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潛艦國造計畫在籌備時,出現大、小潛艦之爭,不只左右當時的設計方向,未來也將影響國軍水下戰力的運用方式與發展路線。(軍聞社提供)
日前中國一艘094型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在一艘護衛艦的哨戒下,以浮出水面航行的方式,由南向北通過台灣海峽。雖然走的是海峽中線以西、靠近中國海岸的航道,但剛好有台灣漁船在附近作業,拍下了罕見的近距離照片。就各種跡像來研判,這艘潛艦應該是要前往北方的造船廠,進行定期的維修保養,會浮出水面航行,是因為台灣海峽的水深太淺,094型的潛航排水量破萬噸,不上浮會有碰撞的危險。這不是第一次發現有中國潛艦通過台灣海峽,在2021年時,美國的商業衛星也曾拍到類似的情況,當時一樣是上浮航行,才會被發現。這兩次事件都說明一點,台灣海峽非常不適合潛艦活動,這個特性也讓台灣的潛艦國造計畫在籌備時,出現大、小潛艦之爭,不只左右當時的設計方向,未來也將影響國軍水下戰力的運用方式與發展路線。
台灣海峽屬於大陸棚地型,平均水深只有60公尺,特別是澎湖群島西南方的台灣淺灘,面積達台灣本島的四分之一大,橫亙在海峽中央,海水深度更淺,有一大部份甚至不到10公尺,連大型船隻都有可能會擱淺,更不用說潛艦了。也因此有許多人認為潛艦在台海作戰中難以發揮戰力。再加上台灣的處境困難,不易從國外取得潛艦這種戰略性武器,導致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對於發展潛艦意興闌珊。除了先前從義大利購入的袖珍型小潛艇,與美國移交的2艘二手茄比級潛艦外,一直無法取得新的潛艦。但隨著中國水下戰力快速發展,擁有越來越多的潛艦,台灣開始感受到威脅,因為台灣東部緊鄰太平洋,平均水深達1000公尺以上,非常適合潛艦活動,解放軍的潛艦可以繞行到這片海域,攻擊戰時疏散到此處的台灣海軍艦艇,並封鎖台灣。
為了反制這樣的封鎖戰術,台灣開始積極尋求外購潛艦的管道,只是受到中國的打壓,選擇非常有限。台灣海軍的主要目標是要維持對外航線的安全,所以設定的作戰環境並不是在台灣海峽,而是台灣東部的深水區,與高雄港外海一帶到台灣南部的巴士海峽。因為高雄港是台灣最大的港口,高雄港外海也是台灣海峽南端少有的深水區,可通往南海或巴士海峽,較適合潛艦活動,有助於伏擊中國的水面艦隊,確保海上生命線暢通。最後台灣選定從荷蘭引進劍龍級潛艦,這是改良自旗魚級潛艦(Zwaardvis class),潛航排水量達2660噸,在傳統動力的柴電潛艦中,已經算是中型潛艦。台灣原本預計要採購6艘,卻因為預算問題與中國的杯葛阻擾,最後只興建完成2艘,是台灣海軍過去30幾年來僅有的潛艦,也影響了接下來潛艦國造計畫的走向。
在台灣下定決心展開潛艦國造計畫後,有許多人提出建言,力陳台灣應該發展小型潛艦。畢竟以台灣海峽的地型環境,1000噸左右的小型潛艦,才能比較安全的活動,甚至不到1000噸的迷你潛艦,都是海軍可以考慮的目標。這一派的論點認為,中國入侵台灣的登陸船團,一定會選擇最短的航線,直接橫越台灣海峽以減少被截擊的風險,但噸位較大的劍龍級潛艦,卻不適合在台灣海峽作戰,獵殺中國的登陸船團。潛艦國造計畫應該選擇機動靈活的小型潛艦,方便藏匿在台灣海峽內,伏擊解放軍的攻台艦隊,同時小型潛艦的造價較為便宜,能興建更多的數量,不只分散戰損風險,還能多處埋伏。最後小型潛艦的空間有限,難以安裝太多精密複雜的裝備,技術相對來說也會比較簡單,台灣過去沒有自己建造潛艦的經驗,選擇小型潛艦可降低風險。
這最為成功的案例是南韓,在前作〈日、韓兩國迥然不同的潛艦發展歷程,能給台灣什麼啟示?〉中,介紹了南韓的潛艦發展,主要是以授權生產的方式,引進德國的小型潛艦,包括209型與214型的噸位,都只有1000多噸。南韓會選擇小型潛艦的原因,在於朝鮮半島的西南方瀕臨黃海,東南方緊接對馬海峽,都在大陸棚內,水深極淺,而東北方的日本海雖然水深較深,也沒有台灣東部海域直接連結太平洋的遼闊。南韓的對外航道,主要都集中在黃海與對馬海峽這兩個淺水區,因此選擇小型潛艦,有利於保護南韓的貿易路線。此外南韓想以工業合作的方式,逐步建立自己的潛艦造艦能力,為外銷做準備,以較為簡單的小型潛艦來打好基礎,也是非常穩健的考慮。
