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語是台灣文化的內涵

陳文卿 2024年08月06日 01:00:00
文字與語言能對照清楚,才能讓台語成為台灣人流在血液裡的自然養份,這與統獨或任何的意識形態完全無關。(美聯社)

文字與語言能對照清楚,才能讓台語成為台灣人流在血液裡的自然養份,這與統獨或任何的意識形態完全無關。(美聯社)

語言的基本功能是要能讓人與人之間溝通,說話的人的意思如果無法讓聽者了解,甚至產生誤解,講出來的話再優美語調再悅耳,仍是雞同鴨講,或是像欣賞義大利歌劇表演而已。但AI的問世,及時翻譯系統,讓講各種不同語言的人,也能在開會討會時,互相了解彼此的意思。

 

因此,除傳達訊息的功能之外,語言所具有的感情交流與文化傳承兩項元素,也十分重要。業務員拜訪客戶,交談時使用對方日常用的語言,可以拉近彼此的感情,生意也較容易談得成。宋楚瑜當省長時,全國319個鄉鎮市走透透,深入到原住民各部落,都會講幾句當地的母語向民眾問好,因為練就了這個功夫,打造親民的形象,所以民調高居不下。以至於敢與國民黨翻臉,公元兩千年直接跳出來選總統。

 

很多的厘語、典故都保存在語言中,透過語言了解先民流傳下來的習俗文化,而且與其他語言不共的地方,這是將其定義為oo語的基本要素。舉例而言,「愛拚才會贏」這句話誰都聽得懂,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台語,因為蘊含著台灣人咬緊牙根拼老命,甘願做牛不怕沒犁拖的台灣精神。但卻與閩南、河洛毫不相干。

 

因此,將俗稱的「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最重要的意義是,台語蘊含著在台灣生活幾百年、幾十年的台灣人,傳襲的台灣文化。而這樣的台灣文化是具包容性而非排他的,華語、日語、英語等,生活中常用的語言,長期以來自然的融合在台語中,也成為台語的一部份。因此,語言是自然演化的,只有極權專制的國家,才會強行限制那些話不能說,那些用語必須統一。

 

中文當然是我們在台灣通用的國語,但台語與國語是並行不悖的。廣東有粵語、福建有福州話,我們在台灣講的話當然是台語。

 

然而,讓兒童、青少年不易自然學會台語的障礙則是文字。台語沒有專用的文字,要藉由中文漢字。可是有些地方卻僅是音譯或假借,而從文字上無法理解台語的意思,例如將「不知道」寫成「莫宰羊」,就讓人覺得台語十分粗鄙了。如改為「莫哉耶」,則既典雅,意思又清楚。

 

台語具有很多文化典故,台語中形容某人多此一舉稱之為「舉枷」。古時官府押解犯人時頸部、雙手要以枷鎖扣住,舉起雙手的樣子就是「舉枷」。平常大家雙手可靈活做事,但一舉了枷,自然無法自由行動了。所以好端端的憑自己的手腳就可做的事,幹嘛還要找一堆不相干的人來,這不是舉枷麼?

 

此外,台語對某樣東西表示「隨便、沒意見」,謙稱客隨主便時則說「請裁」,意思是請對方自行裁量,但卻被寫成「青菜」,真是太隨便了。而對某件事自認無能為力,現在的通俗說法是「沒法度」,其實更典雅的用語則說自己無「在朝」,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意思。大至軍國大事,小至地方公務,當然都要是「在朝」的主事者才有能力去處理。

 

文字不搭配是推廣台語的障礙。就像KTV的台語歌詞任意塞進音相近的中文,例如「越頭金金看」、「西來西去」、「心肝車搬坪」等等,完全讓人不知所以然,更誤解為台語竟是如此粗俗。

 

因此,推廣台灣台語必須將常用的台語詞彙,列出正確合適的對照文字。教育部雖然有個「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還是稱「閩南語」),列舉了很多詞目可供查詢。但其中仍有一些不見得貼切,且有些詞彙使用了罕見字,建議教育部(或文化部)應請專家再作審訂。文字與語言能對照清楚,才能讓台語成為台灣人流在血液裡的自然養份,這與統獨或任何的意識形態完全無關。

 

※作者從事環保服務業

 

關鍵字: 台語 台灣文化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