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開幕式:Woke文化對法國文化的驚悚解構

何清漣 2024年07月30日 07:00:00

2024年巴黎奧運開幕式的迴旋鏢來得太快了。那個用Woke文化惡搞達芬奇名畫作《最後的晚餐》的小品,有異裝皇后、變性模特、扮成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裸體歌手和一個孩子(暗示戀童癖),引發了全球憤怒與指責。2024 年巴黎奧運會組委會不得不在官網撤下開幕式視頻,並向天主教徒和其他基督教團體道歉

 

 

巴奧開幕式首次正式展示Woke文化

 

巴奧開幕式的畫面,美國人並不陌生,因為那是美國持續了四年的驕傲月遊行場面。拜登任職第一年,就向美國人強行派發了這個官方欽定的節日,彩虹文化從此成為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最重要部分。從那之後,三藩市、紐約等民主黨掌控的大城市,驕傲月遊行從來沒缺過席。不過我注意到,驕傲月遊行中的那些堪稱淫穢怪誕的鏡頭,塗得五顏六色的裸體男女、各種性別包括跨性別者當街性交、三P、脖子上套條狗鏈,讓另一人牽著爬行,等等,只在自媒體的視頻中出現過,美國的PBS、CNN、FOX從來只抽象地談驕傲月大遊行,決不會直觀展示那些場景,因為文字給人留下了餘地,直觀展示對人類固有的審美價值造成極大衝擊。

 

法國人一直嘲笑美國人是鄉巴佬,沒文化,這場巴奧開幕式與美國驕傲月實現了文化拉平,美國lgbtqi+創造的驕傲文化終於被西方文化名國法蘭西學習模仿,美國國務院2021年4月宣佈的向外輸出lgbtqi+價值觀得到原本就崇尚彩虹文化的盟國高調募仿。

 

欣賞者遠少於批評者

 

西方媒體被震住後,路透社發表了一篇《世界媒體如何評價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文中引述各國媒體勉強擠出來的略帶嘲諷的評價難掩評論者的震驚。坎薩斯城酋長隊的足球名將哈里森·巴特克(Harrison Butker)在 Instagram Stories 的一篇帖子中猛烈抨擊巴奧開幕式模仿《最後的晚餐》:「這太瘋狂了」,他引用《聖經》中的一段經文:「不要被欺騙,上帝不會被嘲笑。」

 

法國主教會議也譴責了奧運會開幕式:「不幸的是,這次儀式包括了嘲笑和嘲弄基督教的場景,我們對此深感遺憾」,主教們譴責說,嘲笑宗教信徒不是「包容性」;重新想像神聖人物的身份也不是「多樣性」;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改寫歷史和宗教也不是「代表」。FOX新聞(7月28日)報導,著名天主教領袖羅伯特·巴倫主教譴責巴黎夏季奧運會開幕式「嘲弄了基督教會的這一核心時刻」。

 

 

7月27日,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詹森在X上發文譴責巴奧會開幕式的反基督教場景:「昨晚對《最後的晚餐》的嘲弄讓觀看奧運會開幕式的世界各地基督徒感到震驚和侮辱」。

 

 

巴黎奧運義大利副總理馬泰奧·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稱這一場景充滿侮辱,是「低俗的」,並補充道:「以侮辱全球數十億基督徒的方式開幕奧運會,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開始」。

 

此次風波還影響了巴黎奧運會與個別地區贊助商的合作。美國最大的電信公司之一C Spire在28日宣佈,在備受爭議的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後,決定撤下公司所有廣告。

 

開幕式重點在解構法國文化

 

面對洶湧而來的批評,巴黎 2024 藝術總監湯瑪斯·喬利 (Thomas Jolly) 對演出的負面反應感到困惑。他在巴奧會官網上發文解釋說:

 

「我們的想法是包容」,「我們的主題不是顛覆性的。我們從來都不想顛覆。所有表演背後的靈感都是為了重新詮釋世界對法國的看法。

 

「非凡之處在於,法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每個人都對法國有自己的看法。我想利用這一點,這就是我想要開始的地方——打破陳詞濫調,因為陳詞濫調總是伴隨著其他事物而來」。

 