不過,反對台灣選擇小型潛艦的一方,也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論點,認為台灣應該繼續發展噸位類似劍龍級的中型潛艦。畢竟台灣海軍已操作劍龍級很長一段時間,累積豐富的保養維修經驗,非常熟悉這款潛艦,甚至還擁有藍圖,在發展類似噸位的潛艦時,不用從頭摸索起。此外小型潛艦所能攜帶的魚雷武器與食水補給都有限,潛航持續力也較差,無法長期埋伏於水下,作戰半徑更受限。台灣具備得天獨厚的東部深海地型,潛艦進入以後極難掌握,若未來能擁有更多的中型潛艦,進可以威脅中國沿海各個軍港,進行源頭打擊,退可以封鎖台灣海峽的南北兩端入口,阻止中國調動南部或北部戰區的水面艦隊支援攻台作戰。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的航空母艦作戰群,戰時絕不會冒險靠近台灣沿海,中型潛艦更能在大洋中獵殺敵方的高價值目標。
這場辯論的最終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答案,首艘自製的潛艦海鯤號不久前才在國人面前亮相,噸位與劍龍級差不多。國外一些軍事觀察家也認為與劍龍級有許多神似之處,可以說大幅參考了劍龍級的設計,並增加了X型尾舵、新型聲納與重型魚雷,以強化戰力。平心而論,不管當時採用了小型潛艦或中型潛艦的發展方案,都是有利有弊,台灣選擇了中型潛艦,獲得一些作戰優勢與設計建造的便利之處,也同樣失去了小型潛艦的運用彈性。而要如何彌補這方面的損失,其實軍方也曾思考過。如媒體之前報導,中科院自行發展了一款慧龍水下載具,以測試海鯤號各個次系統在水下的運作情況,並有意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展袖珍型潛艇,以搭戴兩名乘員或發展成無人潛艇的方式,方便在台灣海峽內活動,擔任巡邏、偵察或埋伏奇襲的作戰任務。
慧龍水下載具雖然從未公開過,但令人連想到過去台灣在發展水下戰力時,曾經短時間使用過的袖珍潛艇。包括從義大利購買的潛爆艇,組成了海昌艇隊,可以搭載2名蛙人執行特種作戰任務,後來再從義大利引進SX-404袖珍潛艇,編入武昌艇隊。今日潛艦國造的正式名稱為海昌計畫,就是在紀念這段歷史。但這些袖珍潛艇服役時間不長的原因,在於噸位太小,功能陽春,耐航力太差,偏偏台灣海峽一年到頭,風平浪靜的時間不多,乘員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出海。今日的慧龍水下載具,可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若是設計成只有2名乘員操作的小型潛艇,能發揮多少戰力,頗令外界質疑。至於發展成更先進的無人潛艇,外界認為台灣並沒有這樣的技術能力,畢竟國軍在無人載具的發展上較為落後,軍用的無人潛艇又是其中最為先進的領域。
就目前已公開的報導來研判,慧龍無人水下載具的噸位較大,可能接近美國研發的殺人鯨(Orca)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XLUUV),這困難度當然高出很多。畢竟美國過去投入極多資源,研究大型與超大型無人水下載具,才累積出成果,國軍很難一步登天。不過台灣的民間廠商已在近日推出小型無人潛艇的原型機,吸引許多目光,軍方在參展時,也將另一家民間廠商的水下滑翔機模型,放入海鯤號模型中,暗示軍方已意識到,可以藉由這些民間小型無人水下載具,來擴展潛艦的偵搜、禦敵能力。由於民間研發的無人潛艇與水下滑翔機,都屬於小型無人水下載具,在技術上較為簡單。或許現在較為可行的方向,是先從小型水下無人載具著手,整合民間技術,還是參考烏克蘭的發展模式,研究半潛艇式的自殺攻擊載具,來快速取得成果並累積經驗。
海軍過去曾想要發展配備反艦飛彈的微型突擊艇,以不對稱戰術,來反制解放軍快速增長的海軍艦隊。只是這個計畫隨著人去政息,但隨後籌建的岸置反艦飛彈部隊,其實與微型突擊艇有異曲同工之妙。國軍看到烏克蘭以無人艇,成功擊毀多艘俄羅斯黑海艦隊的艦艇後,也展開「快奇專案」研發攻擊型無人艇,不過是由陸軍建案,海軍在無人載具的發展上,處於較被動與落後的情況。或許海軍可以重新思考過去的微型突擊艇計畫,只是將有人操作的小型快艇,更換為小型水下無人載具,以較為便宜的成本,取得在台灣海峽淺水區的水下偵蒐、自殺攻擊能力。海軍目前的思維仍鎖定在大型飛彈巡防艦、潛艦與岸置反艦飛彈上,當然這有其重要性,但水下無人載具是未來的主流,還能彌補台灣選擇中型潛艦後的不足之處,是當下最值得投資的項目。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