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新一代戰機研發應參與國際合作案或爭取授權生產

諸葛風雲 2024年07月18日 07:00:00
中科院「織女星計劃」喊停,台灣要研製下一代戰機,不能再單打獨鬥,而是要和國際合作交流。(圖為英日義合作的先進戰機繪圖,合成圖片)

中科院「織女星計劃」喊停,台灣要研製下一代戰機,不能再單打獨鬥,而是要和國際合作交流。(圖為英日義合作的先進戰機繪圖,合成圖片)

近日媒體報導原先中科院航研所正在研發的航空發動機進階關鍵技術的「織女星計劃」因無法突破關鍵技術而被喊停,國防部也了解台灣後續規劃研製下一代戰機(ADF),不能再採行單打獨鬥模式,必須朝向與國際合作模式,才能真正突破難關,同時提升國內航太技術實力加入國際供應鏈。

 

首先國防部這項決定非常正確,放下了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國X國造」的意識形態,真正務實的進行空軍新一代戰機的取得規劃;長期以來筆者團隊參考美國/韓國/土耳其/日本等國際開發案例持續再提醒以目前分屬漢翔及中科院等單位的研發能力恐怕不是台灣可單憑一國之力獨立完成研發第五代戰機,且目前美國對於第五代戰機的技術管制,台灣無法藉由技術轉移,但可採購現有裝備進行整合的限制之下,除了自研自製之外還有哪些方向可以思考?分析如下

 

一、第五代匿蹤戰機技術領域分析

 

首先第五代戰機可區分為八個主要領域(★代表核心系統不可缺少):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一、機體:匿蹤戰機的外型包含了雷達匿蹤幾何設計以及匿蹤塗料兩部分。

 

1、雷達匿蹤幾何設計:雖雖然馮世寬主委(大鵬部長) 在2022年曾表示戰機外型、結構都已設計好,已經過風洞試驗,只剩下發動機及可變噴嘴,但相信應僅止於初步的構型設計,在缺乏發動機的來源之下無法進行細部設計,但機體設計部分可能是台灣最有把握完成的部分。

 

2、匿蹤塗料:中科院雖然曾進行黑狼和盧山這兩個計畫,但都沒有下文,目前空軍的F-16V是直接採用美國的Have Glass II塗層,是美國最新的匿蹤塗料,應用在F-16C/D、F-22、F-35A/B/C、F/A-18E/F 等戰機上,但屬於管制品不可能技術轉移及大量提供,合作應為較佳選項。

 

二、發動機:中科院的「織女星計畫」是自2014年開始規劃,第一階段預定於2016年完成建案預計投入約百億元預算,至2023年取得12項熱鍛技術,但仍不足以製造出78.7千牛頓kN ( 17,700磅力) GE F404等級的大推力發動機,更遑論空軍期望的97.9 kN(22,000 lbf )GE F414等級的先進發動機,其原因就是織女星計畫是以IDF的TFE-1042-70(F125-GA-100)發動機為基礎,由下表可知,其核心為4級軸流式結合1級離心式的設計,與各國先進發動機的軸流式3個低壓級和7個高壓級壓縮鍛設計完全不同,而且IDF研發時發動機的雲漢計畫是有美國蓋瑞特(現Honewell)公司共同研發,現有美、歐軍用發動機技術集中在美國普惠(PW)、奇異(通用電氣GE)、英國勞斯萊斯/歐洲噴射機(RR/EuroJet)、法國賽峰飛機發動機(Safran Aircraft Engines/原Snecma)這四家手中,發動機一直是航空工程界的聖盃,所以織女星計畫一開始就不被看好;而韓國最新的KF-21匿蹤戰機則直接採用GE的F414作為動力來源,土耳其的可汗(Kaan)匿縱戰機則直接採用GE的F110發動機,美國曾在2022年同意出售4具GE F414發動機發動機給台灣進行戰機研發,所以目前看來可由GE的F414、F110或是PW F100來尋求美國出售引擎,F100跟F110可以跟現有F-16共用引擎具有後勤共用優勢。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三、★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空用雷達:2017年2月7日中科院電子所曾展出AESA雷達原型,但後來就沒下文了,據信也已現況結案,反觀韓國在T-50高級教練機衍生出來的FA-50輕型戰機採用雷神(RTX)公司的Phantom Strike幻影之擊雷達已經開始外銷,以及F-16V上的諾斯洛普·格魯曼(NG) AN/APG-83型雷達(尚未輸出整合到其他國家戰機)都是可以考慮購入整合。

