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多語社會,舉凡原住民諸語言、客家話、閩南語、乃至於晚近的國語,都應該視為廣義的台灣話。(資料照片/攝影:王侑聖)
民進黨立委提案,要求把台灣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再度引起了部分人士的激烈反應。
這個名稱之議乃舊事重提,核心內涵就是去中國化,是個改變認同的政治問題。
漢語方言學認為,台語隸屬閩南語泉漳片,主要由福建的泉州話、漳州話交融而成,所以才有學者說台語是「亦漳亦泉、不漳不泉」。這兩股閩南語到台灣之後,先後接觸了原住民語、荷蘭語、日語、華語,加上海峽兩岸的政治阻隔,逐漸在地化發展而成當今之面貌。從語義學來說,閩南語的位階較高,涵蓋面較廣,是泛稱,台語的位階較低,涵蓋面較窄,是特指。台語、泉州話、漳州話、廈門話同在一個位階,彼此關係密切,語言近似,都是閩南語的一種。
語言類型學還區分另一個台語(Tai),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有,如傣語(Dai),東南亞諸民族也有,如泰國的國語泰語(Thai)。
當今英語世界最大、最權威的語言學工具書當屬《語言與語言學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在其包羅萬象的 14 冊巨著中,有一篇探討台灣語言現狀的專文,作者是日本關西學院的 DeChicchis 教授。他在此文第一段的後三分之一處,明顯跳脫了學術的客觀與中性,寫出了隱含個人價值判斷的語句:
Some writers use the word “Taiwanese” to refer to one of the languages of Taiwan; however, this usage is uninformed at best and chauvinistic at worst. Some writers use the word 'Taiwanese' to refer to one of the languages of Taiwan; however, this usage is uninformed at best and chauvinistic at worst.(有些人用「台語」來指稱台灣的一種語言。然而講得好聽一點,這些人是所知不足,講得難聽一點,這些人根本就是沙文主義者。筆者譯)
用「台語」是沙文主義的展現?我們不妨先試著從傳統的「閩南語」說起,才能瞭解「台語」這個說法出現的背景。
有學者聲稱,「閩」字裡有個「虫」,與蟲蛇有關,是中國古代南蠻的一支,為地處邊疆、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有貶抑與歧視的負面含意。
另外,閩南語在台灣四百年,使得台灣的閩南語跟祖籍地的閩南語有了顯著的不同。當然,部分人士想要借此切斷與大陸的臍帶,也是司馬昭之心。
如此看來,使用「台語」或可避免部分學者所謂負面的聯想,也似乎能夠彰顯這個語言在台灣四百年融合發展的獨特性。然而「台語」的說法卻又陷入了另一個截然不同的窠臼。
台語又稱台灣話,用「台灣」這個地名來概括指稱此地的單一語言,事實上並不妥當。台灣是個多語社會,舉凡原住民諸語言、客家話、閩南語、乃至於晚近的國語,都應該視為廣義的台灣話。在台灣用「台語」來指稱傳統的閩南語,對同在這塊土地上生根發展的其他語言而言並不公允,難怪此舉會被日本學者批為沙文主義。
名不正則言不順。傳統的「閩南語」和目前常用的「台語」該如何取捨?借鑒英文是一條路。英文(English)源自英格蘭(England),最初是盎格魯人(Angles)的語言,隨著移民而遍佈世界各地,雖融合了當地的特色也有了各自的發展,卻不見它改名換姓。美國人不講美文,加拿大人不講加拿大文,澳洲不講澳洲文,紐西蘭也不講紐西蘭文。這些英語系的國家都講英文。
從英文的例子回過頭來觀照閩南語,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糾葛。閩南語源自閩南,來到台灣還是閩南語,沒有必要因為台灣的閩南語發展出不同於原生地的特色,就必須換個名稱以正視聽。
另外,「閩」字在古代或許給人蠻荒的聯想,但語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由貶轉褒的例子俯拾皆是。英文最經典的例子當屬nice,它源自nescient,本義是「無知」,現在則意味著各種的「美好」。中文的「霸」原指強橫無禮、仗勢欺人的壞蛋,近年來竟搖身一變,成為如「學霸」般讚美他人厲害的詞彙元素。
然而,語言畢竟是眾人約定俗成的產物,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更何況一物多名、一名多物也都是語言的常態,有關「台語」與「閩南語」的糾葛,政治有政治的考量,語言自有其運行的規律,我們就放寬心吧。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前系主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