他大喊一聲「我中毒了!」把吃了一半的香腸扔出窗外,後來再也不敢吃肉。

 

《屠場》一書促成了美國國會通過了《純淨食品與藥品管理法》與《肉類檢查法》,美國食品和藥品從此變得安全起來。

 

2010年3月,南方都市報發佈地溝油調查報導12年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終於發佈《關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

 

通知很緊急,但似乎作用不大。

 

2011年3月17日,中國青年報發表文章《圍剿地溝油》,報導援引時任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及油脂技術工作組組長何東平教授的調查資料,估計我國每年有200萬-300萬噸地溝油流回餐桌,這意味著當時全國15%左右的餐館都在使用地溝油。

 

圍剿未見成效,地溝油還在進化。

 

2011年10月,浙江省金華市爆出 「新型地溝油事件」。當地已經不滿足於從潲水提煉了,而是從劣質、過期、腐敗了的動物皮、肉、內臟進行簡單加工提煉後生產出來油,銷售到了安徽、上海、江蘇、重慶等地的油脂公司,最終進入食品領域。

 

2018年4月,成都起航巴蜀印象火鍋店將餐後廢棄油脂回收加工製成「老油」,添加到新的全牛油紅鍋鍋底和鴛鴦鍋的紅鍋鍋底中,對外銷售供顧客食用。

 

2020年6月,新京報曝光了小龍坎火鍋陝西一門店兩年內制售2噸地溝油,加工成火鍋鍋底,再次售賣給顧客。

 

如此種種,前赴後繼。

 

「5月21日上午十點,一輛罐車緩緩駛入河北燕郊一家糧油公司。一個小時後,這輛罐車滿載三十多噸大豆油駛出廠區。

 

鮮為人知的是,這輛滿載食用大豆油的罐車,三天前剛將一車煤制油從寧夏運到河北秦皇島,卸完後並未清洗儲存罐,就直接來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

 

這是2024年7月2日,新京報發佈的報導《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的開篇。

 

較之於地溝油,這種罐車運輸亂象同樣觸目驚心。

 

其實早在2005年12月,南國早報就發表報導《罐車清洗難防交叉污染 拉完危險化學品後又拉食品》,披露南寧市槽罐車的運輸監管還處於「真空」狀態,罐車拉完危險化學品後,簡單清洗後又拉食品。

 

據報導,這些罐車拉完汽油拉糖蜜,拉完柴油拉酒精,拉完燒鹼拉雙氧水……但是清洗罐車的居然來自污水溝。

 

10年後,也就是2015年,湖南電視臺都市頻道 《都市1時間》報導,《真相大調查》記者歷經半個月,橫跨湘粵兩省,行程三千多公里,揭露了一個嚴重威脅食品安全的黑色運輸「潛規則」。

 

據報導,湖南衡陽、永州等地不少罐車裝載強腐蝕性化學品運送到廣東後,為節約成本避免車輛放空回程,會在當地裝載食用油運回。這些食用油有一部分被運到了長沙縣,經過分裝,直接貼標出售上市,最終流向了市民的餐桌。

 

到今年,又過了差不多10年,新京報的此次報導令人髮指,一則涉事企業可不是貪小便宜的無良商家和小作坊,是國字頭的央企;二則這居然已是罐車運輸行業裡公開的秘密。

 

10年又10年,罐車運輸的亂象就是刹不住,還越演越烈。

 

豈止是地溝油和罐車混裝,這些年的食品安全亂象,如大米里有「石蠟」、鴨蛋裡有「蘇丹紅」、火鍋裡有「福馬林」、銀耳裡有「硫磺」、牛奶裡有「三聚氰胺」…… 皆為媒體報導率先披露。

 

當媒體報導之時,亂象存在已許久;當媒體報導之後,亂象還在繼續且迭代翻新。

 

更令人沮喪的是,在這漫長的食品安全保衛戰中,媒體卻最先敗退下來。

 

2011年,傳播學者張志安發佈了一項《中國調查記者生態調查》,直言「即使用最寬鬆的定義標準,全國調查記者也不過數百人」。當年他聯繫到了334名調查記者。

 

張志安的研究本在哀歎中國調查記者的困境。他想到了這個群體在走向消亡,但沒想到消亡的如此迅速。

 

隨後的幾年裡,當各式力量想盡辦法摧毀調查記者時,本受惠於調查報導的民眾並沒有堅定地站在記者一邊,反而在一波接一波的汙名化記者風潮中,向他們投去了冰冷的石塊。

 

2013年,網上有一個熱詞:「地命海心」。它是 「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的縮略,完整版為:「吃地溝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生日本人的氣,砸中國人的車。」

 

調查記者就像那倒楣的車,被砸的遍體鱗傷,倉皇離場。

 

到了2017年,張志安在撰寫《新媒體環境下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變化報告》時,只能聯繫到175名調查記者。

 

6年時間,調查記者數量腰斬一半,但真正還有空間有能力操作調查報導的記者則是寥寥可數。

 

2018年,張志安估算在從事一線深度調查的記者不過數十人。

 

又一個6年過去了,如今這個數字也許就剩下零頭了。

 

時代巨輪滾滾前行。從1998年到2024年,橫跨兩個世紀,變遷何其大也。在多重衝擊下,調查記者及媒體日趨凋零,我們漠不關心,沉溺於宏大敘述和情緒狂歡中,殊不知有些東西根本沒變,比如我們還是吃不上一口放心油。(本文轉載自《中國數字時代》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