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延後到延至8月上旬登場,首場會議將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右三)提出「台灣電力供需轉型與挑戰」報告。(資料照片/王侑聖攝)
總統府原訂於7月25日召開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議,因颱風宣佈延期。應邀參與委員會的產、官、學及民間團體代表,對於核電存廢及能源議題立場迥異,與此密切相關的供電穩定議題更成為輿論焦點。回應社會大眾關切,總統府也決定在首場會議就直球對決,由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提出「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報告。
在就職滿月記者會上,賴清德總統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3大任務型編組,由他親自擔任召集人,透過產、官、學溝通平台,擬定國家發展戰略。其中率先起跑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聚焦國內能源發展議題,涉及國人關切的供電穩定議題,及賴政府的核電政策,格外引起各方關注。
為發揮委員會強化社會溝通的功能,總統府幕僚透露,首場會議已安排由台電提出「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報告;另一項專案報告則是由環境部長彭啟明提出的「氣候變遷對全球與台灣的衝擊影響評估」,兩項報告各為12分鐘,提供與會委員掌握當前台灣面臨的氣候變遷課題,以及電力供應的現狀。
儘管會議尚未召開,外界對於總統親自主導的委員會是否凌駕於行政院之上,與行政權是否形成疊床架屋產生質疑。而3名副召集人、委員會顧問,以及24名委員對能源議題看法各異,對核電立場更是兩極;其中副召集人之一童子賢更在會議正式舉行前數度公佈支持核電立場,更令外界好奇委員會的討論是否可能影響民進黨長期以來的反核立場。
幕僚指出,首場會議聽取台電的電力供需報告,就是希望展現政府「直球對決」的態度,並希望藉由會議溝通平台跳脫擁核、反核的二元討論,藉此加強與社會對話、加速政府施政。
府方人士指出,委員會的定位是諮詢性質,並具備政策輔助功能;每場委員會議先由執行秘書、副執行秘書擇定議題,在副召集人同意後,由總統親自拍板;隨著會議定期舉行,委員也可以提案建議委員會討論。
府方人士指出,會議中的專案報告事前都會先向行政院長報告,而委員在會中提出意見及討論,也將成為社會溝通的重要一環,並且提供行政院做為重要參考;但做出最終決策並承擔政治責任的,依舊是總統與閣揆的行政部門,並沒有所謂疊床架屋的疑慮。
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為例,府方幕僚指出,首場會議前,兩名報告人彭啟明、曾文生已先向行政院長卓榮泰報告;委員會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對接,委員會討論若有結論或共識,將向永續會回報並列管,以定期檢討執行績效。
府方人士指出,委員會組成包括產官學研各界,討論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意見,「若會議有高度共識,自然可以形成決策」,若委員會意見與行政部門立場不同,甚至與現行政策不一致時,行政部門將參考委員會意見,評估可行性等不同可能,若難以執行,將會再回到委員會做充分說明,「這正是社會溝通的過程」。(責任編輯:許雅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