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絕望者之歌》是怎麼來的?

王家軒 2024年07月17日 07:00:00
川普提名俄亥俄州的參議員范斯(圖右)擔任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他曾出版《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描述白人貧困家庭的生活,也被改編成電影,因而聲名大噪。(美聯社)

川普提名俄亥俄州的參議員范斯(圖右)擔任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他曾出版《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描述白人貧困家庭的生活,也被改編成電影,因而聲名大噪。(美聯社)

2005年暑假我參加了美國研究所參訪北京大學的行程,有一天我們一群人去圓明園訪問,20歲上下的美國孩子根本不懂什麼國仇家恨,上上下下地在傾圮的石刻建築上奔跑嬉鬧。陪同的北大學生卻也沒憤怒,只是默默地埋怨說這好歹也是歷史古蹟。

 

不過,那次圓明園之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實與中國無關。沿著湖邊溜達的時候,美國學生走向另一群白膚色的高加索人聊天。我在旁邊聽著不是很懂他們的對話,又因為他們的髮色較深、頭型較圓,而且神色完全沒有一般美國年輕人那樣的飛揚天真(你要說傻氣也可以...),甚至略顯得跼促不安。我就以為他們是東歐或南歐人,操著外國口音在講英文。後來我問我同伴那群人哪裡來的,我朋友說因為他們是XXXXX的人。究竟是哪裡我已經忘記了,好像是美國南方的某一個州。我只記得:喔,原來美國人還有長這樣的!?

 

後來在美國待久了,逐漸發現,就跟世界上任何一地一樣,美國人真的形形色色都有。符合大眾傳媒上的典型美國人當然不少,但害羞、溫良、謙讓的也很多。在南猶他方圓百里都只有荒岩與森林的小鎮裡,住著連城市裡的美國人都覺得很陌生、神秘的族群。

 

事實上,我從沒機會認識大城市以外的美國人。

 

***

 

所以去年八月看到J.D. Vance寫的Hillbilly Elegy時,翻了前兩章就決定簽下來了。一來是他寫的家族故事真的既荒唐又感人,二來是他的故事真的很「不美國」。不只是故事主角是一群非主流的族群:他們不是盎格魯-薩克遜人,而是蘇格蘭-愛爾蘭裔的hillbilly,居住在阿帕拉契山脈靠伐木、採礦為生,趁著二戰後的經濟榮景到都市裡找到一份好工作,卻在全球化浪潮席捲美國之後,被困在沒落的「鐵鏽帶」無法逃脫。房子已經買了,但貸款還沒付清呢。

 

此外,他們的價值觀念也距離流行文化中定義的美國南轅北轍:在這個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裡,hillbilly極端強調對家庭的忠誠。他們篤信上帝,即使不真得常上教堂,也要謊稱如此。他們摯愛這個國家,但相信手上的槍比法律更能實現正義。作者的姥姥曾企圖用汽油燒死酗酒的姥爺。她的兄弟曾因為別人侮辱了他的母親就用電鋸砍下別人的手腳。但受害者沒有告上法院,因為他也是hillbilly,他很清楚羞辱別人的母親該有什麼下場。

 

Hillbilly Elegy就是講這樣的一群人,也就是J.D. Vance的家人,在進入都市、融入中產階級社會時遇到了什麼障礙?他們的家庭、信仰出了什麼問題?他們曾經如何熱愛這個國家?又如何感到被歐巴馬夫婦這樣的政治菁英背叛?最終,他們如何失去了對自身最後的一點點信心?

 

我原本以為它是一個小品:很深刻、真誠,但只是講述某一部分的人的故事,一群我以為不能代表美國主流、但很有趣、值得台灣讀者認識的一群人。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用google搜尋hillbilly這個詞根本查不到什麼解釋。圖片也是很醜、很不堪入目的那種。

 

版權的預付金也很便宜。我很輕鬆就簽下來了。沒有人要競爭。

 

***

 

但後來美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川普當選了。

 

大家發現原來有一大批頑固、排外、完全缺乏啟蒙與進步意識的白人支持川普。而hillbilly就是這樣的人。Hillbilly Elegy說的就是這群人的故事。《紐約時報》於是把它選為「理解川普的六本書之一」。《經濟學人》更乾脆,直接說「今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一本書」。

作者開始上電視節目,接受美麗女主播Megyn Kelly的專訪,甚至關於他要參選的流言也傳開了.....