巴黎 2024 藝術總監湯瑪斯·喬利 (Thomas Jolly) 。(美聯社)

 

喬利這樣說,一半對一半不對。對的一半是承認解構主義是開幕式的哲學基礎(打破陳詞濫調、重新詮釋世界),不對的一半,是不敢承認這種解構就是零刀碎剮的顛覆。這是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特點,認為自己那持續肢解遠比原教旨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溫柔。

 

主宰法國文化多年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脫胎於結構主義,又稱為後結構主義,它是對結構主義哲學意義上和實踐意義上的否定。解構主義是對現代主義正統原則和標準批判地加以繼承,運用現代主義的語彙,卻顛倒、重構各種既有語彙之間的關係,從邏輯上否定傳統的基本設計原則(美學、力學、功能),由此產生新的意義。 更早的溯源可溯自19世紀末尼采宣稱「上帝死了」並要求「重估一切價值」。作為一股質疑理性、顛覆傳統的叛逆思潮,尼采哲學成為解構主義的思想淵源之一。另外兩股啟迪和滋養瞭解構主義的重要思想運動,分別是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以及歐洲左派批判理論。

 

向世界展示了法國解構主義文化的驚悚版

 

從實踐上看,1968年,一場被稱「五月風暴」的激進學生運動席捲整個歐美資本主義世界,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曇花一現,轉眼即逝,但影響卻非常深遠。在隨之而來的「鬱悶年代」裡,自稱「1968年人」的激進學者難以壓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轉向學術思想深層的拆解工作,破壞瓦解資本主義所依賴的強大發達的各種基礎,從它的語言、信仰、機構、制度,直到學術規範與權力網路——是謂「解構主義」,雅克·德里達是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對於「巴黎紅五月」的影響,曾在當時戴高樂內閣任職的蓬皮杜(1969-1974任法國總統)對「紅五月」的影響洞若觀火。早在運動開始,他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受到衝擊的不是政府,不是制度,甚至也不是法國,而是當代文明」。就在風暴在「勝利般的失敗」後逐漸歸於平靜後,他又公開預言:「一切都不可能與從前一樣了」。

 

開幕式上巴士底獄絢爛而超現實的表演。(美聯社)

 

經過「解構主義」的不斷拆解,法蘭西文化終於氣若遊絲,世界也慢慢開始產生一種感覺:法蘭西的美好在過去,需要夢中尋覓。2011年號稱「美國電影界惟一的知識份子」的名導伍迪·艾倫編劇並執導的《午夜巴黎》,主題就是對巴黎的懷舊。主角是一位在好萊塢小有名氣的電影編劇吉爾,希望在巴黎完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說。但在這座仿若「流動的盛宴」的城市中,他深感迷茫,深夜獨自漫步巴黎街頭時搭上了午夜街車穿越時空回到了往昔的巴黎,被帶入一場他自己都不敢想像的名流派對,在派對中,不僅與海明威,菲茨傑拉德夫婦,達利,布努埃爾等文化名人暢聊,更與畢卡索情人阿德里亞娜共生情愫。這部電影用誇張的手法闡釋了一種法蘭西文化的懷舊,闡釋的主題其實是「巴黎的美好在過去」。

 

有網友尋找到2004年前希臘奧運會開幕式錄相,將其放在X上,人們對比之下,都驚歎歐洲文明在短短20年間下墮之勢如此明顯。

 

路易十四建造凡爾賽宮時,發下宏願要將法國建成世界文化中心。此後經過法國大革命、巴黎公社、紅五月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響的革命,再到文化界從存在主義到解構主義的「革命性變化」,如今的巴黎奧運會開幕式充分證明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這句論證非常正確:「偉大的文明並非死於他殺,而是自我了結。」可以說,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以視覺作品的形式,從歷史到現實,從物質到精神,法國在世界面前解構又重構了自己。只是這一重構落入了法國人經常譏笑的下里巴人狀態:美國左派在「驕傲月」街頭展示的Woke文化。

 

塞納河的燈光依舊五彩繽紛,燈影照耀下的人們,已經從當年的文化名人變成了Woke文化的各種參與者,讓人想繼續熱愛,也只得歎聲「難、難、難」。

 

※作者為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