 

四、★EW電戰系統:中科院在90年代研發過CS/ALQ-74電戰莢艙並未成功,2020年又推動「玄戟專案」因技術門檻太高而作罷,空軍希望IDF整合F-16的AN/ALQ-184電戰莢艙也因中科院拒絕提供美國MIL-STD-1553匯流排定義而觸礁,使得IDF長期缺乏自衛電戰系統形同裸奔,未來整能整合國外現成系統。

 

美國曾在2022年同意出售4具GE F414發動機發動機給台灣進行戰機研發。(圖/GE公司)

 

五、★EO/IR光電紅外線系統:內建紅外線/雷射測距指示、標定IRST紅外搜索和跟蹤EOTS電子光學瞄準系統,就是近來我們的F-16V使用的AN/AAQ-33 Sniper狙擊手莢艙,這是對付匿蹤戰機還有對地攻擊的利器,台灣應採合作整合研製。

 

六、★DATA LINK資料鏈:F-16除了有簡易版LINK-16(博勝)資料鏈之外還有內建網路提供友機戰術資料交換,而IDF只能倚靠語音指揮,在第五代戰機都已網路化、具備戰場超感知能力提升的情況下作戰能力有加乘功效,台灣唯有依靠即將引進的LINK-22來提供國造裝備及法製裝備進行資料交換與聯合作戰。

 

七、空對空飛彈:匿蹤戰機最重要的是設有機腹彈艙以降低雷達迴波訊號,但所攜帶的紅外線空對空飛彈就必須具有發射後鎖定(Lock-on After Luanch,LOAL)能力,目前台灣可以取得只有美製AIM-9X響尾蛇空對空飛彈,這類攻擊能力還可搭配聯合頭盔瞄準系統(Joint Helmet Mounted Cueing System, JHMCS),就可進行離軸發射攻擊能力(大偏軸),這也是目前台灣應該極力思考合作升級的優先選項。

 

八、忠誠僚機CCA:很多人都誤以為F-16 X-62 VISTA是要將F-16作為忠誠僚機,其實那是作為AI學習飛行的載具在替AI建立所需的資料,目前忠誠僚機以美國通用原子MQ-20復仇者(Avenger)以及澳洲波音的MQ-28 幽靈蝙蝠(Ghost Bat)較為成熟,這也是漢翔可以與之進行合作。

 

二、現有國際合作計畫:

 

扣除俄羅斯的SU-57(T-50)、Su-75及中國殲20(J-20)、FC-31(J-35)之外,目前推動中的計畫如下:

 

1、韓國/印尼KF-21獵鷹戰機: 2001年3月韓國總統金大中在韓國空軍學院的畢業典禮上首次宣佈了KF-X先進多用途噴氣式戰鬥機專案,由韓國主導、印尼參與研發與投資,由韓國航空宇宙產業(KAI)與洛克希德·馬丁共同研發,並由韓華系統及LIG Nex1開發所需次系統,2022年7月19日完成原型機首飛,預定今年2024年開始量產;依照2015 年政府審計顯示,開發成本為8.8兆韓元(約62.04億美元/約2012.8億新台幣)。

 

韓國新開發KF-X戰機。(取自KAI臉書)

 

2、土耳其國家戰機TFX可汗(Kaan):2010年12月15日決定設計、開發和製造一種匿蹤,雙引擎全天候空優戰機,由土耳其航空航太工業公司(TAI)和BAE系統公司開發,將取代土耳其空軍的F-16戰隼飛機;在與勞斯萊斯(RR)的發動機合作官司後,目前採用GE的F110 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原型機於 2023 年 3 月 16 日進行了滑行和地面測試。