 

書紅了我當然很高興,但卻也開始頭痛了。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它要給誰看?該給誰看?

 

它可以是一部溫馨、煽情的家族故事。

 

其中劇情很類似台灣人再熟悉不過的鄉土劇:夫妻吵架、爸爸遺棄妻小、婚姻破碎、母親酗酒、吸毒,拉著孩子鬧自殺。但阿公阿嬤很疼孫子,他們覺得這個孫子是全世界最聰明最可愛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出人頭地,而且願意縮衣節食、拿出所有來栽培他。疼孫子或許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女兒的虧欠……

 

它可以是一罐通俗的的勵志雞湯。

 

就在本書出版的前一年,J.D. Vance成長的俄亥俄州中央鎮就有幾十人因為吸食海洛英而死。他的親戚沒幾個讀過大學。跟他一起長大的孩子,若還能活著接受社福照顧就算幸運的。但是,他考上了耶魯法學院,畢業後進入了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的創投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董事。完全的人生勝利組。他為什麼做得到?

 

 

它可以是一本類似《我在底層的日子》那樣的調查報導。只是這次作者不再是化身易容的教授或是記者,而是出身於其中的當事人。

 

它可以是一本深刻的政治分析、一本美國社會啟示錄,解釋著白人的憤怒與川普的崛起,就像《紐約時報》、《經濟學人》所認定的。

 

它也可以是一本心理學著作。作者通往「成功」的歷程建立在一步步擺脫童年的家庭暴力陰影之上,並重建對自己的信心。在故事尾聲,他以一個夢境為結束。同樣是一場追逐,但這次他不再是逃亡者,也不用擔心被遺棄,而是他追著他的狗打鬧。

 

它也是一部探討教育問題的作品。作者念茲在茲的始終是為什麼像他一樣的孩子大多數都無法安穩長大、遑論進大學、出人頭地?他也引用了一位高中老師的話,來表達他對當下美國決策者在討論教育問題時的懷疑:「他們要我們成為孩子的牧羊人,卻從不談這些孩子是被狼群養大的問題。」

 

一本單純的回憶錄,講的不外乎是一個平凡的美國孩子的家庭、求學經驗。但你可以解讀出好多好多。

 

***

 

定位的問題影響著書名的產生。最初在Okapi上介紹這本書的專業書評家胡培菱直譯為《鄉巴佬的輓歌》。其實我很愛「鄉巴佬」這個有貶意的詞的刺眼與矛盾,但其他同事擔心一般社會觀感不太好。我又自己創了一個「窮比利」一詞,但一樣不討人喜歡。

 

最後決定在兩個選項中挑一個:《美國哀歌》或《絕望者之歌》。

 

《美國哀歌》取其能由小見大、一葉知秋地反應當代美國社會的困境。

 

而「絕望」是作者用來解釋底層白人的關鍵詞,也是十幾年來他與之奮鬥不休的最大敵人。

 

與同事反覆討論之後,我決定這本書雖然能解釋美國,但他討論的是不限於美國的階級、家庭、心理問題,因此捨美國而就《絕望者之歌》。書中的故事完全可以發生在台灣,或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

 

J. D. Vacne在第十章裡說:「我並不是說每個人的能力都一樣,或許有些人天生就比較能幹。但是你有可能低估了自己,把缺乏努力誤以為能力不足,而突破這層迷思能為你帶來強大的力量。因此每當有人問我白人勞工階級最該改變的是什麼,我的答案都是『那種不管做了什麼決定都沒差的心態。』」

 

我知道這個書名不完美,也歡迎各位的批評指教。但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作者苦心孤詣想要傳達的訊息:最終能拯救他的,一是家人的親情的支持,二是樂觀奮鬥、積極進取的精神。

 

 

※作者為〈八旗文化〉前編輯,為《絕望者之歌: 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責任編輯,本書作者J.D. Vance經川普提名為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參選人。

 

關鍵字: 絕望者之歌 范斯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