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地熱發電可為台灣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解方

蔡采紋 2024年07月22日 07:00:00
由於地熱屬於基載電能源,不會受到天候或其他外力影響,同時也會減少只有在特定時間才能發電的問題。(維基百科)

由於地熱屬於基載電能源,不會受到天候或其他外力影響,同時也會減少只有在特定時間才能發電的問題。(維基百科)

民進黨政府提出「2025非核家園」,並且希望在達成2050年再生能源佔比60%以上。日前「AI教父」黃仁勳也提出,台灣作為未來世界的AI科技中心,電力供應可能成為隱憂。藉此,在野黨也以近來跳電頻頻做為核電廠延役的理由,企圖藉此操作「使用核能台灣就不會缺電的議題」,讓台灣走回依賴核能的老路。但台灣現今已走上能源轉型及使用再生能源的道路。台灣的跳電是否真的是缺電造成的呢?未來再生能源還有什麼可以開發的方向嗎?

 

跳電竟是鴨肚造成?

 

跳電問題其實容易出現在發展能源轉型,並以再生能源為主的國家。事實上過去美國加州也曾因為增加太陽能光電的佔比,而造成電力調度的困難,近而導致跳電事故的發展。也因此,跳電也可以解釋為國家進行能源轉型必經的陣痛期,其原因與發電分配、電網分布與儲能設備建置不完全有關係。

 

針對太陽能發電,其發電量不均的狀況,就有學者提出所謂的鴨子曲線(Duck curve)的概念,其中藍線是用電的總負載量,也就是該時段所需的總電量,而紫線則是減去再生能源後的剩餘能源。倘若鴨肚子越來越大,則代表在該區間內太陽能發電的發電量越大。又因為太陽能發電屬間歇性能源,因此發電「不只要看時間也要看天公」,在陰天或接近太陽下山時發電量自然會受限於自然因素而減少。所以倘鴨肚越大,則代表再生能源佔總負載量越多。而由於自然的特性,再生能源的發電減少後,為了因應供電自然需要重新啟用傳統發電進行電力調配,所以對於電量自然就需要更精準的調控。

 

舉例而言,由於早上太陽能可以發電,因此在太陽能發電比率高的地方,可以降低傳統的發電(例如火力發電)的使用率,但隨著日落太陽能發電的比例降低,即需要重新拉高傳統發電的發電佔比,所以才會導致再生能源發電與傳統發電中轉換導致電力調度困難,造成突然跳電的情況發生。要避免跳電的狀況產兼顧能源轉型,總共有幾種方式,除了興建儲設備(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外,開發持續性的再生能源發電模式也是一種方法。但真的有這種再生能源嗎?

 

圖片來源:TAIPOWER台電月刊 

 

地熱發電或許就是台灣的解方。由於地熱屬於基載電能源,不會受到天候或其他外力影響,同時也會減少只有在特定時間才能發電的問題,可以在24小時穩定發電,也屬於乾淨的能源。

 

若台灣可以成功用地熱發電,或許可以大幅減少電力調度不及的問題。地熱發電也並非空口說白話,台灣確實也擁有發展地熱發電的潛力,根據目前數據報告發現台灣擁有40GW的地熱發電潛能,相當與13座的核能發電廠。

 

既然台灣擁有地熱潛能,為什麼不以地熱發電作為主要再生能源發電方式?早在1930年代,宜蘭清水地熱開啟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廠,但由於技術不足,使水中礦物質在管線中結垢阻塞,發電量迅速降低,迫不得已關場。但能源轉型近年成為國際趨勢,在美國、印度等國積極發展地熱的前提下,使地熱發電技術飛躍性提升,同時也解決過去台灣地熱發電受限於相關技術的問題。

 

因此筆者認為,藉由到國外「取經」,台灣應該積極發展地熱發電,不僅可以提供穩定的電量、減少供電不足問題。同時也順應國際趨勢,使用再生能源減少碳排,使台灣產業在國際更具競爭力。

 

地熱發電仍須政府介入積極協助

 

雖說我國地熱發電具有極大潛力,然而這些具有潛力的地區大多位於台灣東部,大多位於原住民族區域且屬於私人土地。因此整合土地、成功開發土地變成為困難。另外這些開發勢必會造成土地地貌的改變,包括居民的居住權益、環境保護與國家發展相關的衡量皆需要評估、考量與協調。

 

雖然目前台灣對於地熱雖然尚未有專法,但自112年6月21日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訂定地熱專章後,近期經濟部再於5月13日公告「地熱能探勘與開發許可及管理辦法」明定地熱能探勘與開發申設流程,加上近期推出智慧電網政策,也將地熱發電納入其中。從這一系列立法、規劃,筆者認為可以解釋為政府已開始意識到地熱發電的前瞻與未來性。

 

然而地熱發電需要跨部會協調,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也會有許多未解的問題,面對如此複雜繁複的程序,我國政府一定要全心投入開發,專心致力於落實能源轉型與非核家園,若心猿意馬將會使台灣最後落得兩頭空,最後終無法解決台灣再生能源問題,淪為在野黨政治鬥爭的籌碼。

 

※作者為台灣智庫研究部副研究員、陽明交大傳科所碩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