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在應對俄羅斯威脅上已經面臨巨大壓力,其資源和能力有限,難以在亞太地區發揮有效作用。(美聯社)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成立於1949年,旨在通過集體防禦來保障成員國的安全。該組織最初由北美和歐洲的12個國家組成,主要應對蘇聯的威脅。北約的核心原則是,任何成員國遭受攻擊時,其他成員國將視之為對全體成員的攻擊並進行共同防禦。
北約於7月9日至7月11日在華盛頓舉行75週年峰會,有幾點值得注意:
亞太四國——澳洲、南韓、日本、紐西蘭(Indo-Pacific Four, IP4) 連續三年參加北約峰會,並在網路防禦、反制假消息和人工智慧等領域深化合作。
中國被視為對歐洲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包括與俄羅斯的聯盟、日益增長的核武庫及廣泛的網絡安全威脅。
去年北約還希望中國能在烏俄戰爭中扮演協調者角色,然而中國的表現令北約失望,北約如今將中國視為戰爭持續的責任方。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 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上發表言論,強調北約已進入與中國的「持久競爭」新時代,並指出當今的安全問題已是全球性的,相互影響密切。
然而,北約對中國講這麼多的廢話,態度轉為敵對,真的是在維護亞太的安全嗎?
任何事情都有背後的目的驅使。北約目前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烏克蘭。東歐其他國家危機感上身,深怕自己會步上烏克蘭後塵,紛紛逃離俄羅斯,西逃至北約求援,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北馬其頓種種皆是、就連一直都是中立國的瑞典與芬蘭也感到不安,在去年加入北約求得保護,可謂是一波東歐西逃。
而中國一直在支持俄羅斯的侵略行動,雖然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中國官方一直宣稱中立,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一直暗助俄羅斯。根據美國之音報導,2023年兩國貿易額達到2400億美元的高點,且通過其他途徑持續提供俄羅斯關鍵支援,例如提供軍事用途的地理空間情報(GEOINT) 、5G和衛星技術合作,其他具有重要軍事用途的中國品,例如機床、微電子等,俄羅斯利用這些技術生產導彈、坦克、飛機和其他武器。根據《華爾街日報》去年的報導,2023年前七個月中,中國出口俄羅斯的推土機和挖掘機數量分別是上年同期的近兩倍和三倍多,俄羅斯將其中一些機器用於防禦工事。
此外,根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 高級研究員約瑟夫·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的研究報告指出,戰爭還未爆發前,2021年俄羅斯超過一半的重型卡車來自西方,總進口量達到12,785輛,總價值為10.4億美元;但到了2023年,西方制裁下,中國單獨下俄羅斯出口了42,562輛重型卡車,總價值為21億美元。
再者,北約許多國家的經濟主要依靠中國。就拿北約最強大的德國來講,其引以為耀的汽車製造業最大出口國為中國。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光2022年下半年德國三大車廠約有40%的營收來自中國,德國之聲也表示,對大眾、寶馬、保時捷和賓士而言,中國是最重要的單一市場。
最後,川普向來嚴厲批評北約,對歐洲盟友長期仰賴美國軍力保護不滿,既然要美國保護,就要付出同等的代價,不能搭便車。僅這一舉動便嚇壞北約一眾盟友了,北約自己都需要美國保護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有膽量與中國在亞太區域對抗?
再者,美國在太平洋有自己的軍隊及代理人,許多關鍵海域的安全依靠美國保護,太平洋被視為美國的地盤。美國會讓北約染指亞洲嗎?美國在亞太的實力足夠,不需要靠北約來幫忙。從歷史上看,美國一直通過駐日、駐韓和駐澳軍事基地來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而日本、澳洲、南韓與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無可選擇,只能與美國合作,互有所需。
北約自己都需要美國的保護,難以在亞太幫助美國。對北約而言,不給美國添麻煩已經足夠。況且北約在應對俄羅斯威脅上已經面臨巨大壓力,其資源和能力有限,難以在亞太地區發揮有效作用。此外,北約成員國對於在亞太地區進行軍事干預的意願和能力也存在分歧,實在無力管亞太的事務,北約應先把自己顧好,才能顧好他人。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