 

3、印度先進中型戰機(Advanced Medium Combat Aircraft, AMCA):計劃於2010年啟動是印度為印度空軍和印度海軍開發的單座、雙引擎、全天候第五代匿蹤多用途戰機,將取代蘇愷Su-30MKI空優戰機,目前先採用GE的F414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原型機仍在研發中。

 

4、日/英/義:「全球空戰計畫」(Global Combat Air Programme, GCAP):是由英國、日本和義大利共同開發第六代隱形戰鬥機,將取代英國皇家空軍(RAF)和義大利空軍服役的歐洲戰鬥機颱風,以及日本航空自衛隊服役的三菱F-2,2022 年 12 月 9 日宣布啟動,原型機將於2027年首飛,生產型飛機將於2035年開始投入使用。

 

5、德國、法國與西班牙合作的「未來戰鬥航空系統」(Future Combat Air System, FCAS):是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共同研製的以第六代戰鬥機為核心的新世代空中作戰系統,包含新一代戰機(NGF)和無人機群等,預計接替法國空軍的飆風戰鬥機、德國聯邦國防軍空軍的颱風戰鬥機和西班牙空軍的F/A-18黃蜂式戰鬥攻擊機,2017年開始推動,原型機首飛預計於2025年左右進行首飛,並於2040年左右開始服役。

 

由前述可知新一代戰鬥機各國都紛紛採取國際合作方式推動,以韓國為例,透過T-50金鷹高級教練機以及FA-50輕型戰鬥機的升級,安裝了AESA雷達、AN/AAQ-33狙擊手(Sniper)莢艙、AIM-9X響尾蛇飛彈、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JDAM導引炸彈,並在洛馬公司的合作指導下,歷經20多年才終於將在今年開始量產,而且非常穩健的分為三個批次逐次發展量產將KF-21研發出來。

 

三、台灣可以進行的努力的方向:

 

前空軍F-16飛官17隊隊長黃楊德上校(芒果教官)各路關心國家國防發展的軍迷航一再呼籲,台灣必須站在巨人肩膀上,第五代戰機科技門檻非常高,就連台灣1980年代研發IDF戰機也是在美國通用動力GD(現部門併入洛克希德馬丁)以及蓋瑞特公司協助之下才順利研發成功,更何況現在難度更高的第五代戰機,未來可行方向如下:

 

1、參與國際合作:加入現有推動中的國際合作計畫,但以台灣目前國際處境難度仍然很高,或許可以考慮找目前仍在猶豫的瑞典共同研發下一代戰機計畫。

 

2、循韓國模式:向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波音、諾格,或是英國BAE等正式申請技術合作指導(需國務院核准),並將國際間成熟裝備整合進來,不要再另行研發所需裝備,以降低風險與研發時程。

 

3、將IDF升級為4.5代戰機:相關單位必須放下本位主義,可先行將IDF升級為4.5代戰鬥機作為第五代戰機的技術驗證機,安裝國外現成裝備:如AESA雷達、電戰莢艙、狙擊手莢艙、AIM-9X響尾蛇飛彈、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JDAM導引炸彈、聯合頭盔瞄準系統(JHMCS)、小牛飛彈等等,也等於先證明相關單位具有整合第五代戰機所需技術的能力。

 

四、外購爭取授權生產並加入供應鏈

 

大約15年後台灣將面臨約130架IDF以及約60架幻象2000-5戰機的汰換需求,可考慮對美採購F-35A/B閃電II匿蹤戰機(5代戰機)及F-16 C/D Block 70(4.5代戰機)作為機隊主架構。

 

目前F-35累積訂單已超過2500架,截至 2024 年 3 月 12 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交付了超過990架F-35戰鬥機給美國軍方、合作夥伴和其他國家。而洛馬公司生產線正全力運作,目前每年可生產75架~110架,2024年3月12日美國五角大廈12日宣佈,正式批准F-35戰機進入全速量產階段(FRP),每年產量可提升到170架,所以目前看來F-35的交機速度可能會越來越快,若美國今年大選結束後可適時提出30~60架採購需求,且F-35A(空軍傳統起降型)單價已降至7790萬美元比F-35B(海軍陸戰隊垂直起降型)1.77億美元低非常多,另保守估計台灣自行研發戰機恐價格也會非常高昂。

 

F-16作為目前最成功的戰鬥機,C/D型Block 70升級到4.5代戰機後,換裝GE的F110發動機後爬升率已超過幻象2000戰機,總體戰力及性能已直逼波音F-15EX,加上有後勤統一的優勢,可考慮爭取授權由漢翔生產,如此可兼顧國內航太產業發展及加入美國供應鏈的優勢。

 

F-16作為目前最成功的戰鬥機,C/D型Block 70升級到4.5代戰機後,換裝GE的F110發動機後爬升率已超過幻象2000戰機,圖為蔡英文2011年11月間校閱F-16V BLK20型。(資料照片/陳愷巨攝)

 

五、他山之石

 

2019年5月28日波蘭宣布向美國擬採購32架最新型F-35A戰機,以取代冷戰時期蘇愷-22、米格29戰機;美國於2019年9月11日批准了總金額65億美元軍售案,但遲未獲得交機;因此波瀾開始尋求其他來源,波蘭於2023年9月7日與美國波音公司簽署採購32架F-15EX戰機的協議且波音宣布正與波蘭廠商合作討論建立生產線可能性,另傳出波蘭同時也在接觸韓國詢問KF-21戰機獲得每架約6000多萬美元報價,經過這波操作後洛馬公司緊急宣布F-35A戰機將於2025年第三季開始交機。

 

結論:台灣的軍工產業必須進行全面重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

 

台灣軍工產業主要以軍備局(聯勤)生產製造中心的各兵工廠、中科院、漢翔公司、台船等為政府所主導,過去10多年來,中科院成立許多研發專案、匡列金額龐大的預算多在量體不足,能力與經驗不足情況下,部分專案未如預期,如:海軍的迅聯系統(不符需求)、海基相位陣列雷達(PESA爭議)、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從2013年研發至今仍未完成測評)、陸軍的銳指專案(戰術平板)、空軍的玄戟專案(電戰莢艙)、IDF戰機的RWR預警系統、尖兵無人機、延宕三年的無人機反制系統等都顯示中科院研發未能滿足軍種需求;漢翔在勇鷹高級教練機研發生產後將重點置於研發螺旋槳的初級教練機,忽略空軍的作戰需求優先,給予IDF戰機升級或是進行第五代戰機的技術驗證,中科院航研所與漢翔公司,一個負責研發、一個負責製造,應該進行垂直整合將相關單位進行整併,以提高研發能量與運作效能,加上中科院行政法人、兵工廠軍事機關的限制,其軍職人員佔用國防部員額、科技聘僱人員待遇及進用、高官轉任、近親繁殖、人事陳苛等媒體所披露問題,都使得相關研發計畫與現實脫節或是趕不上軍種戰備需求,織女星計畫就是台灣武器研發困境的縮影,必須衡量國力與掌握技術極限,引進國外技術或是整合國外現成裝備在台灣自行研製載台上,如同自製防禦潛艦(IDS)海鯤艦,就是非常成功案例,台船在歐美指導下設計的船體使用美國最先進的作戰系統、聲納、歐洲的機電設備,打造出先進的柴電潛艦。

 

台灣無法以一國之力閉門造車土法煉鋼,必須站在巨人肩膀上,抓緊目前國際有利情勢,加強與國際合作;同時整合國內軍工產業,最好能將中科院、兵工廠也公司化,甚至與漢翔公司合併,運用公司治理優勢消除冗員提升效能,才有辦法組成軍工產業國家隊,提供國軍高性能武器裝備。

 

※作者為大學助理教授、軍事部落客YouTuber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